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围绕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问题,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发表了见解:一是融洽师生感情,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二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角;三是改变教师角色,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平等对话 主体地位 教师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三个“课程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教学肩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阵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头戏。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有效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情感积淀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融洽师生感情,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对话”的过程,且对话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基于对语文教学理想效果的追求。”“课程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标准》所阐述的“三维目标”的理念,该三维目标是无法通过“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现的。教师务必贴近学生,融洽师生感情,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三维目标。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是基于被教育者的个人特点与实际需求,给予的唤醒、启发、点拨和引导。教师要理解学生处于动态改变中的实际水平,随时与之交流、沟通。交流、沟通的基础是“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学情,为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考做好“对话”的准备。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完全按照预设的思路实施教学,而应该关注并依据学情,不断调整教学思路,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这样才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而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从高高在上的“讲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想法。语文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诸多独特的感受,使文本解读多元化。有些解读可以通过一步步引导,使之不断清晰化,达成共识;有些解读具有模糊性与个性化,会超越教参上的分析或教师的预设范围,甚至产生分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心关注这个问题,并且通过“平等对话”而不是压抑、垄断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尊重学生的见解与感受。
二、凸显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角
《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应当处于主体地位,是语文学习的主角。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主宰、垄断课堂,不能越俎代庖,剥夺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的机会。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习热情。只有学生有了兴趣与热情,才会产生动力与进取心,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认识和实践。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形象性、审美性和综合性,学生天生是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后因种种原因而厌恶语文,语文学习成绩不理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繁琐的分析、机械的练习,让学生丧失了兴趣;不当的评价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挫败感。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想方设法创设好的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要注意保持这种兴趣与动力,促使学生深入阅读,领会文本内涵,并通过交流的方式,师生一起分享见解与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及时给予方法指导,而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要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展示出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而不是依赖手中的教辅用书直接获取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有助于从方法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改变教师角色,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组织者,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与安排;作为引导者,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领到正确的方向上。教师应努力做好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学段目标与内容,确定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语文学习的安排;二是认真细读文本,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三是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恰当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四是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根据教學内容的特点,选择有助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并将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讨论、个人的探究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机融合,有效增强语文学习活动成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追求表面的浮华与热闹,不能进行漫无边际的拓展,而要立足于教材,关注课堂生成,进行适度开发。倘若资源泛滥,就会冲淡教学内容;如果方法不得力,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就会陷入一种盲目无序的状态。
综上所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融洽师生感情,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改变自身角色,通过有情有趣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步入精彩的语文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第1版.
[2]张梅.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基础教育研究,2012(22).
[3]金光明.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微[J].新课程(教育学术)究,2011(2).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平等对话 主体地位 教师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三个“课程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教学肩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阵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头戏。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有效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情感积淀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融洽师生感情,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对话”的过程,且对话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基于对语文教学理想效果的追求。”“课程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标准》所阐述的“三维目标”的理念,该三维目标是无法通过“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现的。教师务必贴近学生,融洽师生感情,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三维目标。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是基于被教育者的个人特点与实际需求,给予的唤醒、启发、点拨和引导。教师要理解学生处于动态改变中的实际水平,随时与之交流、沟通。交流、沟通的基础是“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学情,为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考做好“对话”的准备。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完全按照预设的思路实施教学,而应该关注并依据学情,不断调整教学思路,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这样才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而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从高高在上的“讲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想法。语文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诸多独特的感受,使文本解读多元化。有些解读可以通过一步步引导,使之不断清晰化,达成共识;有些解读具有模糊性与个性化,会超越教参上的分析或教师的预设范围,甚至产生分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心关注这个问题,并且通过“平等对话”而不是压抑、垄断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尊重学生的见解与感受。
二、凸显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角
《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应当处于主体地位,是语文学习的主角。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主宰、垄断课堂,不能越俎代庖,剥夺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的机会。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习热情。只有学生有了兴趣与热情,才会产生动力与进取心,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认识和实践。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形象性、审美性和综合性,学生天生是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后因种种原因而厌恶语文,语文学习成绩不理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繁琐的分析、机械的练习,让学生丧失了兴趣;不当的评价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挫败感。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想方设法创设好的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要注意保持这种兴趣与动力,促使学生深入阅读,领会文本内涵,并通过交流的方式,师生一起分享见解与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及时给予方法指导,而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要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展示出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而不是依赖手中的教辅用书直接获取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有助于从方法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改变教师角色,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组织者,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与安排;作为引导者,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领到正确的方向上。教师应努力做好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学段目标与内容,确定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语文学习的安排;二是认真细读文本,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三是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恰当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四是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根据教學内容的特点,选择有助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并将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讨论、个人的探究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机融合,有效增强语文学习活动成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追求表面的浮华与热闹,不能进行漫无边际的拓展,而要立足于教材,关注课堂生成,进行适度开发。倘若资源泛滥,就会冲淡教学内容;如果方法不得力,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就会陷入一种盲目无序的状态。
综上所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融洽师生感情,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改变自身角色,通过有情有趣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步入精彩的语文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第1版.
[2]张梅.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基础教育研究,2012(22).
[3]金光明.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微[J].新课程(教育学术)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