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抱清波浩淼的骆马湖碧玉,环绕秀美古朴的大运河飘带,秦汉文化在这里风云际会,西楚霸王在这里叱咤风云;这里是“下草湾文化遗址”,这里是“第一江山春好处”——江苏省宿迁市。坐落在这座秀美新城之中的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近年来迎着职业教育发展的东风,迈开了跨越式发展的步伐,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精神,将一所普通的农职中创建成为国家级重点、江苏省四星级、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省内外莘莘学子到此就读。在生源总数逐年下降的大背景下,学校的招生数却能稳步增长,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如何破解“生源困境”这一职业教育难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生源问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一般不会是初中毕业生升学的首选。然而,宿迁职教人硬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将职、普学生比提高到5.7:4.3。超出了省里“大体相当”的要求,在职业教育一直令人头疼的招生问题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2007年招生人数达4620人、2008年4633人、2009年4287人、2010年4213人。在生源总数逐年下降的大背景下,学校的招生数却能年年保持在4000人以上。在积极响应招生对象、招生时间、生源区域、招生计划“四放开”政策的基础上,不仅把招生目标瞄准省内,更放眼全国。以职校生就业成才的事实,作为学校招生最有说服力的广告。职业教育,在职业学校毕业生心目中,成了成功之路、致富之路的又一个代名词。
夯基固本,注重内涵,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随着近年来江苏各地生源学校生源数的逐年下降,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的决策者们深感办学的压力。没有生源,学校就意味着要一步一步走向衰败,直至灭亡。如何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职业学校,成为摆在学校领导者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打铁仍需自身硬”,成为校领导者的共识。
硬件投入加大。自2003年起,学校开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内涵提升步伐,先后投资1.5亿元,兴建实训楼、综合楼、专家楼、学生公寓、体育馆、实习工厂等,学校教学及实训场所的条件有了巨大的改观。同时,学校又先后投资4000万元,添置了机械、电子、汽修、计算机、烹饪、服装、建筑、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实训设备,学生的实训质量大大提高。目前,学校建有机械、电子、汽修、烹饪、计算机、建筑、财会、旅游管理、服装等10多个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本地区的江苏秀强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长江润发集团和苏南的南京仁宝集团、南京奥特加冷机有限公司等3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训、实习提供有力保障。
内涵建设增强。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是学校吸引生源的保证。近年来,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注重内涵建设,形成基础建设和内涵发展“双轨并进”。
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学校实行校、系(部)两级管理模式,设置了“七处六系部”,将管理重心下移,让系部享有充分的用人、财、物的权利,发挥系部基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效益。对全体教师采取聘用制,各系部与教师之间实行双向选择,自主选聘。有效调动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改革,构建起了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体系。
实行“七证齐发”制度。为实现“面向市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创新和完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大力实施“七证齐发”制度,即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分别通过普通话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文化及专业理论、综合素质、技能等级和外语能力等六项考核取得“六证”后,方可拿到“毕业证”。通过“七证齐发”制度的实施,让学生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施“校企一体化”工程。2008年以来,学校找准市场定位,实行校内实训力量的优化重组,并投入专项资金更新实训设备,不断完善“实验室一校内实训基地一校办企业”三级配套,建立健全从校内向校外实训基地和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明确校办企业既是实习工厂又是生产企业的功能定位。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校已经打造10多个校内实训基地、4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学校依托强势专业建成的驾驶培训学校、电子厂、汽修厂、宾馆、茶社、旅行社、服装厂等12个经济实体,把校园办成创业园,使教师成为经营者,让学生成为创业者,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出台《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2006-2010年教师培训规划》,并分年度制订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先后投入200多万元用于选派教师出国培训、进修学习、高职院校深造、企业顶岗培训等。“十一五”期间,学校共选派16名教师出国培训、22人参加国家级培训,142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和省级“四新”培训。目前学校教师总数390人,其中在编专任教师331人。从行业企业聘任教师59人,“双师型”教师219人,占专任专业教师总数的88%,学校正式聘任高级职称的教师1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7%。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内涵的日益提升,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逐步增强。2005年以来,原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原江苏省委书记、现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原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等国家、省级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来自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云南、甘肃、山东等地的职业学校,多次组团到学校观摩、交流。这些举动,无疑给学校提升品牌,广聚生源提供有力保障。
