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闡述和分析了小学数学学困生在加减应用题解题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例如文字理解困难、问题识别和表征困难、认知策略不科学等,并对此提出一些可行的补救教学策略,对于学困生的补救教学应该着眼于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着重提高学生的题目阅读能力、文字理解能力、问题识别和认知能力等。教师要循循善诱,从学生的解题心理和认知角度出发进行干预,通过个别辅导和谈心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理,适时给予疏导和纠正,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学困生解决加减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加减应用题 学困生 补救教学
数学是通过运用抽象化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对物体性状、运动进行观察和计数、计量所产生的一门应用学科,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既包括数量、结构、空间模型,又包括数或量的变化。小学是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仅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更要兼顾公平,使每位学生都能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干预。
一、学困生在加减应用题解题方面存在的困难
(一)文字理解困难。
文字理解困难主要体现在学生在理解应用题中出现的语法和句子结构时,往往表现得比较吃力。如,若应用题中出现了多余信息,就可能对这类学生产生了信息干扰,他们会更倾向于运用多余信息中的数字解题。除此以外,若解题过程中需用到的解题步骤所有增加,或者题目未使用直接性语言,就会造成学困生解题困难增加。
(二)问题识别和表征困难。
一般而言,学困生在解答加减应用题时,其识别问题的方式与一般学生有着显著差异,具体反映为学困生没有建立起充足的问题图式,在判断问题类型、把握问题内在结构方面存在障碍,因而导致其解题困难。同时,学困生对问题的表征时间常常比较短,在表征类型方面十分单一,不具备有效性,其对问题的表征常常集中于问题中包含的变量信息、数字信息,且在表征过程中并没有体现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则更关注问题中含有的关键变量,善于运用关系表征,这是学困生在解决应用题方面较吃力的原因之一。
(三)认知策略不科学。
学生对解题的认知不当,是造成学困生解题障碍的原因之一。有关学者的研究显示,学优生与学困生在看待应用题时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面对同一道应用题,学困生尽管也会采取一定的认知策略,但是其往往倾向于结合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自我评价,或者依照问题的难度指向而放弃解题,这对于解决应用题基本上无较大的帮助。但是学优生在面对应用题时,其认知策略常常指向问题的解决,能够在其解题过程中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二、学困生加减应用题的补救教学策略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迁移能力不强,缺乏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学习策略训练以使其克服学习困难往往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对于学困生的补救教学应该着眼于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着重提高学生的题目阅读能力、文字理解能力、问题识别和认知能力等。
(一)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困生因自身表现与学优生存在较大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存在着自卑、畏难心理,这一系列负面心理情绪会在学习中产生消极作用,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一碰到诸如此类的应用题时,就会出现逃避、放弃解题等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帮助他们确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从多余信息含量少、解题步骤不繁琐的简单加减应用题着手训练,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逐渐增加难度,一方面符合学生的数学知识认知规律,有利于训练其数学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从成功和不断进步中体会到乐趣,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进而走出自卑的心理“困局”,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注重方法,培养综合解题能力。
如前文所述,题目阅读能力、文字理解能力、问题识别能力是学困生在解决加减应用题时存在的主要困难。教师应该通过有计划地训练,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平常的课堂学习、训练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解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困生进行读题训练,指导其分析题目中的主次关系,教会其鉴别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并且进一步教会其分析数量或者信息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题目的内部结构,帮助其更高效地解题。除此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定期整理和回顾自己已经攻克的难题,找出这些大量的加减应用题中存在的共同点,学会自己总结和探索解题思路。
(三)转变认知,优化学习策略。
应用题综合性较强,其问题的顺利解决时建立在对问题的整体认知的基础上,而学困生由于自我信心不足,长期处于失败情绪中,往往会结合题目难易程度进行自我评价或者产生放弃做题的倾向。此时教师要循循善诱,从学生的解题心理和认知角度出发进行干预,通过个别辅导和谈心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理,适时给予疏导和纠正;并且说明在解决应用题时碰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不可过于浮躁或者急于求成,而应该平心静气地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仔细分析,才能顺利解决问题。比如,当学生在解题时出现“卡壳”情况,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在学生课桌旁过久停留,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能够冷静地思考并解题。
结语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小学数学作为关键的基础学科之一,其教学方法及效果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数学学困生往往因为存在心理障碍、认知障碍和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等弱点,在解决加减应用题时无法得心应手。针对这一情况,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认知和学习方法的干预,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和困境,不断取得学习和思想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小娟.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吴增强.小学数困生应用题问题解决策略及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杜剑影.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加减应用题 学困生 补救教学
