以儿童的方式遇见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x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童趣化国学微课程”是从儿童本位出发,契合各学段儿童发展的要求和特点,建设、开发系列国学微课程,并予以实践应用,使得儿童真正品味国学,体悟国学文化独有的志趣、情趣、意趣。通过回望国学,勾画丰富可爱的课程样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简单美好的生长节律;重塑教师,让教师成为童趣课程群的建构者等方式,建构与实施童趣化国学微课程,让学生真正领悟国学之美,沉淀中国文化的底色。
  关键词:童趣化;国学;微课程;课程建构;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A-0023-05
  儿童,自由与美好的存在。国学,中国文化最经典凝练的部分。在儿童国学经典教育中,如何引领儿童学习、感悟穿越千年的国学经典?笔者所领衔的名师工作室,围绕“童趣化国学微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进行了系列思考与实践。
  “童趣”一词指的是“儿童的情趣”,从美学的视角解读“童趣”,是指儿童作为生命个体所感受到的人生趣味,从而引发的审美愉悦感和内心趋同感。“童趣化国学微课程”中的“童趣”是指从儿童本位出发,契合各学段儿童发展的要求和特点,建设、开发系列国学微课程,并予以实践应用,使得儿童真正品味国学,体悟国学文化独有的志趣、情趣、意趣。
  一、回望国学,勾画丰富可爱的国学课程样貌
  国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塑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特质,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成长印记。但是提起国学,人们印象里大多还是严肃古板的面孔,局限于儒家学派的“四书”“五经”等,儿童学国学,也只是被动地摇头晃脑地“读经”。其实,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国学不应只是僵化的文化遗产,而应成为和现代社会、现代儿童特点相融共生的独特的学习资源。以現代儿童的视角、现代的课程意识来看,国学的外延可以予以充分地拓展和延伸,更适应于童趣化这一取向。
  1.多元的内容
  国学不但包含我国传统的学术著作,拓展到容纳百家的 “经史子集”,更可以包括我国民间的文化遗产,如戏剧、礼仪、琴棋、书画、工艺、中医、嬉乐、楹联、节庆、古代建筑等。童趣化国学微课程中的国学,应该是新国学,应有更广泛、更开阔的选择。对于儿童国学课程而言,应该是广选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充分考虑相关课程资源的可读性、现实性、现代性及趣味性,并按照从低到高、由易及难的原则进行编撰。以工作室开发的“四季课程之冬”为例,就由《踏雪寻梅——梅花诗词吟咏》《窗花:剪出一个冬天来》《说文赏雪字》《彩绳飞起来》等组成,其中包括经典诗词的吟诵、汉字文化的解读、民俗的探究、传统美术的应用等,让学生经历关于冬天的独特学习历程,感受多元且完整的中国文化。这样,他们体味到的国学文化就不是僵化呆板的,而是多元融合的。这样经过科学而适当地选择、建构、梳理和丰富的国学课程,才能够真正适合当代学生的特点。
  2.序列的专题
  以往的校本化国学课程,往往是对课内一些国学资源的补充,零散且没有序列。如以古诗词的积累来说,现行教材中的古诗词散落在各年级教材里,学生们往往是边学边忘,并不能够引发他们深刻的感知与记忆。中国是个诗词的国度,诗歌中吟咏自然、感受时节、表达家国情怀等主题从古至今,跨越千年,如今依然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关。把诗词进行专题化、序列化的整合,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诗词,并在这循环往复的积累里,将经典诗词涵养、内化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如工作室所进行的“黄河诗韵”系列古诗词校本课程开发,分为低、中、高年级三个部分。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学习内容(如表1)。每学期3—5个单元,每单元1个引领课程, 10个自由诵读课程。引领课程为一组主题诗词学习的开端,由教师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这组诗词的主题和特点,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进行诵读方法指导。一至六年级共计26个引领课程,每学期共计15课时,在每周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实施。自由诵读课程则是在教师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由诵读和积累。课程内容在每天晨读课中实施。
  这样主题化、系列化的诗词诵读,与季节契合,适应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螺旋上升,使得学生的诗词积累、诵读不再零散、浅尝辄止,并且让学生在不断地复现、不同形式的理解表达中,更加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3.微小的视角
  微课程的开发,强调一个微字,不仅符合一线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也更适合儿童的学习特点。我们的课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多学科融合的组合类课程,一种是单学科、小专题的探究式课程。多学科融合,一般以4-6课时为宜,围绕一个主题,打破学科壁垒,组织学生进行跨界学习。如“中秋”主题课程,语文老师围绕《水调歌头》进行诗词教学,音乐老师引领学生进行《但愿人长久》歌曲赏析,劳技教师开发了课程《月饼圆圆我来做》,科学教师开展《月圆月缺话农历》的课程实施。这样的学习是全面、愉悦的,重在调动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国学课程的理解。单学科探究课程则是围绕一个小的国学专题,进行持续、较长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如六年级的《读三国,话英雄》,学生通过“品读精彩章节”“三国人物讲坛”“谁是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我为人物写小传”“经典影视回放”等学习活动,进行充分的阅读、分享、表达、欣赏,真正走进了三国人物的文学和精神世界,尽情徜徉在中国文化的世界中。
