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肯寻诗便有诗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bt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古就有对少年儿童进行“诗教”的传统,《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并专门列出精选的75首古诗词篇目。但“熟读唐诗三百首,只会吟诗不会用”是当下学生的通病——诗词贫乏症。
  为了提升学生古诗词“语用”能力,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尝试。
  一、现代文教学显诗韵
  1. 内容浓缩自由诗
  把诗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是教学诗歌时常用的一种形式。在教现代文时,如果能把文中的句子改成詩的格式,或把课文内容浓缩成一首诗,如此既理解了主要内容,又激发了学生作诗的兴趣。如《乡下人家》一文,我让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兴致盎然。以下是一位学生的作品。
  乡下人家
  邬易航
  长藤绿叶红青瓜,
  雨后春笋鲜艳花,
  雄母小鸡是一家,
  河水面上嬉戏鸭,
  夏夕饭景美如画,
  知娘高唱入梦乡,
  独特迷人美乡下。
  不仅写景类的文章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叙事性的文章,由于叙事条理清晰,因此也便于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用诗一般的语言梳理出故事主要情节。如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最后的辉煌和庄严。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感知课文大意后,我让学生再次速读课文,将战象最后做的三件事用自由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实现了长文短教。如下:
  最后一头战象
  抗日象兵勇作战,幸存活。
  临终索鞍泪婆娑,众不舍。
  归途重回浴血地,忆当初。
  自掘坟墓情比钢,终并肩。
  这首诗每句的前七个字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后三个字则抒发了一种独特情感。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嘎羧的重情重义,而且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2. 古诗新唱表情感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题目本身就如一首诗,如《冬阳·童年·骆驼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触摸春天》《小桥流水人家》等。这类文章我们便可以引用相关的古诗词,或选首合适的套用其格式来个“古诗新唱”。
  如执教《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上课伊始,我便链接马致远的《秋思》,让学生再次感受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这篇课文撷取其中一句作为文题,是否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呢?在感知对比冲突中,学生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表达的是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思念。那些美好的印象,作者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怎样用《秋思》的格式表达这种情感呢?学生跃跃欲试,我让他们套用其格式来表达截然不同的情感。看学生作品:
  天净沙· 故乡
  潘致远
  小溪垂柳漂花,古村旧屋人家。捕鱼捉蟹网虾,上山采茶,梦回儿时故乡。
  再者,这么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那么美好的家乡风景,何不尝试让学生用藏头诗来表达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呢?看学生作品:
  小桥·流水·人家
  沈璐怡
  小溪潺潺绕村庄,
  桥下乐乐戏鱼虾,
  流泉细细穿石缝,
  水波粼粼声悦耳,
  人们处处都互助,
  家村和和伴美好。
  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一般诗相比,藏头诗更具趣味性、娱乐性。孩子们的热情全被激发出来了, 不少孩子一下子就对古诗词充满了兴趣,俨然都成“小诗人”了。
  二、链接习作彰显底蕴
  1.诗式提纲激兴趣
  “诗式提纲”就是提纲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写作文前先作诗,以诗为纲,诗文内容上下呼应。立纲虽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写作前喜欢列提纲的几乎没有。但自从列“诗式提纲”以后,我发现学生对这种新颖的形式很感兴趣。
  刚开始,为使学生感受“诗式提纲”的妙处,我以老舍的《草原》为例激发兴趣。老舍在内蒙东部采风时,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后,即兴写下了《陈旗草原二首》,其中第二首是: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老翁犹唱当年曲,少女新添时代装。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老舍先生回去之后,再根据诗歌的内容扩写成文。
  2.巧借诗句达己意
  经典诗句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是一座丰厚多彩的作文素材库。在文章中若能巧妙地点缀一二,给文章的襟边插上一朵充满底蕴的小花,定能激活语言表达,营造出浓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如何巧妙地移植古诗名句入文呢?
  如有的同学在《毕业赠言》中也能巧妙地运用诗句,彼此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
  从素不相识到成为知心朋友,六年来,我俩经历风雨,见证彼此的成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珍藏着我们“桃花潭水深千尺”般的情谊。可惜以后咱俩不上同一所中学,这一别,不知何时“花落又逢君”呀!