另辟蹊径,创新模式,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
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宿豫职教人的不懈努力,换来了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的累累硕果,但如何保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学校决策者们首要考虑的问题。经过对本市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一致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生源问题。
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数每年在全市都处于领跑地位,但是,随着市、区内生源数的锐减,加之招生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校领导班子深感未来生源不足的压力。2006年春节刚过,校长张兵营就召集领导班子成员开始筹划新的一年招生工作。张兵营校长在分析招生市场前景时,大胆提出“立足宿迁、放眼全国”的合作办学构想,并把这一构想具体规划为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在办学模式上与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建立“1+2”的办学合作方式,即中西部地区学生第一年在原地上学,由宿豫中等专业学校指导中西部合作单位制订第一年课程计划:第二年和第三年到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学生入校后,制订专门教学计划,并通过复习、考核等手段,强化提高理论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实训设备的优势,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第二方面是铺设就业之路,解除后顾之忧。把改善中西部合作学校学生的就业放在重要位置,优先考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还通过设置勤工俭学岗位,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安排他们到本地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不仅培养其职业能力,还能增加其收入。学生学成后,学校优先安排其就业。
第三方面是加强合作学校之间的师资交流、设备援助等,促进合作深层次发展。张兵营校长的中西部合作办学的构想,早在2004年就已在脑海中酝酿。当年,张校长到北京参加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交流会议时,教育部领导就提出:“要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和城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的优势,加强城乡统筹、东西合作。千方百计扩大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允许大中城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打破区域界限,试行跨地区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或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村和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当时限于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够成熟,实施东中西部合作办学计划一直没有行动。但他深知:“学校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生源,如果没有生源,即使规模再大,办学实力再强,学校也难以发展。如果仅瞄准本地生源市场,裹足不前,那么学校发展的前景和空间也将会越来越小。而中西部地区生源丰富,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高。如果能借助东部地区优厚的办学条件。吸引更多的中西部地区学生来此就读,既可带动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又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实现合作学校的双赢,促进两地经济的共同发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校主动出击省外招生市场的条件已经具备。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省外招生的序幕从此拉开。
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按照学校合作办学的构想,在“1+2”、“2+1”合作办学模式的框架内,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合作办学更深层次开展,学校积极加强对联办学校的扶持力度。通过采取提供教学指导性意见、师资培训等手段,进一步拓宽合作层面。
首先,进行教学计划指导。从2007年至今,学校共提供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10多个学科,指导中西部合作学校制定配套的1-2年的课程计划。中西部学生到校后,学校制订专门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强化提高。山西方山县的李秀秀同学不仅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还以高出本科分数线80多分的成绩被南京工程学院录取。
其次,加强对合作办学单位的师资培养。为提升中西部合作学校的师资水平,建立了教师有效流动机制。一方面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援教,先后有12名教师到山西方山职业中学进行为期—个学年的任教,把学校的教学理念、教改经验传授给当地教师。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每年有计划地为中西部地区合作学校培训师资。先后有云南丘北、山西方山等地16名教师到学校挂职锻炼,学习教学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
上下联动,加快合作办学新步伐。2006年第一批云南丘北民族高级职业中学40名学生到学校就读的报道,引起了宿豫当地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巩固省外招生成果,宿豫区委区政府将职业学校省外招生列为每年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有计划地投入资金,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规范省外招生行为。市、区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组织人员到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单位参与招生。区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和区教育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领学校领导和工作人员深入云南、山西、安徽等中西部地区考察学生资源情况,宣传宿豫区职业教育招生政策,磋商联合办学事宜,受到当地政府及有关职业学校的热情接待。有力地推动了宿豫中等专业学校与中西部合作办学的步伐。目前,学校与云南的—丘比、山西吕梁市的方山、兴县、岚县,甘肃的陇南、天祝,河南的民权,安徽的颍上、临泉、阜阳,河北隆尧等地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这些地区在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就读的学生每年都在1000人以上。
