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构思,化平淡为神奇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a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的构思是指学生在动笔行文之前,对习作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习作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然而现实中,许多学生写作文时缺乏构思的意识:有的条理不清,仅仅对题目匆匆一瞥,思维尚且混乱,就信笔而写,结果常常像挤牙膏似的,“挤”一点儿,写一点儿,想到哪里写哪里;有的内容上轻重不分,将好几件事情堆砌在一起,没有主次、详略之分,重点不突出;有的习作主题不明确,纯粹为了写而写,读者看过以后自然也没有深刻的感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构思呢?
  一、构思的端倪——提炼文章中心
  明确习作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传递的信息,是作文的核心,也是构思的起点。这就要求学生在构思时应该遵循思维的顺序——先确定好主题思想,然后再考虑采用怎样的结构模式和艺术手段。学生形成习作的中心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生活实践,二是思想认识,三是思维概括。
  为提高学生提炼文章中心的能力,教师应依据习作命题的导向,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阅读、体验、收集材料,并引导学生对收集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挖掘其内在的意义,从感性材料中提炼中心思想。如写《做客》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在写作前让学生经历一些做客活动,活动尽量安排得丰富多彩一些,可以有参观新居、动手做饭菜、认识新朋友、与小伙伴做游戏、才艺大比拼等。作文指导时,让学生首先在头脑中“放电影”,回忆有关做客的素材,把自己感兴趣的素材一一罗列,思考这件事为什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从中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在巡视时,要收集有关学情,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思维概括能力。如,一位学生准备写到外国朋友家做客,材料很多,诸如朋友家中国风的客厅布置、外国朋友一家人勤学中国书法、爱好中国京剧、喜欢结交中国朋友等,可是对所选材料认识模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一个外国朋友的中国情结,乐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为中心,把这些材料串联起来。
  二、构思的展开——选择取舍材料
  当学生确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后,作文构思又进入了新的阶段——选择取舍材料,即根据中心决定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并运用语言点的形式固定下来。
  还是以《做客》一文为例,如果把做客过程中经历的种种事无巨细地一一道来,势必会导致文章中心散乱、内容繁杂。这就要求学生根据中心思想来取舍材料:凡是跟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便毫不犹豫地舍去。如,为表现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小作者就应该舍去外国朋友如何热情地招待自己,如何共进晚餐,如何与宠物玩耍等内容。对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还得再次比较分析、区分主次,看看哪些材料最能表现中心,把它确定为主要材料;哪些材料与中心关系不很密切,把它确定为次要材料。如,为了表现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小作者亲眼看到的外国朋友的书法作品、亲耳听到的外国朋友唱京剧的场景都能表现文章的中心,令人印象深刻,就应该详细描写。这样的习作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表现效果比较好。
  三、构思的深化——编排表达内容
  学生经过了提炼中心,根据中心取舍材料、安排好详略的环节之后,已基本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但究竟如何才能表达清楚呢?这就需要考虑材料的编排问题了:统筹安排哪些材料先说,哪些材料后说,使各部分有序组合,构成一个整体。
  这其中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安排整篇文章表达的先后顺序,二是考虑文章各部分的內在关系,三要思考重点材料如何分步写清,哪几步是关键,要具体描写哪些细节。
  在系统编排表达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联想到阅读中学到的可以借鉴的构思范例,并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重组。因此,教师要善于激活贮存于学生心中能有助于表达的构思模块,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地重组与建构。要教会学生条理性构思的基本方法,如先总后分、先分后总、顺叙、倒叙、对比等。如《做客》的小作者以“外国朋友对中华文化的喜爱”为串联各部分内容的线索,按做客地点的转换顺序编排写作材料。先写在客厅看到的中国式布置,听外国朋友介绍并演唱京剧;最后写在书房看到的书法作品,听爸爸介绍外国朋友一家学习书法的事例。对重点部分“外国朋友一家学习书法”,小作者按儿子学书法、父亲学书法、全家一起学书法的顺序写,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言之有序。
  四、构思的成型——扩展语言结构
  经过以上三步的构思,学生只是完成了思维到内部言语的一级转换。此时,学生的内部言语往往是片段性、简略性的,虽然词汇贫乏、语法结构残缺,但却粘附着丰富的心理表象内容。它往往只能被作者自己理解。要把内部言语转换成具有规范语法结构、能为他人理解的外部言语,必须经历二级转换——运用语言点拓展语言结构,以完成内部言语向线性序列的外部言语的转换。