  还有的学生引用名家名句,将他们诗句中的意象搬过来作为自己作文中的一个部分,对诗句的意境进行了大胆的重组,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使古诗词更为鲜活生动。如我让学生积累了很多春的诗句,有位学生写了篇《春的感悟》,撷取佳句如下:
  春,沁人心脾,“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酒里飘香,“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春,积极向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些文字妙引古诗名句,这样的语段让我们联想起诗句原文,带领我们进入似曾相识的诗歌意境,但又能感受到小作者的心声。巧借人言达己意,勾起了读者的联想,大大丰富了语言的意蕴,使文章文采飞扬。
  三、社会实践飞扬诗心
  绚烂多姿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不竭之源。为了使学生的视野不禁锢于教材,定格在课堂,我们应开放学习活动空间,通过古诗词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户,建构起良好的语文学习背景,让诗性的阳光洒进孩子的语文生活。
  “中国水蜜桃之乡”和“中国弥勒道场”是奉化的两张城市名片。在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为宣传家乡的两大特色,我结合旅游文化节推介会,积极开展了古诗词社会实践活动。桃夭小队的同学通过参观、记录、上图书馆、上网查阅等方式,搜集了关于“天下第一桃园”的古诗和对联,并把它们编成了一本小册子,取名为“含笑春风”。
  和乐小队的同学们发动全班同学,为宣传弥勒文化写一句广告语,大家学习诗词的格式,写下了不少富有宣传色彩的好句子:
  奉城青山绕,雪窦入云霄,
  弥勒坐山腰,慈眉展露笑。
  山仞百丈,金佛一笑纳四海,
  大肚宽肠,施乐人间安天下。
  有一位学生别出心裁,为“水蜜桃文化节”设计了这样一句宣传广告:
  十里桃花灿若初阳展新颜,万亩琼浆丰如红霞透甘甜。
  清代袁枚说得好,“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这个过程是一个自觉推敲、领悟的过程,远比教师喋喋不休的分析有益。古诗词社会实践活动为孩子学习古诗词打开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视野。在与古诗词、与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对话过程中,孩子们写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获得的是一份对中国古文化的向往。在广阔的空间里,我们的孩子多了一份语言的醇厚与灵动,多了一份精神的丰裕与深广。我不在乎孩子写得好不好,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爱诗、读诗,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诗,感受诗。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奉化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阅读的功效是巨大的。它可以增加人的文化底气,补足人的精神元气,壮实人的立世中气,丰盈人的内在文气。母语阅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的核心基因,对于全面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促进作用。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还是《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以及小学阶段的课程标准,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儿童阅读在全国范围内的探索与实施。但就当前儿童阅读的现状来看,不少地方、学校的阅读内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阅读还是作文,首先要的是字词。”的确,不管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字词依然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翻开统编本第三学段的语文教材,我们发现,较之前两个学段,教材新增汉字500个,绝大部分的重点词语以词语表的形式出示。这些词语
1. 最便捷的方式?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会刊22-440;园地22-441;人物22-442。每期8元,全年(12期)96元。  2.杂志铺网站如何订阅?杂志铺订阅网址:http://www.zazhipu.com 直接搜索“小学语文教学”。  3.错过征订期怎么办?可以到当地邮局破月破季订阅,缺的期数到我们的微信小店购买。  4.如何团购?欢迎各地教研员联系编辑部团体订阅。15套及以上全年
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解读教材的文化坐标  语文课堂里,学生应该感悟到的东西,是那些活跃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因子,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解读的视野与高度。  (1)比较拓展,建构文化主题 —— 架设文化坐标的第一维度。  ①走进原著,进行叙述方式的比较。 
一、解读:找准“平衡点”  统编本教材围绕语文要素组元的方式,让一部分教师忽略了教材丰富的人文主题,又回到知识教学的老路上来。这样理解统编本教材的编排意图肯定是不对的。我们知道,语文要素与语文知识不完全相同。语文要素指的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基本学习习惯等,其中本身就包含丰富的人文因素。而统编本教材也围绕人文主题组元,是对人文教育内容的再次重申。如果将语文要素
习作的构思是指学生在动笔行文之前,对习作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习作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然而现实中,许多学生写作文时缺乏构思的意识:有的条理不清,仅仅对题目匆匆一瞥,思维尚且混乱,就信笔而写,结果常常像挤牙膏似的,“挤”一点儿,写一点儿,想到哪里写哪里;有的内容上轻重不分,将好几件事情堆砌在一起,没有主次、详略之分,重点不突出;有的习作主题不明确,纯粹为了写而写,读者看过以后自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基于学科本质凝练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整体,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课程标准,我们团队对“素养表现
阅读策略的形成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使其向纵深发展并成为积极的阅读者。统编本教材突破了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从三年级开始,以预测、提问、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有目的地阅读四种基本的阅读策略为主线,编写了序列阅读策略单元。如何破解阅读策略单元的密码,借助这类特殊单元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策略?笔者尝试从单元解读和教学建议两个维度作如下思考。  一、对阅读策略单元的解读  1.阅读策略单元的内容安
《伊索寓言》里有篇风与太阳的故事,说的是风与太阳争论谁的能量更大。他们决定比试,看谁能使得一位老人脱下外套,谁就胜利。风一顿猛刮,老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吹得更用力了,恨不得将老人的外套扯下来,但它越吹得猛,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层钻出来,微笑着把自己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脱掉了外套。太阳对风说:“尊重、温和永远胜过激烈、狂暴。”我们的教育亦是如此,教
记者:彭老师,您好!您和您的工作室团队一直致力于“本真语文”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您能谈一谈这一教学理念是基于什么背景提出的吗?  彭爱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很多的改革与创新,但是综观目前的小语课堂,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是学科定位不精准。尽管现行的课标已经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并且指出了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上应遵循的原则,但执行过程中仍然是问题不断,最典型的有这样三种:  “变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