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科学派综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x24922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比较翻译科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卡特福德、奈达、威尔斯的理论,对该学派的主流思想作了归纳。指出了三人在理论上的相同点、不同点及互为补充之处,最后对这一流派的贡献及缺陷作了简要评析。
  关键词: 翻译科学派 卡特福德 奈达 威尔斯 评析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林立,各派不同的翻译思想呈现出既相互对立又多元互补的特征,即使是同一流派的翻译理论家,其观点也不尽相同,这也使翻译理论研究空前发展起来。根茨勒按照翻译思想将其分为五大派: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本文拟向读者介绍其中一支与现代语言学研究密不可分的派别——翻译科学派,以卡特福德、奈达、威尔斯为对象,以使读者对英、美、德等不同国家的有关研究有个大概的了解,最后对这一流派作一简要评析。
  翻译科学派,又称翻译语言学派,兴起于以欧美结构主义为发展背景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这一派理论研究主要以系统化、多样化的语言学学术成果为基础:卡特福德本人就从事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教学、研究,其翻译理论方面的建树是建立在韩利德的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奈达译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正是乔氏理论的应用,其翻译理论才超越了纯粹的宗教翻译而具有普遍意义,①后来他又以社会语言学和交际理论为理据;威尔斯则在他的理论中引入了话语语言学的原理。
  他们的共同点主要还表现在:1.翻译的科学性vs.艺术性。对此,卡氏没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他认为翻译理论应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理论体系,因此可以说他赞成“翻译是科学”的观点。奈达的态度有点矛盾,他曾经提出“翻译是科学”主张,但后来又基本放棄了。威氏则不同,他坚决倡导“翻译是科学”这一思想,将之贯穿其理论的始终。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认为翻译首先应是科学,可以对之作出规律性的总结。2.可译性vs.不可译性。对此,三人有着惊人的相似,即承认两者并存。无论是卡氏的“可译性限度”,奈达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还是威氏的话语可译原则,都包含着一共同点:承认世界上的语言都具有同等的表达能力,语言的共性大于个性,但同时也意识到由于意义走失,绝对等值翻译是不可能的。
  尽管三人的观点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由于研究角度、侧重点的不同,又各自发展出了相当精辟的见解,有些甚至有互为补充之妙。下面对他们的具体理论作一阐述。
  一、卡特福德的翻译思想
  约翰·卡特福德,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1965年出版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在书中作者主要运用描写语言学框架进行翻译分析,从而开辟了一条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所以,虽然这是他仅有的一本译论专著,却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作之一。从书中会发现,卡氏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建立在韩利德的普通语言学及弗斯的语义学基础上。
  (一)翻译的定义及类别
  在卡氏看来,翻译理论以语言之间的某种联系为研究对象,因此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的一个分支,②所以,将翻译定义为“用一种等值的语言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③他用“文本材料”强调这样一个事实:翻译不可能是原语文本全部被译语文本中的等值成分替换。而“等值”是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即要确定等值成分的性质和条件。
  随后他提出三种分类法。(1)就翻译程度而言,分“全文翻译”和“部分翻译”。前者指译出原文每一部分;后者指对原文有的译出,有的照录,如文学翻译中,有些不可译或需要保持文采而照搬入译文,就属此类。(2)就翻译层次论,分“完全翻译”和“有限翻译”。前者指等值翻译语法、词法,对音位、词形则进行不等值翻译;后者指仅在一个层次上译出原文。(3)就翻译等级论(John Lohns认为等级即语法表层结构,分句子、短语、词、词素),分“受限翻译”和“无限翻译”。前者中等值成分限于词对词,词素对词素;后者中等值关系可在等级上上下移动。
