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表现出与传统教育观念不同的新的教育理念.合作探究是强调师生交往互动,由传统的个体学习转为合作发展学习,创造平等和谐、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新学习方法.
一、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
在教学新课时,我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电教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与训练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分散教学难点;利用活泼可爱的动画形象,声画并茂等效果,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主动性.创设情境,对于建立良好的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健康、和谐、有序、高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借助于平时收集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利用多种感觉的协调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
我在教学“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时,在课上先出示一道讨论题: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我巡视后请学生汇报,有的学生说是两条,有的说是三条,有的说是三十条等.经过交流讨论,学生们最后得到了“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的结论.然后我出示“——”并在左右两端不断加长,问学生是否可以?让学生结合线段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最后学生发现:“直线可以两边无限延长,量不出具体长度;射线一端是可以无限延长,亦量不出具体长度的;而线段,不能无限延长,能量出具体长度.”为理解线段的意义,我让学生找出课室里表示“线段”的实物并贴上“小红星”标志,从而巩固线段知识.整堂课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参与探究,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提高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先让学生动手去围一个三角形,并指导学生观察其特征.再让学生用手拉一拉这个三角形,看看它有什么变化,从而使学生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这样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创设开放情境,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说:“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所以我们主张
‘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在组织学生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变化”后,我在巩固练习中做了这样的拓展设计:一是用卡片给出几个小数,指名几位学生按要求向左或向右移动小数的小数点,再让学生回答小数的变化情况;二是请小组组员各写一个小数,然后讨论、比较.变换练习方法,使本来枯燥乏味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乐学爱学,课堂气氛也变得十分活跃.
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合作探究的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越来越强调,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生活空间.也就是说,要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课堂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而不是在学习中生活.因此教师要教生活中的数学,但生活中的数学应该是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生活代替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一课时,我利用电教多媒体创设“小虎兄弟买书”这一动画情境,让学生跟小虎们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要求学生先看看小虎们算得结果对不对,然后对照自己的计算结果,从中得出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法则.为了让学生更好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去,我还设计了让学生买文具作为辅助学习,让学生从应该付多少钱、能买哪些文具、应找回多少钱等几方面去体验.
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使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深化了对问题本质的理解.这样组织的教学既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平等的氛围,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反思的空间,还给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合作意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
责任编辑 罗峰
一、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
在教学新课时,我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电教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与训练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分散教学难点;利用活泼可爱的动画形象,声画并茂等效果,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主动性.创设情境,对于建立良好的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健康、和谐、有序、高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借助于平时收集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利用多种感觉的协调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
我在教学“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时,在课上先出示一道讨论题: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我巡视后请学生汇报,有的学生说是两条,有的说是三条,有的说是三十条等.经过交流讨论,学生们最后得到了“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的结论.然后我出示“——”并在左右两端不断加长,问学生是否可以?让学生结合线段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最后学生发现:“直线可以两边无限延长,量不出具体长度;射线一端是可以无限延长,亦量不出具体长度的;而线段,不能无限延长,能量出具体长度.”为理解线段的意义,我让学生找出课室里表示“线段”的实物并贴上“小红星”标志,从而巩固线段知识.整堂课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参与探究,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提高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先让学生动手去围一个三角形,并指导学生观察其特征.再让学生用手拉一拉这个三角形,看看它有什么变化,从而使学生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这样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创设开放情境,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说:“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所以我们主张
‘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在组织学生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变化”后,我在巩固练习中做了这样的拓展设计:一是用卡片给出几个小数,指名几位学生按要求向左或向右移动小数的小数点,再让学生回答小数的变化情况;二是请小组组员各写一个小数,然后讨论、比较.变换练习方法,使本来枯燥乏味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乐学爱学,课堂气氛也变得十分活跃.
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合作探究的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越来越强调,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生活空间.也就是说,要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课堂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而不是在学习中生活.因此教师要教生活中的数学,但生活中的数学应该是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生活代替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一课时,我利用电教多媒体创设“小虎兄弟买书”这一动画情境,让学生跟小虎们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要求学生先看看小虎们算得结果对不对,然后对照自己的计算结果,从中得出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法则.为了让学生更好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去,我还设计了让学生买文具作为辅助学习,让学生从应该付多少钱、能买哪些文具、应找回多少钱等几方面去体验.
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使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深化了对问题本质的理解.这样组织的教学既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平等的氛围,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反思的空间,还给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合作意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