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古就有对少年儿童进行“诗教”的传统,《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并专门列出精选的75首古诗词篇目。但“熟读唐诗三百首,只会吟诗不会用”是当下学生的通病——诗词贫乏症。
为了提升学生古诗词“语用”能力,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尝试。
一、现代文教学显诗韵
1. 内容浓缩自由诗
把诗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是教学诗歌时常用的一种形式。在教现代文时,如果能把文中的句子改成詩的格式,或把课文内容浓缩成一首诗,如此既理解了主要内容,又激发了学生作诗的兴趣。如《乡下人家》一文,我让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兴致盎然。以下是一位学生的作品。
乡下人家
邬易航
长藤绿叶红青瓜,
雨后春笋鲜艳花,
雄母小鸡是一家,
河水面上嬉戏鸭,
夏夕饭景美如画,
知娘高唱入梦乡,
独特迷人美乡下。
不仅写景类的文章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叙事性的文章,由于叙事条理清晰,因此也便于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用诗一般的语言梳理出故事主要情节。如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最后的辉煌和庄严。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感知课文大意后,我让学生再次速读课文,将战象最后做的三件事用自由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实现了长文短教。如下:
最后一头战象
抗日象兵勇作战,幸存活。
临终索鞍泪婆娑,众不舍。
归途重回浴血地,忆当初。
自掘坟墓情比钢,终并肩。
这首诗每句的前七个字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后三个字则抒发了一种独特情感。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嘎羧的重情重义,而且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2. 古诗新唱表情感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题目本身就如一首诗,如《冬阳·童年·骆驼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触摸春天》《小桥流水人家》等。这类文章我们便可以引用相关的古诗词,或选首合适的套用其格式来个“古诗新唱”。
如执教《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上课伊始,我便链接马致远的《秋思》,让学生再次感受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这篇课文撷取其中一句作为文题,是否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呢?在感知对比冲突中,学生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表达的是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思念。那些美好的印象,作者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怎样用《秋思》的格式表达这种情感呢?学生跃跃欲试,我让他们套用其格式来表达截然不同的情感。看学生作品:
天净沙· 故乡
潘致远
小溪垂柳漂花,古村旧屋人家。捕鱼捉蟹网虾,上山采茶,梦回儿时故乡。
再者,这么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那么美好的家乡风景,何不尝试让学生用藏头诗来表达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呢?看学生作品:
小桥·流水·人家
沈璐怡
小溪潺潺绕村庄,
桥下乐乐戏鱼虾,
流泉细细穿石缝,
水波粼粼声悦耳,
人们处处都互助,
家村和和伴美好。
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一般诗相比,藏头诗更具趣味性、娱乐性。孩子们的热情全被激发出来了, 不少孩子一下子就对古诗词充满了兴趣,俨然都成“小诗人”了。
二、链接习作彰显底蕴
1.诗式提纲激兴趣
“诗式提纲”就是提纲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写作文前先作诗,以诗为纲,诗文内容上下呼应。立纲虽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写作前喜欢列提纲的几乎没有。但自从列“诗式提纲”以后,我发现学生对这种新颖的形式很感兴趣。
刚开始,为使学生感受“诗式提纲”的妙处,我以老舍的《草原》为例激发兴趣。老舍在内蒙东部采风时,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后,即兴写下了《陈旗草原二首》,其中第二首是: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老翁犹唱当年曲,少女新添时代装。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老舍先生回去之后,再根据诗歌的内容扩写成文。
2.巧借诗句达己意
经典诗句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是一座丰厚多彩的作文素材库。在文章中若能巧妙地点缀一二,给文章的襟边插上一朵充满底蕴的小花,定能激活语言表达,营造出浓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如何巧妙地移植古诗名句入文呢?
如有的同学在《毕业赠言》中也能巧妙地运用诗句,彼此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
从素不相识到成为知心朋友,六年来,我俩经历风雨,见证彼此的成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珍藏着我们“桃花潭水深千尺”般的情谊。可惜以后咱俩不上同一所中学,这一别,不知何时“花落又逢君”呀!