  (二)翻译等值
  翻译等值是卡氏理论的核心概念。他认为确定等值的基础是语法(即词素、词、短语、句子)等值,然后从语言学角度论述了翻译等值的性质和条件。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
  (1)“文本等值”,指特定语境中译文与原文构成等值关系,可用转换办法将之形式化。“My son is six”的德译文为“Mein Sohn ist sechs”,但原文若为“My daughter is six”,译文则变为“Meine Tochter ist sechs”,这时划线和阴影部分各自构成等值。但“零等值”是个例外,即译语中找不到等值成分,这时只能在较高一级上实现对等。
  卡氏率先将概率引入翻译研究,以之来表示一特定单位的多个等值成分出现的频率。如一篇12000字的法语小说,前置词dans出现134次,英译文中不同对应成分的次数如下面的分子所示,则概率关系如下:
  in:98/134=0.73;into:26/134=0.29;from:2/134=0.015;about&inside:2/134=0.015
  这是一种基于假设的无条件概率,实际上它经常会受到语境、文本因素的影响。
  (2)“形式对应”,指译文中的语法范畴与原文中相当的范畴占有同等地位。语言间语法单位的不同等级数决定了形式对应只能是近似的,但它可以基于较之更为重要的文本等值在较高等级(如句层)上建立。
  卡氏认为,原文有原语的意义,译文有译语的意义,但都包括形式意义和语境意义,且分别受制于各自的形式关系(同一语言中形式单位间的关系)和语境关系(语法或单词与语境特征的关系)。虽然原文和译文语言单位的语言意义很少完全相同,但在相同的情景中可起到同样的作用,因此,当这些单位具有相同的语境特征时,就能构成等值关系。总之,翻译等值成分与相同的语境特征有关。④
  (三)翻译转换
  翻译转换是指转译时偏离了形式对应,可分两类:(1)层次转换:翻译对应成分不处在同一语言层次上,主要指语法与词汇的相互转换。(2)范畴转换:翻译时脱离形式对应,大致相当于“意译”。它又细分为:①结构转换,按照译语要求改变原来结构,这是翻译中最常见的;②类别转换,原文和译文的词汇分属不同词类,汉译英的动词名词化便是一例;③单位转换,原文某一级的成分译成他语时脱离了该级阶;④内部体系转换,两种语言结构有相似的形式,但翻译时在译语里用了非对应形式,如英语复数名词trousers译成法语的单数le pantalor。
  (四)可译性限度
  卡氏指出在完全翻译中等值关系取决于相同语境中原文和译文的互换性,但也存在两种不可译情况: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前者涉及双关语和一词多义现象;后者是由不同的传统、习俗以及时代背景等语言外因素引起的,最忌简单处理。
  对于语言学派翻译法作了最好说明的也许是卡氏,他注重围绕原语译语结构方面的差别对翻译原则进行探讨,但是该派的不足似乎也能从他身上找出来。基于比较语言学的各种对应规则过于以表层结构为准,没有充分考虑深层上的语义关系,易于陷入死译,而且忽视了语言交际功能问题(奈达语)。而正是奈达在这些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奈达的翻译思想
  尤金·奈达,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及圣经研究专家,从事译论研究几十年,硕果累累,主要有:《翻译科学探索》、《翻译理论与实践》、《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等。这里结合谭载喜教授的《新编奈达论翻译》,从四个方面概括其主要翻译思想:
  (一)翻译性质
  关于翻译性质,他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他认为翻译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⑤划线处指明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而阴影部分指出了翻译方法。“对等”强调的是“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切近”是指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而“自然”要求译语行文顺畅,避免翻译腔。奈达倡导的动态对等理论被认为是其翻译理论的核心,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界定,他才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二)翻译功能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以译语及其文化为依归,以译文及其读者为中心的理论。他提倡“读者反应论”,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因此,评判译文质量只能取决于人们对译文和原文能否产生基本一样的反应。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意语言交际的能动性,不仅考虑语言词汇本身的意义,还要使译文在非语言方面(文体、文风、文化、社会等)与原文实现对等。
