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众所周知,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因势利导,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营造和谐气氛,激励学生质疑
传统的课堂氛围是活泼不足,严肃有余。学生一进教室就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这严重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制约了引发学生思维的“质疑”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课堂大胆探索,主动质疑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不以权威者、命令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研究者,使学生敢于自由发问。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困难的勇气和兴趣。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古怪问题或别出心裁的念头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的肯定,而后再给予启发。为使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自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的学生,让他们课外继续提。以此培养学生由被动质疑走向主动质疑,进而养成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质疑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为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讨论者,一位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而不是提供现成真理的人。”因此,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使内心处于不平衡状态,能产生好奇、发现问题,从而主动去探索问题,就成了教师的主要任务。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难度不一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快乐,形成一种“质疑一解疑一体验成功一再质疑”的良性循环。如我在教“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事先用铁丝制作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上课时,当我举着两圆走进教室,学生们“哇”地一声,表露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流露出一丝疑惑:“老师这节课要讲些什么呢?”,情景激发的疑惑产生了求知的冲动,学生都全神贯注地等待着新课的开始。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学生说:“老师今天要讲的是两圆的位置关系,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下面的演示过程。”接着,我将两圆在黑板上缓慢移动。演示启发了学生自疑:“两圆有哪些位置关系呢?”,他们带着疑惑、在下面模仿着我演示的全过程,并对此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归纳。待学生能从感性上逐一判断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后,我再次质疑:“你判定两圆位置关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可促使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上质疑探索,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首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份天性,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也就是说“乐在其中,才会有吸引力和产生内驱力。”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上质疑等等。比如在教学“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时,可引导学生对“先确定最简公分母”质疑,如“为什么同分母分式相加减不要确定最简公分母,而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就要先确定最简公分母呢?”再比如,在教学问题“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2m-1=0的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为23,求m的值”时,我们通常这样质疑“为什么要对求出的m的值进行检验?”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就会逐渐学会质疑。
四、创设反思情景。培养学生自我质疑能力
“问”,终于省。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在充分交流与共享中生成、修改的“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因此,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设反思情景,旨在训练学生自我质疑,培养其内省能力。比如:在巩固练习结束后,以学生自问作为结尾。问:“我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习了什么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总之,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师生长期共同努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因此,我们应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新颖的课堂教学结构。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质疑,让学生都掌握质疑方法,最终踏上创新学习的征途。
一、营造和谐气氛,激励学生质疑
传统的课堂氛围是活泼不足,严肃有余。学生一进教室就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这严重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制约了引发学生思维的“质疑”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课堂大胆探索,主动质疑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不以权威者、命令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研究者,使学生敢于自由发问。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困难的勇气和兴趣。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古怪问题或别出心裁的念头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的肯定,而后再给予启发。为使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自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的学生,让他们课外继续提。以此培养学生由被动质疑走向主动质疑,进而养成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质疑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为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讨论者,一位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而不是提供现成真理的人。”因此,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使内心处于不平衡状态,能产生好奇、发现问题,从而主动去探索问题,就成了教师的主要任务。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难度不一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快乐,形成一种“质疑一解疑一体验成功一再质疑”的良性循环。如我在教“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事先用铁丝制作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上课时,当我举着两圆走进教室,学生们“哇”地一声,表露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流露出一丝疑惑:“老师这节课要讲些什么呢?”,情景激发的疑惑产生了求知的冲动,学生都全神贯注地等待着新课的开始。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学生说:“老师今天要讲的是两圆的位置关系,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下面的演示过程。”接着,我将两圆在黑板上缓慢移动。演示启发了学生自疑:“两圆有哪些位置关系呢?”,他们带着疑惑、在下面模仿着我演示的全过程,并对此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归纳。待学生能从感性上逐一判断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后,我再次质疑:“你判定两圆位置关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可促使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上质疑探索,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首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份天性,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也就是说“乐在其中,才会有吸引力和产生内驱力。”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上质疑等等。比如在教学“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时,可引导学生对“先确定最简公分母”质疑,如“为什么同分母分式相加减不要确定最简公分母,而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就要先确定最简公分母呢?”再比如,在教学问题“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2m-1=0的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为23,求m的值”时,我们通常这样质疑“为什么要对求出的m的值进行检验?”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就会逐渐学会质疑。
四、创设反思情景。培养学生自我质疑能力
“问”,终于省。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在充分交流与共享中生成、修改的“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因此,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设反思情景,旨在训练学生自我质疑,培养其内省能力。比如:在巩固练习结束后,以学生自问作为结尾。问:“我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习了什么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总之,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师生长期共同努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因此,我们应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新颖的课堂教学结构。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质疑,让学生都掌握质疑方法,最终踏上创新学习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