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未来的“花朵”甚至是“花骨朵儿”,他们童真稚嫩的双眼充满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求知。尽量减少和弱化教学中的成人化“揠苗助长”现象和行为,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顺应其精神的自由成长性,让小学语文教学这双“鞋”与小学生思维成长这双“脚”相互适应,使其在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稳、更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揠苗助长”现象
1.“揠苗助长”成人化倾向的成因
在小学语文的传统教学中,“反儿童规律”现象屡见不鲜,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揠苗助长”,成人化倾向严重。有的过渡地以“泛年级”为导向,忽略小学生认知和理解上的薄弱,盲目追求对课文“深度挖掘”和“提升高度”;还有的教师固执地以自身为课堂主导,将“以生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弃之一旁或流于形式,使学生只能跟在教师后面“邯郸学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揠苗助长”成人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前预设环节脱离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和其生活实际的分析,就容易变为一厢情愿或按部就班的“照教案”教学;在感悟体验环节将课文或自身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灌输和替代,却忽略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由于年龄和经历限制与成人存在极大差异的客观事实。在实施拓展延伸时越俎代庖进行包办,直接将拓展延伸的结果传达给学生,而忽视了拓展延伸过程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
比如《生命桥》一课中,教师感悟:有关生命的话题,既感性又神圣。当个人与人类、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置……当身处必须付出自己的生命来拯救他人、拯救群体的绝境,又该如何……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完全无法切身体会和理解这种情感,教师强行对其进行灌输的感悟并不来源于学生自己,不利于他们的情感态度成长。
二、拒绝小学语文教学中“揠苗助长”成人化倾向的策略
1.正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
想要让小学语文真正成为小学生的语文,核心在于让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和表达。新课改极为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也符合小学生身心发育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能以自己的体验和分析取代学生的实践,不能以僵硬的、程式化的解读取代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皈依“童心”的本质所在。
比如,在进行《九色鹿》教学时,有的教师一心希望让学生能够直接而深刻的理解其中蕴含的寓意:做人不能贪图一时富贵,做事要凭良心,知恩图报。如果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最终会像那个落水者一样落得个可悲的下场。“人无信而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也就是说,诚信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我们要信守承诺,要懂得感恩,要做一个像九色鹿一样品德高尚的人,这些寓意确实符合课文主旨,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学生感兴趣的必然不是直接指向这些大道理的。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单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并不能达到引起情感共鸣和精神升华的效果。他们对理性的认知是在教师对其潜移默化和与同学之间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是对世间万物懵懂未知的儿童呢?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通过多媒体制作的动画进行情境展示和引导,并让学生互相讨论故事中的各个人物,对他们实施自己的评价,表达自己的情感认知,在互相的辩驳和讨论中,加上我的旁敲侧击和引导,使学生对本文的寓意有一个朴素却明确的认知,并在课外拓展中对其加以潜移默化使之内化。
2.顺应儿童的精神自由性
小学生天真烂漫,他们眼中和他们喜爱的世界充满了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和创造,对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引导和保护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种子。如果在其中掺杂成人世界的功利,将会对儿童这些方面的可贵品质造成不可逆的毁灭性伤害。小学生热爱游戏,在自愿的游戏中能够体现他们的平等、自由想象和创造,游戏没有功利化追求,只为发现快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游戏式教学,能够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化、游戏化,效果也事半功倍。
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生字教学中,“燕”字出现较早,笔画多、结构复杂,比较难写。除了反复书写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吗?这里可以设计一个简单游戏。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四个大田字格,让四组学生依次上来写,每人按照笔画顺序只写一笔。写完后,让他们组与组之间进行集体讨论,评选出写得好的一组。小学生互相较劲的情绪会自然地调动起他们高涨的热情,他们都想自己所在的小组能获得第一。尽管每人只写一笔,但他们都特别认真地想把这一笔要写得特别规范和好看。就这样,通过简单的游戏环节,不但让学生对“燕”字的笔画、顺序、结构等都熟记于心,更培养了他们相互配合、共赢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精神,课堂效果远胜让他们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二十个“燕”字。由此可见,游戏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它能顺应学生的天性,使他们在精神自由中自然而然的靠近学习、接受学习、向往学习。
