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视觉识读能力作为美术学科素养之一,一直以来都对美术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制定表现标准有利于对课堂和教学进行评价,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美术;视觉识读能力;表现标准;审美能力
一、视觉识读能力概述
(一)视觉识读能力的内涵
视觉识读能力与视觉读写能力密切相关,视觉读写能力这一概念起源于国外,1970 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第一届视觉读写能力的国际会议”,并成立了“国际视觉读写能力协会”。英·布朗认为传统上的视觉读写能力属于视觉艺术课程,而现在则纳入英文、数学、历史、地理、电脑、视觉沟通、设计与科技等领域,在中小学中也成为公认的一项读写能力①。
视觉解读能力是更高一层的表现,王大根认为视觉解读能力是一种建立于社会学、历史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更为深刻的鉴赏能力、判断能力和批评能力,逐步建立基于世界文化视野的审美参照系,把解读能力内化为自身的美术素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图像信息时能快速准确地作出反应。
(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视觉识读学习内容
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依靠视觉文化产品。视觉文化产品既包括实体的,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摄影等,也包括非实体的,如文化现象与事件②。
小学美术(5-6年级)处于义务教育的第三学段,《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这一学段“欣赏·评述”领域的目标确定为“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与以往的美术欣赏活动不同的是,在世界多元文化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美术欣赏的对象已不再只是存在于美术馆和画册中的阳春白雪,还包含了更多富有生活气息的视觉对象,如:民间工艺、包装设计、卡通动漫形象、行为艺术、影视作品等。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视觉识读能力表现标准
基于美术课程标准、视觉文化社会对学生识读能力的要求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美术学习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视觉识读能力主要表现为迅速而准确的感知图像并形成一定的情感,可以对图像隐含的信息加以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感知图像的特征
感知图像的特征是对图像的美术语言特征进行识别,例如:这幅画是水粉、水彩还是油画?构图上是三角形、S形还是其他形状?对这些内容和形式的感知是判断学生能否具备视觉识读能力的表现标准之一。
我认为对图像特征的感知由低到高可以划分以下几个层级:
一级:学生自身观察不出,通过教师点拨仍旧无法感知图像特征的存在;
二级:学生自身观察不出,但通过教师点拨可以感知图像特征;
三级:学生自己通过仔细观察和思索感知图像主要一两种特征;
四级:学生自己可以轻松、敏锐地感知图像三种以上主要特征。
(二)对图像所表达的信息产生相应的情感
艺术创作是富有情感的活动,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有了情感的参与就表明视觉识读不仅局限于对表面特征的感知,从而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美术欣赏活动,我认为对图像所表达的信息产生相应的情感的感知由低到高可以划分以下几个层级:
一级:学生自身感觉不到,通过教师引导仍旧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活动;
二级: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产生相应的情感;
三级:学生可以根据图片内容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某一种情感;
四级:学生自身可以根据图片内容产生多方面的联想和与其相应的充沛的情感。
(三)对图像加以描述
描述即让学生回答“你看见了什么”,描述又可分为“客观性描述”和“个性化或形象性描述”①。客观性描述即如实描述所看见的图像,如有一棵树、天空中飘着雪花、这幅画以蓝色为主调等。我认为对图像的描述水平由低到高可以划分以下几个层级:
一级:学生可以进行一定的客观性描述,个性化描述能力欠缺,通过教师引导仍旧不能产生有想象力的个性化描述;
二级:通过教师引导可以进行客观性描述和富有想象力的个性化描述;
三级:学生可以根据图片进行一定的客观性描述和基本的个性化描述;
四级:学生自身可以根据图片进行多种客观性描述和创造性的个性化描述。
(四)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图像加以分析和评述
分析即让学生回答“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可以从形式角度和社会角度来探寻。即让学生能够分析点、线、面、色、空间、肌理等美术语言是如何组合、搭配,最终呈现出我们所感受到的图像的,对于特定的作品,还要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态、服饰、表情等是如何呈现的,以及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我认为对图像的分析评述水平由低到高可以划分以下几个层级:
一级:学生可以根据图片进行美术语言分析,但不能大概说出作者这样表达目的,没有形成自己对于美的观点,不能认识到要从内容、形式、作者背景和社会时代背景中欣赏美术作品。
二级:通过教师引导可以根据图片进行一两种美术语言分析,能大概说出作者这样表达目的,可以形成自己对于美的观点,能够认识到要从内容、形式、作者背景和社会时代背景中欣赏美术作品。
三级:学生自身可以根据图片进行一两种美术语言分析,大概说出作者这样表达目的,可以形成自己对于美的观点。
四级:学生自身可以根据图片进行多种美术语言分析,能说大概出作者这样表达目的,可以形成自己对于美的观点,有意識地从内容、形式、作者背景和社会时代背景中欣赏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英·布朗.艺术教育中的全球趋势:新科技与视觉读写能力[J].国际艺术教育学刊,2004.
[2]钱初熹.视觉文化的转型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J].艺术教育研究,2014(3).
[3]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99-200.