  4.童趣的因子
  在广阔的国学世界里,从学生的视角去发现、选择,无论是古诗词、小古文,还是成语、楹联等,都不乏生动有趣的内容,很适合学生阅读、积累、表达。即便是学生觉得晦涩难懂的古文,也记录了诸多古人生活的奇闻轶事。我们精选了《笑林广记》《山海经》《世说新语》等古文集里短小适读的文段,以“吹牛”“愚蠢”“遇见鬼”等小主题相连,透过一篇篇古文,让学生不仅了解到古人生活的场景与习俗,而且还看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人:爱自吹自擂的、愚拙不开化的、捕风捉影的……在诵读中与这些人物实现了穿越千年的相遇。这些诵读,常常使他们捧腹不已,看似生涩的古文也在不知不觉间化难为易,使得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与生活方式。   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简单美好的生长节律
  国学是学生传承民族之根的重要途径,只有将国学文化的经典种子植根学生心灵,才会使得未来中国人拥有更完满、深邃的精神家园。然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现代的儿童,穿越千年的国学文化,对于他们而言是陌生的,是存在巨大理解差异的。但我们培养的不是国学大师,而是一个个愿意亲近国学、理解中国文化、喜爱传统经典的学生。因此,片面地以为国学就是让学生“读经”,只是将四书五经简单拿来应用于学生,显然是不符合学生的生长节律的。国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简单而美好的,不生硬很自然,不复杂很简约,不被动很美好。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尝试用中国水墨画的传统技法:勾勒、晕染、留白去概括学生学习国学的自然节律。
  1.勾勒风骨的志趣
  寥寥数笔,纵情山水,便可以勾勒出事物简约大气的风骨,这是中国画的魅力。孙双金在《十二岁以前的语文》中这样说,童年的语文应该先放下主要的几块大石头,国学经典显然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块大石头[1]。而这块大石头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古代先哲们熠熠生辉的思想。从深层次来说,国学的本质意义在于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先哲的思想智慧,使得他们视野宽广,内心有着“仁义礼智信”的中国风骨,并兼怀天下,有深沉的文化自信。这些充满哲学意味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那么,就要以儿童的方式去让学生了解,一个个关于先哲的故事便是他们瞭望思想的窗口:从孔子的不耻下问、孟母的择邻而处、老子的大智若愚、庄子的击缶而歌等,到魏晋的文人风骨、唐宋的豪放豁达,无不充满着无穷的魅力。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大量视频、网络资料,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走近先哲人物,在潜移默化间将中国人独有的气节风骨植根在学生心间。
  2.晕染积累的意趣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惠特曼的这句小诗,同样适用于童趣化国学的积累与涵养。工笔画晕染、上色、再晕染,一次次反复地着色,使得笔下的人物或花鸟栩栩如生,焕发生命的活力。古典诗词本身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颇得学生喜爱。国学经典的学习,不急着去明白,不急着去收获,慢慢阅读,慢慢欣赏,是一种常态。晨诵、午阅、暮吟,这种犹如呼吸一样自然的积累方式,也会让经典诗词成为学生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可以形成多樣化的、学生喜爱的诵读流程,即:拍—读—识—忆。拍,即借用韵律相同的拍手旋律,把古诗词带入其中,让学生伴着旋律读古诗词,在轻松的氛围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读,指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诵读;识,让学生自由识记课文内容,通过活动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感等;忆,即学生在熟读和理解识记的基础上,把经典诗文背诵下来。
  3.留白创生的情趣
  国画中留白的使用为画面带来意境连绵的感觉,充满了诗情画意。从国学的学习方法上来看,传统的国学强调的是记忆和诵读,但一味强调背诵记忆,只能降低学生对于国学学习的兴趣。学生是天生的创造者,让他们成为课程的参与、建设者,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往往会创生出更浓的学习情趣。春天举办的“春花节”里,低年级的学生用水果拼盘来表现有春花的古诗;中年级的学生用手机拍下了大自然里蓬勃开放的春花,并配上了相应的古诗;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飞花令”古诗吟诵比赛,个个情趣盎然、活跃其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日常的学习评价活动里,通过读诵记载、默写卡片、争星挂章等活动,学生体验了诵读的成功愉悦,增强了“吟经典美文,做少年君子”的感受。利用午读课时间,教师开设专题评价课,组织学生对“读、吟、唱、画”等环节进行自评、互评、组评、师评,激励学生沉醉其中。在学生自主设计开展的活动里,通过主题化的情境、多样化的诵读方式、丰富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喜爱古诗词,体会诗词内涵与情感,感受诗词纵横古今的魅力,从而读得有情有味,诵得有声有色,演得有趣有形。
