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的构思是指学生在动笔行文之前,对习作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习作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然而现实中,许多学生写作文时缺乏构思的意识:有的条理不清,仅仅对题目匆匆一瞥,思维尚且混乱,就信笔而写,结果常常像挤牙膏似的,“挤”一点儿,写一点儿,想到哪里写哪里;有的内容上轻重不分,将好几件事情堆砌在一起,没有主次、详略之分,重点不突出;有的习作主题不明确,纯粹为了写而写,读者看过以后自然也没有深刻的感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构思呢?
一、构思的端倪——提炼文章中心
明确习作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传递的信息,是作文的核心,也是构思的起点。这就要求学生在构思时应该遵循思维的顺序——先确定好主题思想,然后再考虑采用怎样的结构模式和艺术手段。学生形成习作的中心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生活实践,二是思想认识,三是思维概括。
为提高学生提炼文章中心的能力,教师应依据习作命题的导向,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阅读、体验、收集材料,并引导学生对收集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挖掘其内在的意义,从感性材料中提炼中心思想。如写《做客》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在写作前让学生经历一些做客活动,活动尽量安排得丰富多彩一些,可以有参观新居、动手做饭菜、认识新朋友、与小伙伴做游戏、才艺大比拼等。作文指导时,让学生首先在头脑中“放电影”,回忆有关做客的素材,把自己感兴趣的素材一一罗列,思考这件事为什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从中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在巡视时,要收集有关学情,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思维概括能力。如,一位学生准备写到外国朋友家做客,材料很多,诸如朋友家中国风的客厅布置、外国朋友一家人勤学中国书法、爱好中国京剧、喜欢结交中国朋友等,可是对所选材料认识模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一个外国朋友的中国情结,乐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为中心,把这些材料串联起来。
二、构思的展开——选择取舍材料
当学生确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后,作文构思又进入了新的阶段——选择取舍材料,即根据中心决定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并运用语言点的形式固定下来。
还是以《做客》一文为例,如果把做客过程中经历的种种事无巨细地一一道来,势必会导致文章中心散乱、内容繁杂。这就要求学生根据中心思想来取舍材料:凡是跟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便毫不犹豫地舍去。如,为表现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小作者就应该舍去外国朋友如何热情地招待自己,如何共进晚餐,如何与宠物玩耍等内容。对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还得再次比较分析、区分主次,看看哪些材料最能表现中心,把它确定为主要材料;哪些材料与中心关系不很密切,把它确定为次要材料。如,为了表现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小作者亲眼看到的外国朋友的书法作品、亲耳听到的外国朋友唱京剧的场景都能表现文章的中心,令人印象深刻,就应该详细描写。这样的习作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表现效果比较好。
三、构思的深化——编排表达内容
学生经过了提炼中心,根据中心取舍材料、安排好详略的环节之后,已基本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但究竟如何才能表达清楚呢?这就需要考虑材料的编排问题了:统筹安排哪些材料先说,哪些材料后说,使各部分有序组合,构成一个整体。
这其中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安排整篇文章表达的先后顺序,二是考虑文章各部分的內在关系,三要思考重点材料如何分步写清,哪几步是关键,要具体描写哪些细节。
在系统编排表达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联想到阅读中学到的可以借鉴的构思范例,并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重组。因此,教师要善于激活贮存于学生心中能有助于表达的构思模块,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地重组与建构。要教会学生条理性构思的基本方法,如先总后分、先分后总、顺叙、倒叙、对比等。如《做客》的小作者以“外国朋友对中华文化的喜爱”为串联各部分内容的线索,按做客地点的转换顺序编排写作材料。先写在客厅看到的中国式布置,听外国朋友介绍并演唱京剧;最后写在书房看到的书法作品,听爸爸介绍外国朋友一家学习书法的事例。对重点部分“外国朋友一家学习书法”,小作者按儿子学书法、父亲学书法、全家一起学书法的顺序写,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言之有序。
四、构思的成型——扩展语言结构
经过以上三步的构思,学生只是完成了思维到内部言语的一级转换。此时,学生的内部言语往往是片段性、简略性的,虽然词汇贫乏、语法结构残缺,但却粘附着丰富的心理表象内容。它往往只能被作者自己理解。要把内部言语转换成具有规范语法结构、能为他人理解的外部言语,必须经历二级转换——运用语言点拓展语言结构,以完成内部言语向线性序列的外部言语的转换。