  此外,他从翻译原则的角度,将语言交际功能分为表达功能、认知功能、人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移情功能、交感功能、施变功能和审美功能。
  (三)语义问题
  理解原文意思是翻译活动的前提,这就涉及对原文的语义分析问题。奈达曾将语义分为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里,将之改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自又可分成所指和联想两个意义层次。
  首先,他通过介绍修辞功能和修辞手段阐述修辞意义,指出高质量译文的产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原文修辞手段所要实现功能的准确判断。其中修辞功能有整体、美感、强效、得体、同调、递进(连接)、重点说明和强调八种,而它们的实现主要通过重复、浓缩、连结、节律、常态变异、同构类比等六种手段。
  其次,“语法也是一种具有意义的语言现象”,⑥存在于词词之间、词组之间、句子之间,比如,主谓、动宾等有组织的、不能随意调换的结构就代表着一种语法上的意义。然而,结构相同,意义未必一样。同是所有格结构的“his work”和“his arm”,其深层语法意义就不同:若用A、B表示,则前者关系为“A做B”,而后者关系为“B是A的一部分”。语法结构又包含:①所指意义,此处指语法单位间的关系,如上例;②联想意义,是来自使用该单位的场合,如“What right hath my beloved?”(我亲爱的人有什么权利?)其联想意义是“句式陈旧,不宜用于当代”。⑦
  最后,词汇也分所指和联想两层意义。这时,前者指用来指某一客观事物或思想概念时语词所获得的意义,由决定该词使用范围的区别性特征构成;后者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附加上去的意义。较之前者,如何判断联想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同义语作为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其区别往往不在于所指意义,而在于联想意义,所以,必须考虑其三大影响因素,包括词语的使用者、使用场合以及所在语境。三者共同发生作用,构成了语言的使用域问题(使用时的地理位置、地方、时间、所指物性质),这使得词汇的联想意义更为丰富。至于如何判定问题,奈达采用了等级分析法,即用几个等级分析人们对词汇的反应,而且进一步提出联想意义不局限于单词、短语,在发音,语体,信息主题等方面同样存在。
  (四)翻译过程
  按照奈达的观点,翻译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分析。此阶段最关键,不仅要分析语言单位的语言意义,还要考虑各成分间的语法结构和修辞关系。②传译。主要在分析阶段析出的核心句层次上进行。③重组。与分析相对,主要是从原语深层结构转成译语表层结构,这时就要考虑译语的语体问题、话语结构和译者职能等因素。从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奈达提供的翻译模式(析出原文核心句;译出原文核心句;按译出的核心句生成译语的表层结构)深受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④检验。这一步是善后处理,以准确性、可懂性、语体对等性为准对比原文和译文的意义是否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三、威尔斯的翻译思想
  奈达的论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译论研究的新时代。根茨勒也说过,较之英美,奈达理论在德国的影响更甚,沃尔夫拉姆·威尔斯便是其中一位。如果说奈达是完善了在他之前以卡氏为代表的翻译科学派的一些重大缺陷,那么威氏是在保留奈达基本理论观点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主要论著是《翻译科学:问题与方法》。
  (一)翻译的科学性
  作为应用语言学家,威氏反对翻译理论成为空洞的议论和纯理论的探讨,认为翻译学应该是一门认知性、解释性和联想性的科学,⑧但它只能做到有限的客观,因此属于边缘科学。而且他指出应以经验为译论的研究前提,以实践为检验成果的标准。
  在批判施莱尔马赫和洪堡唯心主义语言观的同时,威氏提出了自己对可译限度的看法:语言既然是一个体系、一个过程,从原则上讲,话语是可译的。⑨因为认识的所指和思维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同一性使语际翻译成为可能,然而这种同一性的非绝对化也是不可译现象的根源。
  在他看来,翻译要想成为一门科学,应具有三种基本形式:
  (1)普通翻译学:研究翻译过程中的普遍规则,具有纯理论的功用;
  (2)描写语言学:检验普通翻译学的使用范围,研究语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具体问题;
  (3)应用语言学:检验普通翻译学和描写翻译学的效用,研究翻译教学的问题。⑩
  (二)翻译学的方法问题