精心策划,构筑合作办学宣传新高地。拓展中西部合作办学,宣传工作是关键。为此,学校成立招生办公室,安排一名校级领导专门负责中西部联合办学的组织和领导,并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吃苦、有奉献精神的省外招生宣传队伍。围绕“立足宿迁,放眼全国招揽生源”的招生政策,积极构筑省外招生新高地。精心策划宣传内容和方案,深入联办学校所在的生源地,耐心细致地向学生及其家长宣传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努力使宿豫的省外招生政策家喻户晓。
—方面走出去,宣传办学特色。每年春节刚过,学校相关人员就分赴云南、山西、河南、安徽等中西部地区,巩固原有的合作基础,拓展新的招生市场,建立新的招生点,安排专人蹲点招生,形成招生网络。另—方面请进来,观摩洽谈。学校积极主动邀请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到校参观考察,实地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目前,学校已接待了来自云南、山西、河南、安徽等地区的观摩考察人员达300多人次。
博爱惠泽,立足生本,打造合作办学新名片
“招得进、教得好、输得出”既是学校张兵营校长对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所取得的成果的诠释,也是其合作办学思路的体现。
齐心协力,打造合作办学新名片。思路决定出路,学校在中西部合作办学中选择的第一个对象是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因为在2004年,第一次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会议在北京召开时。宿豫中等专业学校作为东部地区职业学校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张兵营校长与云南丘北民族高级职业中学的王继海校长进行了深入交流,两校就合作办学事宜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2005年10月,张校长主动邀请云南丘北民族高级职业中学的领导、老师到校考察,丘北的职教人对宿豫职教的办学水平给予高度评价。2006年春天,丘北职教人再次来到宿豫,他们为宿豫合作办学的诚意所感动。并当场表示要加强与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的合作与交流。2006年9月,第一批云南丘北民族高-级职业中学40名学生到宿豫就读。开辟了学校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的新纪元。
省外招生宣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学校省外招生硕果累累。除了得益于决策者的办学前瞻性,更得益于拥有一支勇于奉献的招生团队。
唐敏是学校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女教师,对赴山西招生宣传深有感触。她告诉我们说:“到省外招生,首先要适应长途跋涉之苦。其次要适应当地饮食习惯。最关键的是要和当地的生源学校接触、交流、宣讲,让学校认可我们,让学生对我们有好的印象。”据唐敏老师介绍,当时与她同去山西的几位老师,因为天天吃土豆,一个星期下来,身体都吃不消了,出现严重的腹泻。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每天还要奔跑几十甚至上百里山路,到两至三所生源学校进班宣传。当100多名山西籍学生前来就读时,唐敏等老师欣慰地笑了,因为这就是他们努力付出的回报。
爱心倾注,创设省外学子成长新天地。营造温暖和 谐的大家庭是学校吸引省外学生的又一举措。就是在这样一个民族大家庭里。时时处处充满领导和老师们的拳拳之心,浓浓爱意。他们视学生如子女,如弟妹,对待省外学子更是亲如一家。被称为“宿迁妈妈”的白文化老师,用她那超越亲情的爱来关心帮助一群云南孩子,从生活、学习、做人、处世等方面给他们以呵护和教育,就连节假日她也总是与学生在一起。她常说,“我一直把我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教育,来关心。”这就是一位普通人民教师的情怀!正是她的付出,她所教的2006级云南机电班,在2008年被教育部授予“先进班集体”称号。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也特别关注这些来自千里之外的省外学子,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他们都要到学校慰问这些学子们,与他们共度佳节。同学们都这样说:“今天虽然是过节。但是我丝毫没有感觉到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的孤独,这儿就是我的家。”
为了让远离家乡的中西部学生在校安心学习。由校团委发出倡议。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掀起轰轰烈烈的“爱心捐助活动”。将所捐款项全部用于省外学生添置衣物和进行生活补助。这一活动已成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一种自觉行为和优良传统。特别是针对部分家庭较为困难的学生,学校除了主动减免伙食费,还积极为他们创造勤工助学的机会。云南籍08级学生陆国寿,兄妹7个,父母都是农民,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家庭条件非常困难。学校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就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帮他安排到市、区开发区企业顶岗见习,并组织老师和学生对他进行捐助。2009年,陆国寿到南京奥特佳冷机有限公司实习,月收入超过2000元。他除了用于自己的生活,还定期补贴家用。经过一年多的打拼,他在众多的打工者中脱颖而出,从普通员工做到了组长,又从组长做到了班长,受到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相信他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目前,很多中西部学生通过合作教育,学到了技术,找到了工作,在城市开辟了新的生活,并带富了整个家庭。
增智强能,构建舒适生活的新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教学和实训设备,为省外学子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成为他们增长知识、开发智能的理想乐园。学校在省外学生中组织技能兴趣小组,同学们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刻苦钻研,利用课外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推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并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中获奖。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充分展现了他们的特长、才艺。