数学是通过运用抽象化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对物体性状、运动进行观察和计数、计量所产生的一门应用学科,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既包括数量、结构、空间模型,又包括数或量的变化。小学是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仅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更要兼顾公平,使每位学生都能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干预。
一、学困生在加减应用题解题方面存在的困难
(一)文字理解困难。
文字理解困难主要体现在学生在理解应用题中出现的语法和句子结构时,往往表现得比较吃力。如,若应用题中出现了多余信息,就可能对这类学生产生了信息干扰,他们会更倾向于运用多余信息中的数字解题。除此以外,若解题过程中需用到的解题步骤所有增加,或者题目未使用直接性语言,就会造成学困生解题困难增加。
(二)问题识别和表征困难。
一般而言,学困生在解答加减应用题时,其识别问题的方式与一般学生有着显著差异,具体反映为学困生没有建立起充足的问题图式,在判断问题类型、把握问题内在结构方面存在障碍,因而导致其解题困难。同时,学困生对问题的表征时间常常比较短,在表征类型方面十分单一,不具备有效性,其对问题的表征常常集中于问题中包含的变量信息、数字信息,且在表征过程中并没有体现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则更关注问题中含有的关键变量,善于运用关系表征,这是学困生在解决应用题方面较吃力的原因之一。
(三)认知策略不科学。
学生对解题的认知不当,是造成学困生解题障碍的原因之一。有关学者的研究显示,学优生与学困生在看待应用题时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面对同一道应用题,学困生尽管也会采取一定的认知策略,但是其往往倾向于结合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自我评价,或者依照问题的难度指向而放弃解题,这对于解决应用题基本上无较大的帮助。但是学优生在面对应用题时,其认知策略常常指向问题的解决,能够在其解题过程中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二、学困生加减应用题的补救教学策略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迁移能力不强,缺乏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学习策略训练以使其克服学习困难往往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对于学困生的补救教学应该着眼于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着重提高学生的题目阅读能力、文字理解能力、问题识别和认知能力等。
(一)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困生因自身表现与学优生存在较大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存在着自卑、畏难心理,这一系列负面心理情绪会在学习中产生消极作用,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一碰到诸如此类的应用题时,就会出现逃避、放弃解题等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帮助他们确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从多余信息含量少、解题步骤不繁琐的简单加减应用题着手训练,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逐渐增加难度,一方面符合学生的数学知识认知规律,有利于训练其数学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从成功和不断进步中体会到乐趣,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进而走出自卑的心理“困局”,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注重方法,培养综合解题能力。
如前文所述,题目阅读能力、文字理解能力、问题识别能力是学困生在解决加减应用题时存在的主要困难。教师应该通过有计划地训练,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平常的课堂学习、训练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解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困生进行读题训练,指导其分析题目中的主次关系,教会其鉴别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并且进一步教会其分析数量或者信息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题目的内部结构,帮助其更高效地解题。除此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定期整理和回顾自己已经攻克的难题,找出这些大量的加减应用题中存在的共同点,学会自己总结和探索解题思路。
(三)转变认知,优化学习策略。
应用题综合性较强,其问题的顺利解决时建立在对问题的整体认知的基础上,而学困生由于自我信心不足,长期处于失败情绪中,往往会结合题目难易程度进行自我评价或者产生放弃做题的倾向。此时教师要循循善诱,从学生的解题心理和认知角度出发进行干预,通过个别辅导和谈心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理,适时给予疏导和纠正;并且说明在解决应用题时碰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不可过于浮躁或者急于求成,而应该平心静气地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仔细分析,才能顺利解决问题。比如,当学生在解题时出现“卡壳”情况,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在学生课桌旁过久停留,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能够冷静地思考并解题。
结语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小学数学作为关键的基础学科之一,其教学方法及效果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数学学困生往往因为存在心理障碍、认知障碍和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等弱点,在解决加减应用题时无法得心应手。针对这一情况,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认知和学习方法的干预,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和困境,不断取得学习和思想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小娟.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吴增强.小学数困生应用题问题解决策略及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杜剑影.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