  传统的翻译方法有直译与意译或字面翻译与非字面翻译之分,但是威氏指责这种分法缺乏严密性,在概念上也存在不稳定性。对以句子为单位的翻译来说,逐词翻译被视为直译,但对以词素为翻译单位的,它又被认为是意译。不同语言级阶的观察角度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直译意译的存在。鉴于此,他试图从全新的角度——心理语言学提出翻译方法三分论:①习惯化翻译程序,以联想原则为基础的翻译手法;②可以使之半内部化的部分习惯化翻译程序;③非习惯化翻译程序,它迫使译者唤起他所有的创造力,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他自己的译法。{11}
  (三)话语语言学与翻译
  翻译研究必须以话语语言学为基础,因为他认为“话语是语言的基本形式”。所谓“话语语言学”,简单地说,就是把范围大于句子的话语结构当作研究的对象。{12}因此,涉及多语的翻译只能以话语为操作对象,不应低于话语这一级,如句子、从句、词组、词及词素。威氏对翻译的定义是“从一篇书面的原语话语译成在最大程度上与之相对等的译语话语”的程序,{13}这就要求译者全面完整地理解原语文本,比如在语义、语法、风格、功能等方面。
  威氏进而指出话语具有三种功能:描述性、称呼性和表情性功能,{14}可以将具有相似功能的话语划入同一类型。这样便产生了包括文学性作品、专业性文章在内的多种不同类型的文本,也因此须采取不同的翻译原则或标准。翻译或评价小说诗歌时,不仅要重视意义再现,还要保留作家作品的特殊风格;对待科技性文章则应以准确性、严密性为第一要义。
  同时,他还高度评价了奈达的“动态(功能)对等”理论,但也承认目前翻译等值标准的讨论缺乏统一性,还没有一个涵盖面较广的界定,并且通过对当前各派提倡的各种等值标准的分析,提出自己的三步走版本:①分析原语,包括句法、词汇、文体特征及上下文和語境;②具体的翻译操作过程;③回译,即将译成的目的语语句倒回到原文,视其词、句意义是否与原型大体相应。
  以上三人是英美德三国翻译科学派的代表人物。事实上该派是以反驳另一流派——翻译培训派的姿态出现并最终壮大起来的,后者以里查兹、庞德、威尔为代表,侧重实践,强调译作的品位与文学价值,但译论仅限于美学经验和指令性规则,缺乏系统化理论,{15}因此他们的探讨给人止于经验层次的感觉。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科学派的译论家们在翻译研究中深入应用了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奈达的译论探索。他从事翻译研究近20年,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其间他经历了从微观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到宏观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并把交际理论引入了翻译研究。奈达的探索道路是一个为西方翻译理论的科学化而不断开拓新的疆域的道路,特别能说明西方译论中的语言学派的成就和发展趋势。{16}
  当然,翻译科学派的贡献远不只是弥补了培训派的不足,他们还为其他流派(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的立论提供了借鉴机会,借语言学原理对语際转换规律的阐发有利于机器翻译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思路、新方法,使得更多翻译工作者借其他学科之石立翻译研究之论,其中包括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及自然科学等等。这种开拓进取,不迷信一家之言,求变求新的精神正是中国翻译研究最欠缺的。
  翻译科学派的贡献是主要的,但成就的巨大并不意味着译论的完美。在看他们的著作或相关文章时,一个最直接的感受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得不是很好,列举的示例不理想。卡氏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过于注重从语言学的角度讲翻译过程中层次和结构的对应规则,所举不多的实例也多为日耳曼或斯拉夫语系里的语言;奈达的理论是基于圣经翻译的研究发展演化而来,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按照刘宓庆先生提出的六方面理论描写来衡量语言学派的科学性,那就会发现该派对意义的理论描写始终处于弱势。连奈达自己也承认“语言学派倾向于撇开意义以及功能来描写翻译”,他也是在发表了《语义的成分分析》和《语义结构探索》后才补足了这一重大缺陷。此外,语言学派对翻译中的文化问题、交际功能问题、文学风格问题的理论描写都比较薄弱甚至很少触及,{17}而这些正是培训派、研究派和多元体系派所侧重的。
  总之,目前翻译科学派即翻译语言学派已成为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派别之一,并且与其它流派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了当前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①廖七一编著.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第36页.