  为顺利促进学生写作的第二次转换,教师应做好促进学生言语发展的工作,尤其是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有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厚积薄发。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古诗中的名句是在后人的反复引用中得名,名句的活力也是在运用中产生并增强的。学生学好古诗不应仅仅以背诵量多为标志,更以感悟深入、运用自如为追求。因此,古诗教学尤其是古诗名句的教学应该站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高度,突出学生的感悟和意义建构分量。从这一意义上看,小学高年级的古诗名句教学需要完整走过三个层次。  一、注重表达,还原意义  相对而言,那些被广泛传诵的千古名句从字面上看往往更显直白和浅显,诗句意
《荷叶圆圆》是一篇关于夏天主题的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四个小伙伴对荷叶的美好感悟,体现了荷叶的美丽別致,从而突出了夏天的特色。课文语言活泼清晰,充满童真童趣,特别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激发他们的无限想象。  公开课经验甚微的我,第一次接触到“微课”这个奇妙的事物时,脑海里顿时生出了窃喜的念头:时间短了,内容少了,压力小了。可在团队备课和试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运用“组织结构图”梳理、整合有效信息,弄清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发现特点。  2. 通过听录音、读文字的方式学习名著片段,感悟名著的语言魅力,学习抓住面貌、神情、行动等一两个方面表现人物本质特点的写作方法。  3. 通过观察新闻图片、细读人物描写片段,练习捕捉人物的突出特点。  4. 关注校园生活画面,运用抓住一两个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描写一个人物。  【讨
一、缘起:“看了”就能“看见”了吗?  【案例一】  一节习作课上,为了让学生写好人物外貌,我请了一个学生当模特。课堂气氛热烈,课后,一摞作文本很快摆上了我的桌面。我兴致勃勃地批改着他们的习作,突然,一句话闯入我的眼帘:“他的鼻孔像两个山洞。”  顿时,我哭笑不得,用红笔把这句话重重划去了。  我问写下这句话的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写呢?”  他不好意思地说:“鼻孔不就像两个山洞吗?”  噢!他看见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成语故事引出课题  师:在上课之前,请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商人,为了推销他的矛和盾,他夸他的盾说道:“我的盾很坚固,任何矛都刺不破。”接着,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能刺破任何盾,”有人就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成语?  生:自相矛盾。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
阅读的功效是巨大的。它可以增加人的文化底气,补足人的精神元气,壮实人的立世中气,丰盈人的内在文气。母语阅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的核心基因,对于全面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促进作用。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还是《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以及小学阶段的课程标准,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儿童阅读在全国范围内的探索与实施。但就当前儿童阅读的现状来看,不少地方、学校的阅读内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阅读还是作文,首先要的是字词。”的确,不管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字词依然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翻开统编本第三学段的语文教材,我们发现,较之前两个学段,教材新增汉字500个,绝大部分的重点词语以词语表的形式出示。这些词语
1. 最便捷的方式?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会刊22-440;园地22-441;人物22-442。每期8元,全年(12期)96元。  2.杂志铺网站如何订阅?杂志铺订阅网址:http://www.zazhipu.com 直接搜索“小学语文教学”。  3.错过征订期怎么办?可以到当地邮局破月破季订阅,缺的期数到我们的微信小店购买。  4.如何团购?欢迎各地教研员联系编辑部团体订阅。15套及以上全年
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解读教材的文化坐标  语文课堂里,学生应该感悟到的东西,是那些活跃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因子,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解读的视野与高度。  (1)比较拓展,建构文化主题 —— 架设文化坐标的第一维度。  ①走进原著,进行叙述方式的比较。 
一、解读:找准“平衡点”  统编本教材围绕语文要素组元的方式,让一部分教师忽略了教材丰富的人文主题,又回到知识教学的老路上来。这样理解统编本教材的编排意图肯定是不对的。我们知道,语文要素与语文知识不完全相同。语文要素指的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基本学习习惯等,其中本身就包含丰富的人文因素。而统编本教材也围绕人文主题组元,是对人文教育内容的再次重申。如果将语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