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关系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乃至全面发展。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物理教学探讨作为一线的物理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激发兴趣;积极归因;强化
学习动机是激发、维持和引导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心理过程。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都希望能看到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对学习充满热情,在知识的海洋里努力拼搏,并且在学习中享受着收获的喜悦与快乐。但这只是理想的境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在高考的高压下压得透不过气来,单调的教学方式,枯燥的习题集,频繁的大小考和超乎能力的难题让学生疲于奔命,学习成了苦差事,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的减低。
物理难学、对学生智力水平要求高是很多师生的共识。物理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部分学生往往是上课一讲就懂,课后解题一做就错,吃了很多苦,但进步却不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怎么样能让学生喜欢物理是广大的物理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众多,其中教师的作用最为显著。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从课堂设计到作业布置,从成绩考核到反馈评价,从课堂互动到课外师生交流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本论文围绕上述问题,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分别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的几点策略。
一、通过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通过物理实验的趣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实验富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新奇的实验现象常常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使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满足他们操作的愿望,更重要的是通过与物理的“零距离”的接触,感受到了“鲜活”的物理现象,体验到物理规律正在起作用,从而增强学习愿望。所以教师不仅需要自己去做实验,而且要设法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书中有的实验要去做,书中没有的还可以设计一些。比如:做完演示实验后可以把实验器材(不易损坏)让学生自己实验,效果还要好些。
(二)对教材进行设计,使其生动有趣。
对于某些教学材料,内容本身没有太多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概念与熟悉的具体的概念联系起来,选用具体的事例而非抽象的事例。比如在合力与分力的教学中,可以将人利用大树和长绳就能拉动笨重的汽车的实例,激发学生对合力与分力之间关系的兴趣。
(三)强调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
一些学生抱怨学的是无用的知识,对学习缺乏兴趣,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像物理这样的科目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自觉地将所教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成功联系起来。比如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使用电池的电器说明书中常常要提醒不要把新旧电池混用?学生意识到学习内容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要能引发认知冲突与好奇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学生面临某个用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情境,或者让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老师提出的问题之间有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产生积极探究的愿望。在新课教学时有经验的老师总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其一,初高中表达不一致时,老师要设疑。如:学习《电磁感应》时,高中的电磁感应概念与初中不同?孰是孰非?又如:异名磁极相吸引,同名磁极相排斥。这个初中同学就熟知的规律有局限性吗?学生有挑战权威的本能,一听说有矛盾,兴趣就来了。其二,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如讲摩擦力时,学生对相对运动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对摩擦力理解有偏差。摩擦力是阻力还是动力?老师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讨论,并利用实验、生活中实例来解答,学生印象深刻。其三,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加速度》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速度的变化率”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速度的变化率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速度的变化率、速度的变化量和速度大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其四,应在易错处设疑。讲评学生作业时,可把学生的典型错误写着黑板上,让学生“找碴”,看起来很有理的地方究竟错在哪里?学生找的兴趣盎然,不知不觉间加深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过后自然少犯错了。
二、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发动机
“要我学”和“我要学”是不同的两种两种学习状态。“要我学”动力源自外部,比如为了获得奖赏或者避免惩罚;“我要学”动力则源自学生自身,即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或对学习的意义有积极地认同。因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快乐地、有成效的学习。
(一)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有效地促进动机的内化,也就是将外在的社会赞许的价值观、规则、态度、要求等整合为学生的内在动机。
虽然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生不可能有太多的个人意愿,但是教师还是可以做到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情况的目标,如下单元测试要达到几分;也可以在布置作业时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选择有不同难度的内容,有些题目必做,有些则是拓展性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
(二)要满足学生胜任的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应注意多数同学的实际能力,选择中等难度的例题。太难会使学生产生焦虑退缩等反应,影响到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和活动本身的有效性,太简单了会让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性,没有动力参与其中,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可以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功,并产生胜任的感觉。
(三)要关注学生的归属需要。