还有的学生引用名家名句,将他们诗句中的意象搬过来作为自己作文中的一个部分,对诗句的意境进行了大胆的重组,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使古诗词更为鲜活生动。如我让学生积累了很多春的诗句,有位学生写了篇《春的感悟》,撷取佳句如下:
春,沁人心脾,“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酒里飘香,“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春,积极向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些文字妙引古诗名句,这样的语段让我们联想起诗句原文,带领我们进入似曾相识的诗歌意境,但又能感受到小作者的心声。巧借人言达己意,勾起了读者的联想,大大丰富了语言的意蕴,使文章文采飞扬。
三、社会实践飞扬诗心
绚烂多姿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不竭之源。为了使学生的视野不禁锢于教材,定格在课堂,我们应开放学习活动空间,通过古诗词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户,建构起良好的语文学习背景,让诗性的阳光洒进孩子的语文生活。
“中国水蜜桃之乡”和“中国弥勒道场”是奉化的两张城市名片。在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为宣传家乡的两大特色,我结合旅游文化节推介会,积极开展了古诗词社会实践活动。桃夭小队的同学通过参观、记录、上图书馆、上网查阅等方式,搜集了关于“天下第一桃园”的古诗和对联,并把它们编成了一本小册子,取名为“含笑春风”。
和乐小队的同学们发动全班同学,为宣传弥勒文化写一句广告语,大家学习诗词的格式,写下了不少富有宣传色彩的好句子:
奉城青山绕,雪窦入云霄,
弥勒坐山腰,慈眉展露笑。
山仞百丈,金佛一笑纳四海,
大肚宽肠,施乐人间安天下。
有一位学生别出心裁,为“水蜜桃文化节”设计了这样一句宣传广告:
十里桃花灿若初阳展新颜,万亩琼浆丰如红霞透甘甜。
清代袁枚说得好,“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这个过程是一个自觉推敲、领悟的过程,远比教师喋喋不休的分析有益。古诗词社会实践活动为孩子学习古诗词打开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视野。在与古诗词、与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对话过程中,孩子们写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获得的是一份对中国古文化的向往。在广阔的空间里,我们的孩子多了一份语言的醇厚与灵动,多了一份精神的丰裕与深广。我不在乎孩子写得好不好,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爱诗、读诗,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诗,感受诗。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奉化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为了提升学生古诗词“语用”能力,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尝试。
一、现代文教学显诗韵
1. 内容浓缩自由诗
把诗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是教学诗歌时常用的一种形式。在教现代文时,如果能把文中的句子改成詩的格式,或把课文内容浓缩成一首诗,如此既理解了主要内容,又激发了学生作诗的兴趣。如《乡下人家》一文,我让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兴致盎然。以下是一位学生的作品。
乡下人家
邬易航
长藤绿叶红青瓜,
雨后春笋鲜艳花,
雄母小鸡是一家,
河水面上嬉戏鸭,
夏夕饭景美如画,
知娘高唱入梦乡,
独特迷人美乡下。
不仅写景类的文章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叙事性的文章,由于叙事条理清晰,因此也便于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用诗一般的语言梳理出故事主要情节。如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最后的辉煌和庄严。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感知课文大意后,我让学生再次速读课文,将战象最后做的三件事用自由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实现了长文短教。如下:
最后一头战象
抗日象兵勇作战,幸存活。
临终索鞍泪婆娑,众不舍。
归途重回浴血地,忆当初。
自掘坟墓情比钢,终并肩。
这首诗每句的前七个字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后三个字则抒发了一种独特情感。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嘎羧的重情重义,而且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2. 古诗新唱表情感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题目本身就如一首诗,如《冬阳·童年·骆驼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触摸春天》《小桥流水人家》等。这类文章我们便可以引用相关的古诗词,或选首合适的套用其格式来个“古诗新唱”。
如执教《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上课伊始,我便链接马致远的《秋思》,让学生再次感受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这篇课文撷取其中一句作为文题,是否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呢?在感知对比冲突中,学生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表达的是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思念。那些美好的印象,作者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怎样用《秋思》的格式表达这种情感呢?学生跃跃欲试,我让他们套用其格式来表达截然不同的情感。看学生作品:
