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新教材美术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科,在人文教育严重缺失的今天,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传播人文精神,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真正提高。那么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再怎么改,再怎么“新”,也不能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又怎么能去实施新课程呢?
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我小时候美术课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你一味的去临摹。但在如今的新课程下能行吗?这不是误人子第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建立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
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比如学习《美丽的校园》时,我们不能光在教室里学,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实地观察,共同探讨,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认为最美的校园一角画下来并进行展示,师生共同参与评述,讨论得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学校、关注生存环境的人文素质。
三、美术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为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作品、美的课件、美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
如在学习《地域与美术流派》的中国山水画时,我们可以铿锵有力的音乐配合画家演示北方山水画法的录象,让学生体验北方山水的雄、奇、险,以悠扬的音乐配合画家演示江南水乡画法的录象,体验烟雨迷蒙的水乡美景,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增强审美情趣,使学生获得更多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养。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如学习《变幻的自然万象》中的中国古代园林时,我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历史名迹----东湖,在参观中直观地感受中国园林的美妙,体验到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学生们还发现有些游客在古树上任意刻划,在墙壁上乱涂乱抹,在景区内乱扔纸屑等。他们将这一幕幕破坏环境的情景,化作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绘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艺术语言的表述,更是心灵深处强烈的环保意识、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情感的倾诉。这就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并具有文明感、历史感和责任感,也就是我们美术教育不断追求的人文素质的提高。
3、协作学习,发展人文素养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如在《桥》的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合作,并提出这个“团队”当中具体由谁负责查阅桥梁资料,谁负责制造桥梁模型的材料准备,谁负责制作桥梁模型,谁负责介绍桥梁等这些问题。结果,八个小组中有六个小组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另外两组的学生就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埋怨,责怪,没能完成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合作交流”的优势是显而易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拓宽了知识面,并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信任。除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的方式之外,还可以让小组之间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桥梁报告写得更仔细、桥梁模型制作得更好。在比较评价的过程中,一些学生针对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桥梁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提出的诸如“你们小组的桥怎么做的这么牢固、改变桥梁的比例、增强桥梁的稳定性等”的建议和问题,通过这种有序的竞争,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人文素质。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唯有如此,人文素质的培养才不是一句空话。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再怎么改,再怎么“新”,也不能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又怎么能去实施新课程呢?
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我小时候美术课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你一味的去临摹。但在如今的新课程下能行吗?这不是误人子第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建立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
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比如学习《美丽的校园》时,我们不能光在教室里学,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实地观察,共同探讨,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认为最美的校园一角画下来并进行展示,师生共同参与评述,讨论得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学校、关注生存环境的人文素质。
三、美术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为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作品、美的课件、美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
如在学习《地域与美术流派》的中国山水画时,我们可以铿锵有力的音乐配合画家演示北方山水画法的录象,让学生体验北方山水的雄、奇、险,以悠扬的音乐配合画家演示江南水乡画法的录象,体验烟雨迷蒙的水乡美景,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增强审美情趣,使学生获得更多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养。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如学习《变幻的自然万象》中的中国古代园林时,我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历史名迹----东湖,在参观中直观地感受中国园林的美妙,体验到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学生们还发现有些游客在古树上任意刻划,在墙壁上乱涂乱抹,在景区内乱扔纸屑等。他们将这一幕幕破坏环境的情景,化作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绘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艺术语言的表述,更是心灵深处强烈的环保意识、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情感的倾诉。这就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并具有文明感、历史感和责任感,也就是我们美术教育不断追求的人文素质的提高。
3、协作学习,发展人文素养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如在《桥》的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合作,并提出这个“团队”当中具体由谁负责查阅桥梁资料,谁负责制造桥梁模型的材料准备,谁负责制作桥梁模型,谁负责介绍桥梁等这些问题。结果,八个小组中有六个小组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另外两组的学生就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埋怨,责怪,没能完成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合作交流”的优势是显而易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拓宽了知识面,并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信任。除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的方式之外,还可以让小组之间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桥梁报告写得更仔细、桥梁模型制作得更好。在比较评价的过程中,一些学生针对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桥梁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提出的诸如“你们小组的桥怎么做的这么牢固、改变桥梁的比例、增强桥梁的稳定性等”的建议和问题,通过这种有序的竞争,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人文素质。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唯有如此,人文素质的培养才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