  ②包振南.开拓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见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
  ③卡特福德著,穆雷译.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第24页.
  ④穆雷,卡特福德论翻译和教学.中国翻译,1990年,第5期.
  ⑤谭载喜编著.新编奈达论翻译.第11页.
  ⑥同上,第116页.
  ⑦同上,第134页.
  ⑧廖七一编著.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第110页.
  ⑨同上,第111页.
  ⑩同上,参见113-114页.
  {11}同上,第118页.
  {1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第282页.
  {13}{14}转引自廖七一编著.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第119页.
  {15}同上,第35页.
  {16}{17}刘宓庆.西方翻译理论概评.中国翻译,1989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J.C.卡特福德著.穆雷译.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北京:旅游出版社,1991.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廖七一等.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刘宓庆.西方翻译理论概评.中国翻译,No.2,1989.
  [7]罗选民,耿俐琴.西方翻译研究综述.中国翻译,No.6,1997.
  [8]穆雷.卡特福德论翻译和教学.中国翻译,No.5,1990.
  [9]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谭载喜编著.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1]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12]仲伟合.西方翻译理论.广州:广州外语音像出版社,2001.
  [13]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Routledge,1993.
  [14]Venuti.Lawrence.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Routledge,2000.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介绍了“P300MW核电主泵电机主绝缘结构快速老化评定方法”。此方法试验温度低、试验时间短、费用少,可满足设计要求,为发电设备的质量及可靠运行提供了技术保证,因而深受该行
即将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我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已于多年前先行一步,在多方面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改革实践。在此,笔者总结自己几年来在生物科教学实践中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心得体会,与大家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共同为新一轮课改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一、依托教材,
摘要: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童年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与发展进程,提出儿童逐渐成人化这一观点,进而探讨童年逐渐消逝这一社会文化现象。  关键词: 童年 成人 消逝    高尔基曾说:“童年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对大人来说,它是最珍贵的玻璃球,漂亮但容易滚走。对孩子来说,它是最模糊的薄雾,很想抛弃它,很想快快长大,但其实对它的价值一无所知。童年离我们越来越远,现代化的城市把它抛弃了!”在当今社会的流
摘要: 王希杰先生对于修辞提出了得体性原则,他认为:“得体性是修辞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得体性是评价话语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决定话语表达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现在我们认为,修辞的最高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得体性原则。”本文就从毕淑敏的散文谈谈比喻语境的得体性。  关键词: 修辞 比喻 语境 得体性    语言环境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得体性的多层次性。得体性可以分为小语境得体性和大语境得体性。
台北地产圈热门话题是2010年有一“美商”公司向台北知名的建设公司美孚建设购买兴建中的位于内湖的整栋33000平米的工业大楼,以约4万6干人民币一平米签约。事后,该美商公司
分析快速成形精度的主要因素,成形误差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衡量方法,指出现有精度表示方法的弊端,提出快速成形精度的6种定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在我省试教后正式全面使用已二年多了,初中第一轮教学的实践,使这套教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认为现行教材体现了改革精神,切实可用。但是,仍有一些教师对新教材茫然不适,觉得教材顺序乱了套,经验失灵,内容简单,没讲头。我省1996年初中毕业(开学)会考命题时,物理学科反映试题难命,按传统方式,拟题不是太容易就是太难,这说明现行教材的确不合应试教育的口味
激光快速成形过程中工件翘典变形是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设计了一种测定翘曲变形的实验方案,并不分析了翘曲变形的产生机理以及各种加工因素对翘曲变形的影响。
摘要: 诗歌朗诵技巧,主要包括确定情感基调、确立语速、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处理好停顿。本文从这四方面探讨关于诗歌朗诵的技巧,并举例说明这些技巧在具体事例中的运用。  关键词: 诗歌朗诵 技巧 具体运用    一、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诗歌朗诵,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
将目前分形矿床学研究揭示的一些矿床分布的普遍性质与由非线性分析理论发展起来的空间点数据处理技术NASSD(Nonlinear ana1ysis system for spatial data)以及超低密度地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