心理学认为,和谐的关系是个体接受他人信念或价值并实现动机内化的必要条件。“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式学生实现动机内化的必要条件,即使某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只要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仍会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并付出努力。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重视、接纳、欣赏每一个学生,多从积极地角度看待学生。理解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倾听学生心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还要营造安全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可以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可以尝试风险,知道错误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就算在学生的错误比较离谱的情况下,也要注意措辞,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三、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面对学业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对其原因的追溯就是归因。不同的归因会决定人们如何评价自己的表现,还会影响人们未来的表现。作为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成败的原因,以树立信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呢?将行为结果归因于不同的原因维度,会对后续行为反应产生影响。下图对此做了概括:通过上图可以看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学生对未来成就的期望,而且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和学业成绩。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努力对学习的作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决定学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可以引导学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如“我的学习能力很强”“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强”等,这样会让学生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失败时却不能归因到能力差,如 “我脑子不好使”等,因为能力差是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会使学生自卑退缩,放弃努力。值得一提的是,积极归因不等于真实归因,有时引导归因时该撒个“善意的谎言”。比如有同学把物理成绩差的原因归为“我不是学物理的料”,即使是真实的情况,这样的归因也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使其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四、利用反馈评价强化学习动机
教师的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说来,评价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本身来,而不是只注重分数、排名等功利性的东西。如针对学生的作业、课堂回答等,可多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很有创新精神”“此解法的逻辑严密”或是“请注意解题规范”等。据调查,收到评价的学生和收到分数的学生比,声称任务更有趣、态度更积极。如果要用分数来评价,也应多向学生强调分数中所包含的信息。
五、善用教师的期待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期望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是一种情感效应。想科学的运用教师的期望效应,要先建立合理的期望。只有那种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超出其原有水平但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愿望,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和行动的动力。切忌整齐划一和一味追求高要求、不切合实际的期望,那只会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个性,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教师,一定要从尽可能多个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布罗菲著,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陈宁、张庆林:《教师期待效应的启示》,《教育探索》2006年第6期
[3]郭德俊主编:《动机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4]刘礼忠:《学习的内部动机及其培养》,《九江师专学报》2003年第四期
[5]王艇、郑全全:《自我决定理论:一个积极地人格视角》,《社会心理科学》2009年第2期
[6]徐亚康:《高中生的习得无助感及归因训练》,《贵州教育》2003年第6期
[7]赵丽琴:《怎样让学生爱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8]马跃先:《新课程背景下激发物理学习动机“三步曲”》,《学周刊 学术研究版》2009年第3期
[9]伍先明:《激发并强化初中物理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几种方法》,百度文库
[10]罗
【关键词】学习动机;激发兴趣;积极归因;强化
学习动机是激发、维持和引导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心理过程。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都希望能看到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对学习充满热情,在知识的海洋里努力拼搏,并且在学习中享受着收获的喜悦与快乐。但这只是理想的境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在高考的高压下压得透不过气来,单调的教学方式,枯燥的习题集,频繁的大小考和超乎能力的难题让学生疲于奔命,学习成了苦差事,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的减低。
物理难学、对学生智力水平要求高是很多师生的共识。物理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部分学生往往是上课一讲就懂,课后解题一做就错,吃了很多苦,但进步却不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怎么样能让学生喜欢物理是广大的物理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众多,其中教师的作用最为显著。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从课堂设计到作业布置,从成绩考核到反馈评价,从课堂互动到课外师生交流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本论文围绕上述问题,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分别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的几点策略。
一、通过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通过物理实验的趣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实验富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新奇的实验现象常常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使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满足他们操作的愿望,更重要的是通过与物理的“零距离”的接触,感受到了“鲜活”的物理现象,体验到物理规律正在起作用,从而增强学习愿望。所以教师不仅需要自己去做实验,而且要设法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书中有的实验要去做,书中没有的还可以设计一些。比如:做完演示实验后可以把实验器材(不易损坏)让学生自己实验,效果还要好些。
(二)对教材进行设计,使其生动有趣。
对于某些教学材料,内容本身没有太多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概念与熟悉的具体的概念联系起来,选用具体的事例而非抽象的事例。比如在合力与分力的教学中,可以将人利用大树和长绳就能拉动笨重的汽车的实例,激发学生对合力与分力之间关系的兴趣。
(三)强调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