  三、重塑教师,让教师成为童趣课程群的建构者
  一个好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师,重组课程的能力已成为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只有真正俯下身子亲近儿童,把生命中的感动与领悟拿出来与学生分享,教师才能唤起学生最内在的东西。教师应该对国学文化有着图腾般深沉、纯粹的热爱,并且敏锐捕捉学生兴趣点所在、发展点所在。教师不仅应是微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更要引领学生去审美、去感悟、去经历。
  1.采用多种方式开发微课程
  微课程群建设与单门课程建设不同,不是几门课程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一个国学主题为引领,突破学段、学科,整合主题相通、内容相联系的课程资源,突出课程内在的逻辑统一。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更高、更广的视野。各学科的教师需要协作互助,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开发、实施与反思。教师必须打破学科本位的思想,站在核心主题的高度,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历练自身的综合素养[2]。这个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重构,是基于主题的课程资源的整合、研发。这种历程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提升了教师对知识与课程、教育与教学的认识水平,更加强了学科之间的协作与融合,不同学科的教师真正成了“教育共同体”,也形成了微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如图1)。
  我们的课程开发分为正向和逆向两种形式。正向设计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寻找大量的素材、设计丰富的活动,然后进行筛选和组合,将能够有效贯彻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和文本进行“串联”。逆向设计则是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再寻找对应的素材、设计必要的环节。每个学期,我们构建、呈现给儿童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是组块式的,包括公共微课程、儒家选粹、传统经典、民俗、艺术欣赏五个部分。以“黄河诗韵”国学微课程群设计(2017.2-2017.8)为例(见表2):
  2.双线并行实施微课程
  童趣化国学微课程的实施,不能简单地占用课内时间,那样会加重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取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双线并行的方式。显性课程,就是纳入课程表的课程,包括每周一节校本课程、每天30分钟晨诵。公共微课程安排在晨诵时间,儒家精粹、经典文化、民俗放在每周一次的校本课程时间,艺术欣赏结合美术、音乐课时间安排,在活动中贯彻儿童化、情趣化、主体性、体验式的原则。隐性课程,就是利用学生校园业余时间开展的课程实践活动,包括语文拓展型课程、校园文化节、古诗词的诵读和吟唱、古诗古韵的表演、诗人的故事、民族乐器的弹奏、“诗配画”作品的欣赏和书法的练习等。实施形式有诵读、欣赏、综合实践、办诗文小报、诵读交流会、诗配画、情境表演、诗词吟唱等。这样的课程实施,是对课内国学内容的有机梳理和补充,对课外综合性学习整合拓展,实现了多维度的课程融合。
  3.在学习过程中引入思维工具
  我们对国学微课程的构建不仅传承经典,更尝试进行现代思维工具的引入。利用我校开设学习方法课程的优势,我们引入了列举对比、思维导图、时间轴梳理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以多样的思维方式去传承经典。如在《三字经》经典品析中,教师让孩子们用列举法,根据所学的语句自行补充可以作为佐证的历史人物小故事。孩子不但学了表达,而且对于《三字经》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让学生用“对比法”比较某一主题中西方观念的差异,引导学生去探究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中高年级的微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制作“时间轴”,从开学、中途到学期结束,让他们的学习变化得以视觉化的呈现。一个阶段的微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回顾课程重点,让所学的课程在学生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童趣化国学微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创新的、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儿童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主题化的学习中,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真正领悟到国学的独特之美,让国学沉淀为自身的文化底色。
  参考文献:
  [1]孙双金.重构12岁以前的语文[N].中国教育报, 2011-12-29(8).