为顺利促进学生写作的第二次转换,教师应做好促进学生言语发展的工作,尤其是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有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厚积薄发。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一、构思的端倪——提炼文章中心
明确习作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传递的信息,是作文的核心,也是构思的起点。这就要求学生在构思时应该遵循思维的顺序——先确定好主题思想,然后再考虑采用怎样的结构模式和艺术手段。学生形成习作的中心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生活实践,二是思想认识,三是思维概括。
为提高学生提炼文章中心的能力,教师应依据习作命题的导向,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阅读、体验、收集材料,并引导学生对收集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挖掘其内在的意义,从感性材料中提炼中心思想。如写《做客》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在写作前让学生经历一些做客活动,活动尽量安排得丰富多彩一些,可以有参观新居、动手做饭菜、认识新朋友、与小伙伴做游戏、才艺大比拼等。作文指导时,让学生首先在头脑中“放电影”,回忆有关做客的素材,把自己感兴趣的素材一一罗列,思考这件事为什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从中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在巡视时,要收集有关学情,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思维概括能力。如,一位学生准备写到外国朋友家做客,材料很多,诸如朋友家中国风的客厅布置、外国朋友一家人勤学中国书法、爱好中国京剧、喜欢结交中国朋友等,可是对所选材料认识模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一个外国朋友的中国情结,乐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为中心,把这些材料串联起来。
二、构思的展开——选择取舍材料
当学生确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后,作文构思又进入了新的阶段——选择取舍材料,即根据中心决定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并运用语言点的形式固定下来。
还是以《做客》一文为例,如果把做客过程中经历的种种事无巨细地一一道来,势必会导致文章中心散乱、内容繁杂。这就要求学生根据中心思想来取舍材料:凡是跟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便毫不犹豫地舍去。如,为表现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小作者就应该舍去外国朋友如何热情地招待自己,如何共进晚餐,如何与宠物玩耍等内容。对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还得再次比较分析、区分主次,看看哪些材料最能表现中心,把它确定为主要材料;哪些材料与中心关系不很密切,把它确定为次要材料。如,为了表现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小作者亲眼看到的外国朋友的书法作品、亲耳听到的外国朋友唱京剧的场景都能表现文章的中心,令人印象深刻,就应该详细描写。这样的习作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表现效果比较好。
三、构思的深化——编排表达内容
学生经过了提炼中心,根据中心取舍材料、安排好详略的环节之后,已基本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但究竟如何才能表达清楚呢?这就需要考虑材料的编排问题了:统筹安排哪些材料先说,哪些材料后说,使各部分有序组合,构成一个整体。
这其中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安排整篇文章表达的先后顺序,二是考虑文章各部分的內在关系,三要思考重点材料如何分步写清,哪几步是关键,要具体描写哪些细节。
在系统编排表达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联想到阅读中学到的可以借鉴的构思范例,并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重组。因此,教师要善于激活贮存于学生心中能有助于表达的构思模块,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地重组与建构。要教会学生条理性构思的基本方法,如先总后分、先分后总、顺叙、倒叙、对比等。如《做客》的小作者以“外国朋友对中华文化的喜爱”为串联各部分内容的线索,按做客地点的转换顺序编排写作材料。先写在客厅看到的中国式布置,听外国朋友介绍并演唱京剧;最后写在书房看到的书法作品,听爸爸介绍外国朋友一家学习书法的事例。对重点部分“外国朋友一家学习书法”,小作者按儿子学书法、父亲学书法、全家一起学书法的顺序写,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言之有序。
四、构思的成型——扩展语言结构
经过以上三步的构思,学生只是完成了思维到内部言语的一级转换。此时,学生的内部言语往往是片段性、简略性的,虽然词汇贫乏、语法结构残缺,但却粘附着丰富的心理表象内容。它往往只能被作者自己理解。要把内部言语转换成具有规范语法结构、能为他人理解的外部言语,必须经历二级转换——运用语言点拓展语言结构,以完成内部言语向线性序列的外部言语的转换。
为顺利促进学生写作的第二次转换,教师应做好促进学生言语发展的工作,尤其是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有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厚积薄发。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