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院校以“双高”建设为抓手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国农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ery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职业院校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实现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农业职业院校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双高计划”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路径,以贡献引领为目标,奋力改革,破冰前行,培养“永久牌”生力军和高素质农民,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向深入、可持续发展,助力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将习总书记提出的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要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化设计推进的战略部署,升华办学理念,做强开放办学,
其他文献
圆是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之一,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曲线形图形,它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圆的许多性质都是通过与圆有关的线段和角等直线形图形体现的,这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研究的重点内容.为此,在“与圆有关的角的计算”专题复习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形异质同”的变式题引导学生把握问题本质,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摘 要:以“中点”图形的构造为抓手,由点和线整合知识. 以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中位线的串联整合为载体,由线至形提炼性质. 结合旋转和平移演变图形的位置与形状,一题多变,以变求通. 融入“生长”理念,广联图形,从三角形拓展至五边形相关中点问题,并通过归纳、提炼基本图形,融通思维路径,回归知识本源.  关键词:生长课堂;整体建构;联想归纳  一、缘起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學生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解题
学习并不是对所学知识简单识别和记忆的过程,而是通过与原有认知结构体系中的认知结构的比较、分析、判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主动建构数学认知结构,发展数学素养的过程.
教材例、习题的改编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考命题的常用方法之一.同时,教材改编题命题背景公平、教学导向正确,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文章拟从一道改编于教材的中考试题分析和解法探讨入手,谈一谈命题实践方面的启发.
在线教学不仅解决了疫情期间教育教学问题,也推动了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新教学模式的发展。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衡量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效果,并运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在线教学效果的具体因素。结果表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效果评价高于一般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尤其是在如何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在教学效果影响因素中,教师层面不同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对在线教学效果的影响存在差异:缺乏直观性的教学方式对在线教学效果具有负向影响,重视学生思考与表达、体现学生学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三产加速融合发展。现阶段,农业高职院校与农业行业企业融合度不高,教育资源松散且与产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与路径单一等问题依然突出。服务农村产业发展的农业高职院校需主动从供给端进行优化调整,通过组建政校行企命运共同体,构建专业集群和融合型课程体系,共建共管实践教学平台与科技创新平台,调整科研方向,拓宽人才培养路径等举措,消除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助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提升高职涉农专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目前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存在着传统农科办学思维,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涉农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全面植入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方式手段比较落后单一等突出问题。要提高高职涉农专业核心竞争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融入“三创”、对接“三链”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搭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采
从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单元整体教学平面几何课例主题特色展示活动及其背后的研究过程,可以概括出中式课例研究的4个典型特征:第一,中式课例研究的主题常常源于对课程改革理念和现实教育教学问题的回应;第二,中式课例研究以独特的教研制度为基本制度条件形成了联结多种智力资源的集体性学习环境;第三,中式课例研究活动的参与者以相同的学科背景为纽带,从而形成集体性合作的共同基础;第四,中式课例研究活动中广泛存在着“智慧他人”,不断地打破教师原有的校本研修边界.
朱熹对《论语》“礼”有“天理”“节文”“天理之节文”等三个维度的诠释.为建构理学体系和应对佛道挑战,在继承前人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朱熹释“礼”为“性”,发展“性即理”,把“礼”诠释为“天理”.“天理”空而不实,难以囊括精细、着实工夫,中年起,朱熹对只以“理”释“礼”表示不满,强调释“礼”为“节文”.“天理”“节文”诠释各有偏废,朱熹创造性地提出两全之释“天理之节文”,以“天理”为根源、为体,以“节文”为表现、为用,晚年尤其注重强调和阐发此义.朱熹在继承、发扬、反省、批判中发展、完善和定型“礼”之诠释.从理学
文章以2020年中考浙江金华卷第10题为例,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剖析,注重对基本图形的挖掘与构造,借助“形”的联想,通过一题多解丰富问题解决策略,补“型”揭示多解归一的核心,一题多变展现思维深度,体现试题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