  [2]徐梅芳,王琦.借助“CEO”课程开发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养[J].现代教学, 2018(17):6-8.
  责任编辑:颜莹
其他文献
摘要:习字教学“点回法”具有“趣味、形象、高效”的教学特色。“点回法”实现了写字经验的回归,它把笔意具体化到看得见的行笔“线路图”,甚至作了一定的“夸张”,以便突出关键之处的特征。“点回法”通向孩子的习字世界,是为孩子量身定做的,使孩子的习字之路更为畅达。“点回法”不只是讲“法”,还包括执笔姿势、坐姿、上课要求,等等,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开放的“习字系统”。  关键词:习字教学;点回法;原创意味;
摘要: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对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总体上呈现积极态势,但是由于受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不良社会思潮的文化侵蚀,尚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应创新教育方式、拓宽教育渠道,结合职业学校专业特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坚定学生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认同
摘要:学生社团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为公共选修课提供了很好的拓展平台和空间。经过长期的实践,通州中专剪纸艺术社团围绕社团育人目标,积极探索社团活动设计与资源开发,形成了良好的公共选修课资源。剪纸艺术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工作能力、团队精神、做事态度等综合素质。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社团;活动设计;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摘要:教育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的核心力量。徐州市青年路小学基于数据精准化分析,围绕美德、智慧、健康、艺术、创造五个维度的三个层级指标体系,建构了小学生自主发展评价系统,研发了具有应用价值的评价工具,并在国家课程实施、项目化学习、班级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过程中进行实践,唤醒儿童的生命潜能,积蓄学生自主成长的力量。  关键词:学生发展;自主发展;评价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
摘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通过对比我国和芬兰的高中教育现状,从教育认知、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等三个层面,反思我国以多元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价值定位和实践的不足,并提出多元能力教育的策略与路径:尊重学生个性化能力,首先发展其“相对优势”智能;建构本土“现象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确定多元入学能力考核项目,转变传统二元能力考核模式;尝试进行普职融通,拓宽多元能力培养途径。  关键词:多元能力;
摘要:《百分数的意义》同课异构活动,很好地阐释了更高观点下“教什么”的教材研读方法,以及源于学生学情、教学内容本质、基于创生等多视角下“学什么”的教学演进,为师生多开了一扇窗,有效促进了数学理性思维的生长。  关键词:百分数;教学视角;教材研读;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B-0063-05  2016年的11月,在常州市潘小福
摘要: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的基本组织之一,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发挥着课堂教学之外的无法替代的育人作用。2018年起,根据共青团江苏省委的统一要求,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开始探索以“信仰公开课”为载体发挥新时代高校共青团育人功能的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为这项工作带来了三点启示:加强組织领导,提高课程质量;立足服务学生,发挥青年主观能动性;注重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校
南京市江宁区淳化中学从2010年开始进行“班·家”互动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家校合作基础上,把学校最基本的单位——班级,和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紧密结合起来,凸显班级与家庭的紧密合作。作为“班·家”互动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家访”对推动班级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的多向互动与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新家访”的缘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摘要:建设基于企业应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有利于产教融合的深化提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以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华鹏”班“变压器结构工艺”课程为例,依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对该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流程、内容、特色进行了研究,以期将建设成果提供给学生和企业员工使用,提高变压器产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企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7
摘要:从校本出发,以现代农艺专业为基础,提炼技能大赛对专业发展、基地建设、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学风建设、学生就业竞争力等领域的引领促进作用,提出大赛可持续发展,期待制度化完善,超越功利主义大赛价值观, 充分挖掘技能大赛的教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技能竞赛;引领;专业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C-0038-04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