一些学生抱怨学的是无用的知识,对学习缺乏兴趣,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像物理这样的科目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自觉地将所教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成功联系起来。比如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使用电池的电器说明书中常常要提醒不要把新旧电池混用?学生意识到学习内容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要能引发认知冲突与好奇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学生面临某个用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情境,或者让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老师提出的问题之间有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产生积极探究的愿望。在新课教学时有经验的老师总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其一,初高中表达不一致时,老师要设疑。如:学习《电磁感应》时,高中的电磁感应概念与初中不同?孰是孰非?又如:异名磁极相吸引,同名磁极相排斥。这个初中同学就熟知的规律有局限性吗?学生有挑战权威的本能,一听说有矛盾,兴趣就来了。其二,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如讲摩擦力时,学生对相对运动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对摩擦力理解有偏差。摩擦力是阻力还是动力?老师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讨论,并利用实验、生活中实例来解答,学生印象深刻。其三,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加速度》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速度的变化率”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速度的变化率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速度的变化率、速度的变化量和速度大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其四,应在易错处设疑。讲评学生作业时,可把学生的典型错误写着黑板上,让学生“找碴”,看起来很有理的地方究竟错在哪里?学生找的兴趣盎然,不知不觉间加深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过后自然少犯错了。
二、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发动机
“要我学”和“我要学”是不同的两种两种学习状态。“要我学”动力源自外部,比如为了获得奖赏或者避免惩罚;“我要学”动力则源自学生自身,即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或对学习的意义有积极地认同。因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快乐地、有成效的学习。
(一)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有效地促进动机的内化,也就是将外在的社会赞许的价值观、规则、态度、要求等整合为学生的内在动机。
虽然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生不可能有太多的个人意愿,但是教师还是可以做到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情况的目标,如下单元测试要达到几分;也可以在布置作业时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选择有不同难度的内容,有些题目必做,有些则是拓展性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
(二)要满足学生胜任的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应注意多数同学的实际能力,选择中等难度的例题。太难会使学生产生焦虑退缩等反应,影响到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和活动本身的有效性,太简单了会让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性,没有动力参与其中,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可以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功,并产生胜任的感觉。
(三)要关注学生的归属需要。
心理学认为,和谐的关系是个体接受他人信念或价值并实现动机内化的必要条件。“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式学生实现动机内化的必要条件,即使某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只要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仍会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并付出努力。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重视、接纳、欣赏每一个学生,多从积极地角度看待学生。理解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倾听学生心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还要营造安全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可以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可以尝试风险,知道错误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就算在学生的错误比较离谱的情况下,也要注意措辞,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三、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面对学业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对其原因的追溯就是归因。不同的归因会决定人们如何评价自己的表现,还会影响人们未来的表现。作为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成败的原因,以树立信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呢?将行为结果归因于不同的原因维度,会对后续行为反应产生影响。下图对此做了概括:通过上图可以看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学生对未来成就的期望,而且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和学业成绩。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努力对学习的作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决定学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可以引导学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如“我的学习能力很强”“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强”等,这样会让学生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失败时却不能归因到能力差,如 “我脑子不好使”等,因为能力差是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会使学生自卑退缩,放弃努力。值得一提的是,积极归因不等于真实归因,有时引导归因时该撒个“善意的谎言”。比如有同学把物理成绩差的原因归为“我不是学物理的料”,即使是真实的情况,这样的归因也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使其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四、利用反馈评价强化学习动机
教师的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说来,评价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本身来,而不是只注重分数、排名等功利性的东西。如针对学生的作业、课堂回答等,可多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很有创新精神”“此解法的逻辑严密”或是“请注意解题规范”等。据调查,收到评价的学生和收到分数的学生比,声称任务更有趣、态度更积极。如果要用分数来评价,也应多向学生强调分数中所包含的信息。
五、善用教师的期待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期望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是一种情感效应。想科学的运用教师的期望效应,要先建立合理的期望。只有那种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超出其原有水平但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愿望,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和行动的动力。切忌整齐划一和一味追求高要求、不切合实际的期望,那只会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个性,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教师,一定要从尽可能多个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布罗菲著,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陈宁、张庆林:《教师期待效应的启示》,《教育探索》2006年第6期
[3]郭德俊主编:《动机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4]刘礼忠:《学习的内部动机及其培养》,《九江师专学报》2003年第四期
[5]王艇、郑全全:《自我决定理论:一个积极地人格视角》,《社会心理科学》2009年第2期
[6]徐亚康:《高中生的习得无助感及归因训练》,《贵州教育》2003年第6期
[7]赵丽琴:《怎样让学生爱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8]马跃先:《新课程背景下激发物理学习动机“三步曲”》,《学周刊 学术研究版》2009年第3期
[9]伍先明:《激发并强化初中物理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几种方法》,百度文库
[10]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