“真情引得凤来栖”。这就是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工作的真实写照。付出真情总有回报。在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工作中,学校的招生工作者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换来的是大批的省外学子前来就读,学校的生源数与日俱增,办学的可持续能力与日俱强。他们将进一步扩大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的空间,创造更优质的办学条件。加强与中西部地区深层次交流与合作,为中西部地区培养更多有用人才。他们将充分发挥“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的作用,在东西部合作办学过程中探索一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的新路子,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生源问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一般不会是初中毕业生升学的首选。然而,宿迁职教人硬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将职、普学生比提高到5.7:4.3。超出了省里“大体相当”的要求,在职业教育一直令人头疼的招生问题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2007年招生人数达4620人、2008年4633人、2009年4287人、2010年4213人。在生源总数逐年下降的大背景下,学校的招生数却能年年保持在4000人以上。在积极响应招生对象、招生时间、生源区域、招生计划“四放开”政策的基础上,不仅把招生目标瞄准省内,更放眼全国。以职校生就业成才的事实,作为学校招生最有说服力的广告。职业教育,在职业学校毕业生心目中,成了成功之路、致富之路的又一个代名词。
夯基固本,注重内涵,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随着近年来江苏各地生源学校生源数的逐年下降,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的决策者们深感办学的压力。没有生源,学校就意味着要一步一步走向衰败,直至灭亡。如何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职业学校,成为摆在学校领导者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打铁仍需自身硬”,成为校领导者的共识。
硬件投入加大。自2003年起,学校开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内涵提升步伐,先后投资1.5亿元,兴建实训楼、综合楼、专家楼、学生公寓、体育馆、实习工厂等,学校教学及实训场所的条件有了巨大的改观。同时,学校又先后投资4000万元,添置了机械、电子、汽修、计算机、烹饪、服装、建筑、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实训设备,学生的实训质量大大提高。目前,学校建有机械、电子、汽修、烹饪、计算机、建筑、财会、旅游管理、服装等10多个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本地区的江苏秀强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长江润发集团和苏南的南京仁宝集团、南京奥特加冷机有限公司等3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训、实习提供有力保障。
内涵建设增强。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是学校吸引生源的保证。近年来,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注重内涵建设,形成基础建设和内涵发展“双轨并进”。
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学校实行校、系(部)两级管理模式,设置了“七处六系部”,将管理重心下移,让系部享有充分的用人、财、物的权利,发挥系部基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效益。对全体教师采取聘用制,各系部与教师之间实行双向选择,自主选聘。有效调动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改革,构建起了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体系。
实行“七证齐发”制度。为实现“面向市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创新和完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大力实施“七证齐发”制度,即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分别通过普通话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文化及专业理论、综合素质、技能等级和外语能力等六项考核取得“六证”后,方可拿到“毕业证”。通过“七证齐发”制度的实施,让学生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施“校企一体化”工程。2008年以来,学校找准市场定位,实行校内实训力量的优化重组,并投入专项资金更新实训设备,不断完善“实验室一校内实训基地一校办企业”三级配套,建立健全从校内向校外实训基地和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明确校办企业既是实习工厂又是生产企业的功能定位。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校已经打造10多个校内实训基地、4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学校依托强势专业建成的驾驶培训学校、电子厂、汽修厂、宾馆、茶社、旅行社、服装厂等12个经济实体,把校园办成创业园,使教师成为经营者,让学生成为创业者,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出台《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2006-2010年教师培训规划》,并分年度制订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先后投入200多万元用于选派教师出国培训、进修学习、高职院校深造、企业顶岗培训等。“十一五”期间,学校共选派16名教师出国培训、22人参加国家级培训,142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和省级“四新”培训。目前学校教师总数390人,其中在编专任教师331人。从行业企业聘任教师59人,“双师型”教师219人,占专任专业教师总数的88%,学校正式聘任高级职称的教师1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7%。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内涵的日益提升,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逐步增强。2005年以来,原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原江苏省委书记、现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原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等国家、省级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来自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云南、甘肃、山东等地的职业学校,多次组团到学校观摩、交流。这些举动,无疑给学校提升品牌,广聚生源提供有力保障。
另辟蹊径,创新模式,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
