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师生互动是教与学的统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进行的过程. 如果互动得有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并能在此过程中获得丰富而有质量的学习经验. 但是,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多,与学生群体互动少;师生之间表面性的互动多,隐性的互动少;学生指向教師的交流多,教师与学生互相指向的交流少……这些现象使得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看起来热闹,但是学生们的思维却没有得到深入发展. 而真正有价值的师生互动是必须要以实现学生们的思维发展为目标的.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一、学生全体关注是互动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要面对的是全班所有学生,所以我们也希望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如果我们的互动不能引起全班学生的关注,那么这样的互动是无效的,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因素,在课堂上要让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来. 例如:在上“简易方程”复习课时,我是这样与学生互动的:老师今年30岁,你今年几岁?我13岁. 老师明年31,你呢?14岁. 后年老师32,你呢?15岁. 10年后,老师40岁,你呢?我23岁. 若干年后老师a岁,你几岁?学生考虑了一下说:我是a - 17岁吧?我采用了师生对话的互动方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比较简单,以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但问题是,这样的互动只是教师与一名学生交流,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他们只是观众而已. 这样的互动不能激起全班学生参与的欲望,也与“建构式”课堂相违背. 其实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小组中重复这样的问答,自己也体会一次,这样,复习的效果会更佳. 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不管是教师与学生群体互动,还是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都要遵循学生全员参与这一原则,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二、有价值的问题是互动的前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多数都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要围绕着问题而进行.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与教师、同学的互动交流中,也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深入.
例如:在教“3的倍数的特征”时,由于受到前面所学2、5倍数的影响,他们很难发现“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一特征. 因此,许多教师在教这个内容时,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但是往往都很难有结果,最后只有直接引导学生去观察各位上数的和. 这样的处理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只是在被动地接受.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互动中来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我拿出计数器,让学生仔细地听我所拨出的数,然后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 我把计数器藏在后面,拨了6颗算珠. 我让学生们先思考,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意见. “它是3的倍数,拨出的数是6. 它是3的倍数,拨出的数是24. 它是3的倍数,拨出的数是60 ……”学生的答案特别的多,由于他们对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他们非常期待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大家. 这样的互动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看法的平等交流,不但有口头的评价,更有情感的交流. 正是由于同样听到6颗珠子,同样是3的倍数,但却可能是不同的数的这一冲突的深入追寻,学生才能积极地深入思考,知道不管是什么数,他们各位上数的和都是6这一根本特征. 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开放的,所以说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中来.
三、教师指导是互动质量的保证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不仅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成为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很难完成正确地价值判断,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互动中必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如果缺少教师的引领,就很难有高质量的互动,学生的探究也有可能偏离方向.
例如:在一次听课中,授课教师上的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他让学生自己去探索:9 4,学生在尝试后,汇报了以下几种方法:一个一个数,最后得出13;用小棒摆出13. 教师对他们进行了表扬,学生在求异心理的驱使下,还说出了许多五花八门的算法. 在练习时,他还强调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结果一节课下来,没有几名学生会熟练使用“凑十法”计算. 这位教师对算法多样化把握得不是太准,过于偏向多样化,而忽略了算法的优化. 学生也就难以认识到各种方法的优劣. 这时,非常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们的汇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使他们在互动中学会选择更好、更优的方法. 积极的师生互动不是要表面热闹,而是需要教师把握好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的介入,引领他们进行探究活动. 在学生对问题没办法下手时,在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却不为别人所理解时,都需要我们去指导,这时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指导作用也就被切实地体现出来了.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和有效地指导,这样才能让互动既保证学生主动发展,又能使课堂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 当然,这样的互动,也能让学生增进彼此的感情,让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进而对数学课更感兴趣.
一、学生全体关注是互动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要面对的是全班所有学生,所以我们也希望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如果我们的互动不能引起全班学生的关注,那么这样的互动是无效的,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因素,在课堂上要让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来. 例如:在上“简易方程”复习课时,我是这样与学生互动的:老师今年30岁,你今年几岁?我13岁. 老师明年31,你呢?14岁. 后年老师32,你呢?15岁. 10年后,老师40岁,你呢?我23岁. 若干年后老师a岁,你几岁?学生考虑了一下说:我是a - 17岁吧?我采用了师生对话的互动方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比较简单,以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但问题是,这样的互动只是教师与一名学生交流,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他们只是观众而已. 这样的互动不能激起全班学生参与的欲望,也与“建构式”课堂相违背. 其实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小组中重复这样的问答,自己也体会一次,这样,复习的效果会更佳. 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不管是教师与学生群体互动,还是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都要遵循学生全员参与这一原则,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二、有价值的问题是互动的前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多数都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要围绕着问题而进行.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与教师、同学的互动交流中,也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深入.
例如:在教“3的倍数的特征”时,由于受到前面所学2、5倍数的影响,他们很难发现“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一特征. 因此,许多教师在教这个内容时,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但是往往都很难有结果,最后只有直接引导学生去观察各位上数的和. 这样的处理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只是在被动地接受.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互动中来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我拿出计数器,让学生仔细地听我所拨出的数,然后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 我把计数器藏在后面,拨了6颗算珠. 我让学生们先思考,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意见. “它是3的倍数,拨出的数是6. 它是3的倍数,拨出的数是24. 它是3的倍数,拨出的数是60 ……”学生的答案特别的多,由于他们对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他们非常期待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大家. 这样的互动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看法的平等交流,不但有口头的评价,更有情感的交流. 正是由于同样听到6颗珠子,同样是3的倍数,但却可能是不同的数的这一冲突的深入追寻,学生才能积极地深入思考,知道不管是什么数,他们各位上数的和都是6这一根本特征. 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开放的,所以说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中来.
三、教师指导是互动质量的保证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不仅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成为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很难完成正确地价值判断,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互动中必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如果缺少教师的引领,就很难有高质量的互动,学生的探究也有可能偏离方向.
例如:在一次听课中,授课教师上的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他让学生自己去探索:9 4,学生在尝试后,汇报了以下几种方法:一个一个数,最后得出13;用小棒摆出13. 教师对他们进行了表扬,学生在求异心理的驱使下,还说出了许多五花八门的算法. 在练习时,他还强调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结果一节课下来,没有几名学生会熟练使用“凑十法”计算. 这位教师对算法多样化把握得不是太准,过于偏向多样化,而忽略了算法的优化. 学生也就难以认识到各种方法的优劣. 这时,非常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们的汇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使他们在互动中学会选择更好、更优的方法. 积极的师生互动不是要表面热闹,而是需要教师把握好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的介入,引领他们进行探究活动. 在学生对问题没办法下手时,在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却不为别人所理解时,都需要我们去指导,这时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指导作用也就被切实地体现出来了.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和有效地指导,这样才能让互动既保证学生主动发展,又能使课堂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 当然,这样的互动,也能让学生增进彼此的感情,让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进而对数学课更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