天净沙· 故乡
潘致远
小溪垂柳漂花,古村旧屋人家。捕鱼捉蟹网虾,上山采茶,梦回儿时故乡。
再者,这么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那么美好的家乡风景,何不尝试让学生用藏头诗来表达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呢?看学生作品:
小桥·流水·人家
沈璐怡
小溪潺潺绕村庄,
桥下乐乐戏鱼虾,
流泉细细穿石缝,
水波粼粼声悦耳,
人们处处都互助,
家村和和伴美好。
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一般诗相比,藏头诗更具趣味性、娱乐性。孩子们的热情全被激发出来了, 不少孩子一下子就对古诗词充满了兴趣,俨然都成“小诗人”了。
二、链接习作彰显底蕴
1.诗式提纲激兴趣
“诗式提纲”就是提纲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写作文前先作诗,以诗为纲,诗文内容上下呼应。立纲虽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写作前喜欢列提纲的几乎没有。但自从列“诗式提纲”以后,我发现学生对这种新颖的形式很感兴趣。
刚开始,为使学生感受“诗式提纲”的妙处,我以老舍的《草原》为例激发兴趣。老舍在内蒙东部采风时,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后,即兴写下了《陈旗草原二首》,其中第二首是: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老翁犹唱当年曲,少女新添时代装。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老舍先生回去之后,再根据诗歌的内容扩写成文。
2.巧借诗句达己意
经典诗句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是一座丰厚多彩的作文素材库。在文章中若能巧妙地点缀一二,给文章的襟边插上一朵充满底蕴的小花,定能激活语言表达,营造出浓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如何巧妙地移植古诗名句入文呢?
如有的同学在《毕业赠言》中也能巧妙地运用诗句,彼此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
从素不相识到成为知心朋友,六年来,我俩经历风雨,见证彼此的成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珍藏着我们“桃花潭水深千尺”般的情谊。可惜以后咱俩不上同一所中学,这一别,不知何时“花落又逢君”呀!
还有的学生引用名家名句,将他们诗句中的意象搬过来作为自己作文中的一个部分,对诗句的意境进行了大胆的重组,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使古诗词更为鲜活生动。如我让学生积累了很多春的诗句,有位学生写了篇《春的感悟》,撷取佳句如下:
春,沁人心脾,“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酒里飘香,“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春,积极向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些文字妙引古诗名句,这样的语段让我们联想起诗句原文,带领我们进入似曾相识的诗歌意境,但又能感受到小作者的心声。巧借人言达己意,勾起了读者的联想,大大丰富了语言的意蕴,使文章文采飞扬。
三、社会实践飞扬诗心
绚烂多姿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不竭之源。为了使学生的视野不禁锢于教材,定格在课堂,我们应开放学习活动空间,通过古诗词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户,建构起良好的语文学习背景,让诗性的阳光洒进孩子的语文生活。
“中国水蜜桃之乡”和“中国弥勒道场”是奉化的两张城市名片。在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为宣传家乡的两大特色,我结合旅游文化节推介会,积极开展了古诗词社会实践活动。桃夭小队的同学通过参观、记录、上图书馆、上网查阅等方式,搜集了关于“天下第一桃园”的古诗和对联,并把它们编成了一本小册子,取名为“含笑春风”。
和乐小队的同学们发动全班同学,为宣传弥勒文化写一句广告语,大家学习诗词的格式,写下了不少富有宣传色彩的好句子:
奉城青山绕,雪窦入云霄,
弥勒坐山腰,慈眉展露笑。
山仞百丈,金佛一笑纳四海,
大肚宽肠,施乐人间安天下。
有一位学生别出心裁,为“水蜜桃文化节”设计了这样一句宣传广告:
十里桃花灿若初阳展新颜,万亩琼浆丰如红霞透甘甜。
清代袁枚说得好,“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这个过程是一个自觉推敲、领悟的过程,远比教师喋喋不休的分析有益。古诗词社会实践活动为孩子学习古诗词打开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视野。在与古诗词、与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对话过程中,孩子们写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获得的是一份对中国古文化的向往。在广阔的空间里,我们的孩子多了一份语言的醇厚与灵动,多了一份精神的丰裕与深广。我不在乎孩子写得好不好,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爱诗、读诗,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诗,感受诗。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奉化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