[4]郭元祥、马友平.学科能力表现:意义、要素与类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2(Z2).
关键词:小学美术;视觉识读能力;表现标准;审美能力
一、视觉识读能力概述
(一)视觉识读能力的内涵
视觉识读能力与视觉读写能力密切相关,视觉读写能力这一概念起源于国外,1970 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第一届视觉读写能力的国际会议”,并成立了“国际视觉读写能力协会”。英·布朗认为传统上的视觉读写能力属于视觉艺术课程,而现在则纳入英文、数学、历史、地理、电脑、视觉沟通、设计与科技等领域,在中小学中也成为公认的一项读写能力①。
视觉解读能力是更高一层的表现,王大根认为视觉解读能力是一种建立于社会学、历史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更为深刻的鉴赏能力、判断能力和批评能力,逐步建立基于世界文化视野的审美参照系,把解读能力内化为自身的美术素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图像信息时能快速准确地作出反应。
(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视觉识读学习内容
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依靠视觉文化产品。视觉文化产品既包括实体的,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摄影等,也包括非实体的,如文化现象与事件②。
小学美术(5-6年级)处于义务教育的第三学段,《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这一学段“欣赏·评述”领域的目标确定为“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与以往的美术欣赏活动不同的是,在世界多元文化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美术欣赏的对象已不再只是存在于美术馆和画册中的阳春白雪,还包含了更多富有生活气息的视觉对象,如:民间工艺、包装设计、卡通动漫形象、行为艺术、影视作品等。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视觉识读能力表现标准
基于美术课程标准、视觉文化社会对学生识读能力的要求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美术学习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视觉识读能力主要表现为迅速而准确的感知图像并形成一定的情感,可以对图像隐含的信息加以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感知图像的特征
感知图像的特征是对图像的美术语言特征进行识别,例如:这幅画是水粉、水彩还是油画?构图上是三角形、S形还是其他形状?对这些内容和形式的感知是判断学生能否具备视觉识读能力的表现标准之一。
我认为对图像特征的感知由低到高可以划分以下几个层级:
一级:学生自身观察不出,通过教师点拨仍旧无法感知图像特征的存在;
二级:学生自身观察不出,但通过教师点拨可以感知图像特征;
三级:学生自己通过仔细观察和思索感知图像主要一两种特征;
四级:学生自己可以轻松、敏锐地感知图像三种以上主要特征。
(二)对图像所表达的信息产生相应的情感
艺术创作是富有情感的活动,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有了情感的参与就表明视觉识读不仅局限于对表面特征的感知,从而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美术欣赏活动,我认为对图像所表达的信息产生相应的情感的感知由低到高可以划分以下几个层级:
一级:学生自身感觉不到,通过教师引导仍旧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活动;
二级: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产生相应的情感;
三级:学生可以根据图片内容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某一种情感;
四级:学生自身可以根据图片内容产生多方面的联想和与其相应的充沛的情感。
(三)对图像加以描述
描述即让学生回答“你看见了什么”,描述又可分为“客观性描述”和“个性化或形象性描述”①。客观性描述即如实描述所看见的图像,如有一棵树、天空中飘着雪花、这幅画以蓝色为主调等。我认为对图像的描述水平由低到高可以划分以下几个层级:
一级:学生可以进行一定的客观性描述,个性化描述能力欠缺,通过教师引导仍旧不能产生有想象力的个性化描述;
二级:通过教师引导可以进行客观性描述和富有想象力的个性化描述;
三级:学生可以根据图片进行一定的客观性描述和基本的个性化描述;
四级:学生自身可以根据图片进行多种客观性描述和创造性的个性化描述。
(四)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图像加以分析和评述
分析即让学生回答“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可以从形式角度和社会角度来探寻。即让学生能够分析点、线、面、色、空间、肌理等美术语言是如何组合、搭配,最终呈现出我们所感受到的图像的,对于特定的作品,还要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态、服饰、表情等是如何呈现的,以及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我认为对图像的分析评述水平由低到高可以划分以下几个层级:
一级:学生可以根据图片进行美术语言分析,但不能大概说出作者这样表达目的,没有形成自己对于美的观点,不能认识到要从内容、形式、作者背景和社会时代背景中欣赏美术作品。
二级:通过教师引导可以根据图片进行一两种美术语言分析,能大概说出作者这样表达目的,可以形成自己对于美的观点,能够认识到要从内容、形式、作者背景和社会时代背景中欣赏美术作品。
三级:学生自身可以根据图片进行一两种美术语言分析,大概说出作者这样表达目的,可以形成自己对于美的观点。
四级:学生自身可以根据图片进行多种美术语言分析,能说大概出作者这样表达目的,可以形成自己对于美的观点,有意識地从内容、形式、作者背景和社会时代背景中欣赏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英·布朗.艺术教育中的全球趋势:新科技与视觉读写能力[J].国际艺术教育学刊,2004.
[2]钱初熹.视觉文化的转型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J].艺术教育研究,2014(3).
[3]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99-200.
[4]郭元祥、马友平.学科能力表现:意义、要素与类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2(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