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宿豫职教人的不懈努力,换来了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的累累硕果,但如何保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学校决策者们首要考虑的问题。经过对本市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一致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生源问题。
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数每年在全市都处于领跑地位,但是,随着市、区内生源数的锐减,加之招生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校领导班子深感未来生源不足的压力。2006年春节刚过,校长张兵营就召集领导班子成员开始筹划新的一年招生工作。张兵营校长在分析招生市场前景时,大胆提出“立足宿迁、放眼全国”的合作办学构想,并把这一构想具体规划为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在办学模式上与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建立“1+2”的办学合作方式,即中西部地区学生第一年在原地上学,由宿豫中等专业学校指导中西部合作单位制订第一年课程计划:第二年和第三年到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学生入校后,制订专门教学计划,并通过复习、考核等手段,强化提高理论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实训设备的优势,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第二方面是铺设就业之路,解除后顾之忧。把改善中西部合作学校学生的就业放在重要位置,优先考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还通过设置勤工俭学岗位,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安排他们到本地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不仅培养其职业能力,还能增加其收入。学生学成后,学校优先安排其就业。
第三方面是加强合作学校之间的师资交流、设备援助等,促进合作深层次发展。张兵营校长的中西部合作办学的构想,早在2004年就已在脑海中酝酿。当年,张校长到北京参加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交流会议时,教育部领导就提出:“要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和城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的优势,加强城乡统筹、东西合作。千方百计扩大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允许大中城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打破区域界限,试行跨地区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或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村和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当时限于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够成熟,实施东中西部合作办学计划一直没有行动。但他深知:“学校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生源,如果没有生源,即使规模再大,办学实力再强,学校也难以发展。如果仅瞄准本地生源市场,裹足不前,那么学校发展的前景和空间也将会越来越小。而中西部地区生源丰富,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高。如果能借助东部地区优厚的办学条件。吸引更多的中西部地区学生来此就读,既可带动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又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实现合作学校的双赢,促进两地经济的共同发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校主动出击省外招生市场的条件已经具备。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省外招生的序幕从此拉开。
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按照学校合作办学的构想,在“1+2”、“2+1”合作办学模式的框架内,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合作办学更深层次开展,学校积极加强对联办学校的扶持力度。通过采取提供教学指导性意见、师资培训等手段,进一步拓宽合作层面。
首先,进行教学计划指导。从2007年至今,学校共提供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10多个学科,指导中西部合作学校制定配套的1-2年的课程计划。中西部学生到校后,学校制订专门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强化提高。山西方山县的李秀秀同学不仅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还以高出本科分数线80多分的成绩被南京工程学院录取。
其次,加强对合作办学单位的师资培养。为提升中西部合作学校的师资水平,建立了教师有效流动机制。一方面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援教,先后有12名教师到山西方山职业中学进行为期—个学年的任教,把学校的教学理念、教改经验传授给当地教师。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每年有计划地为中西部地区合作学校培训师资。先后有云南丘北、山西方山等地16名教师到学校挂职锻炼,学习教学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
上下联动,加快合作办学新步伐。2006年第一批云南丘北民族高级职业中学40名学生到学校就读的报道,引起了宿豫当地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巩固省外招生成果,宿豫区委区政府将职业学校省外招生列为每年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有计划地投入资金,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规范省外招生行为。市、区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组织人员到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单位参与招生。区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和区教育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领学校领导和工作人员深入云南、山西、安徽等中西部地区考察学生资源情况,宣传宿豫区职业教育招生政策,磋商联合办学事宜,受到当地政府及有关职业学校的热情接待。有力地推动了宿豫中等专业学校与中西部合作办学的步伐。目前,学校与云南的—丘比、山西吕梁市的方山、兴县、岚县,甘肃的陇南、天祝,河南的民权,安徽的颍上、临泉、阜阳,河北隆尧等地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这些地区在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就读的学生每年都在1000人以上。
精心策划,构筑合作办学宣传新高地。拓展中西部合作办学,宣传工作是关键。为此,学校成立招生办公室,安排一名校级领导专门负责中西部联合办学的组织和领导,并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吃苦、有奉献精神的省外招生宣传队伍。围绕“立足宿迁,放眼全国招揽生源”的招生政策,积极构筑省外招生新高地。精心策划宣传内容和方案,深入联办学校所在的生源地,耐心细致地向学生及其家长宣传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努力使宿豫的省外招生政策家喻户晓。
—方面走出去,宣传办学特色。每年春节刚过,学校相关人员就分赴云南、山西、河南、安徽等中西部地区,巩固原有的合作基础,拓展新的招生市场,建立新的招生点,安排专人蹲点招生,形成招生网络。另—方面请进来,观摩洽谈。学校积极主动邀请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到校参观考察,实地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目前,学校已接待了来自云南、山西、河南、安徽等地区的观摩考察人员达300多人次。
博爱惠泽,立足生本,打造合作办学新名片
“招得进、教得好、输得出”既是学校张兵营校长对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所取得的成果的诠释,也是其合作办学思路的体现。
齐心协力,打造合作办学新名片。思路决定出路,学校在中西部合作办学中选择的第一个对象是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因为在2004年,第一次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会议在北京召开时。宿豫中等专业学校作为东部地区职业学校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张兵营校长与云南丘北民族高级职业中学的王继海校长进行了深入交流,两校就合作办学事宜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2005年10月,张校长主动邀请云南丘北民族高级职业中学的领导、老师到校考察,丘北的职教人对宿豫职教的办学水平给予高度评价。2006年春天,丘北职教人再次来到宿豫,他们为宿豫合作办学的诚意所感动。并当场表示要加强与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的合作与交流。2006年9月,第一批云南丘北民族高-级职业中学40名学生到宿豫就读。开辟了学校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的新纪元。
省外招生宣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学校省外招生硕果累累。除了得益于决策者的办学前瞻性,更得益于拥有一支勇于奉献的招生团队。
唐敏是学校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女教师,对赴山西招生宣传深有感触。她告诉我们说:“到省外招生,首先要适应长途跋涉之苦。其次要适应当地饮食习惯。最关键的是要和当地的生源学校接触、交流、宣讲,让学校认可我们,让学生对我们有好的印象。”据唐敏老师介绍,当时与她同去山西的几位老师,因为天天吃土豆,一个星期下来,身体都吃不消了,出现严重的腹泻。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每天还要奔跑几十甚至上百里山路,到两至三所生源学校进班宣传。当100多名山西籍学生前来就读时,唐敏等老师欣慰地笑了,因为这就是他们努力付出的回报。
爱心倾注,创设省外学子成长新天地。营造温暖和 谐的大家庭是学校吸引省外学生的又一举措。就是在这样一个民族大家庭里。时时处处充满领导和老师们的拳拳之心,浓浓爱意。他们视学生如子女,如弟妹,对待省外学子更是亲如一家。被称为“宿迁妈妈”的白文化老师,用她那超越亲情的爱来关心帮助一群云南孩子,从生活、学习、做人、处世等方面给他们以呵护和教育,就连节假日她也总是与学生在一起。她常说,“我一直把我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教育,来关心。”这就是一位普通人民教师的情怀!正是她的付出,她所教的2006级云南机电班,在2008年被教育部授予“先进班集体”称号。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也特别关注这些来自千里之外的省外学子,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他们都要到学校慰问这些学子们,与他们共度佳节。同学们都这样说:“今天虽然是过节。但是我丝毫没有感觉到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的孤独,这儿就是我的家。”
为了让远离家乡的中西部学生在校安心学习。由校团委发出倡议。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掀起轰轰烈烈的“爱心捐助活动”。将所捐款项全部用于省外学生添置衣物和进行生活补助。这一活动已成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一种自觉行为和优良传统。特别是针对部分家庭较为困难的学生,学校除了主动减免伙食费,还积极为他们创造勤工助学的机会。云南籍08级学生陆国寿,兄妹7个,父母都是农民,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家庭条件非常困难。学校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就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帮他安排到市、区开发区企业顶岗见习,并组织老师和学生对他进行捐助。2009年,陆国寿到南京奥特佳冷机有限公司实习,月收入超过2000元。他除了用于自己的生活,还定期补贴家用。经过一年多的打拼,他在众多的打工者中脱颖而出,从普通员工做到了组长,又从组长做到了班长,受到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相信他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目前,很多中西部学生通过合作教育,学到了技术,找到了工作,在城市开辟了新的生活,并带富了整个家庭。
增智强能,构建舒适生活的新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教学和实训设备,为省外学子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成为他们增长知识、开发智能的理想乐园。学校在省外学生中组织技能兴趣小组,同学们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刻苦钻研,利用课外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推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并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中获奖。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充分展现了他们的特长、才艺。
“真情引得凤来栖”。这就是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工作的真实写照。付出真情总有回报。在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工作中,学校的招生工作者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换来的是大批的省外学子前来就读,学校的生源数与日俱增,办学的可持续能力与日俱强。他们将进一步扩大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的空间,创造更优质的办学条件。加强与中西部地区深层次交流与合作,为中西部地区培养更多有用人才。他们将充分发挥“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的作用,在东西部合作办学过程中探索一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的新路子,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