3.“鞋与脚”相谐
小学是儿童成长历程中的关键性阶段,他们最终必将长大,但在这个阶段是需要甚至是依赖于成人的呵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形象的体现为“鞋与脚”的关系。教师所实施的语文教学是“鞋”,“鞋”最终是要为“脚”服务的。“鞋”的大小程度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为“脚”寻找最舒适的“鞋”,简而言之,便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以生为本”。
比如,在进行《江雪》教学时,许多教师盲目地想直接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从而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然而小学生对柳宗元其人其事一点都不了解,就算教师进行拓展加以补充了,以他们的年龄阶段和心理,也无法直接的理解被贬、政治抱负等概念,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他们只能通过直观简洁的观察来进行理解。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实现诵读目标后,理解层面的引导需要通过多媒体对《江雪》所描述的画面进行直观展现,加上对柳宗元生平简介的旁白,同时辅之以教师从小学生角度的解释,比如一位担任班干部的同学,因为班主任的误解,职务遭到了解除,回家还被父母批评,被同学指指点点……通过这种贴近小学生实际的生活化引导,才能使其由己及人,逐步深入理解这种情绪。所以适合“脚”的“鞋”不仅指文本,更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小学教材中有许多的古诗词和小古文,这些都是民族文化传承所必须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找准适合小学生的那双“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成人的教师,不能简单的将自己的感悟和世界直接覆盖在学生身上,只有真正践行“以生为本”,走近学生,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简单认知世界的基础上添砖加瓦,这不只是新形勢下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育人、树人的百年大计。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货隆小学(226144)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揠苗助长”现象
1.“揠苗助长”成人化倾向的成因
在小学语文的传统教学中,“反儿童规律”现象屡见不鲜,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揠苗助长”,成人化倾向严重。有的过渡地以“泛年级”为导向,忽略小学生认知和理解上的薄弱,盲目追求对课文“深度挖掘”和“提升高度”;还有的教师固执地以自身为课堂主导,将“以生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弃之一旁或流于形式,使学生只能跟在教师后面“邯郸学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揠苗助长”成人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前预设环节脱离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和其生活实际的分析,就容易变为一厢情愿或按部就班的“照教案”教学;在感悟体验环节将课文或自身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灌输和替代,却忽略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由于年龄和经历限制与成人存在极大差异的客观事实。在实施拓展延伸时越俎代庖进行包办,直接将拓展延伸的结果传达给学生,而忽视了拓展延伸过程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
比如《生命桥》一课中,教师感悟:有关生命的话题,既感性又神圣。当个人与人类、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置……当身处必须付出自己的生命来拯救他人、拯救群体的绝境,又该如何……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完全无法切身体会和理解这种情感,教师强行对其进行灌输的感悟并不来源于学生自己,不利于他们的情感态度成长。
二、拒绝小学语文教学中“揠苗助长”成人化倾向的策略
1.正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
想要让小学语文真正成为小学生的语文,核心在于让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和表达。新课改极为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也符合小学生身心发育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能以自己的体验和分析取代学生的实践,不能以僵硬的、程式化的解读取代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皈依“童心”的本质所在。
比如,在进行《九色鹿》教学时,有的教师一心希望让学生能够直接而深刻的理解其中蕴含的寓意:做人不能贪图一时富贵,做事要凭良心,知恩图报。如果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最终会像那个落水者一样落得个可悲的下场。“人无信而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也就是说,诚信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我们要信守承诺,要懂得感恩,要做一个像九色鹿一样品德高尚的人,这些寓意确实符合课文主旨,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学生感兴趣的必然不是直接指向这些大道理的。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单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并不能达到引起情感共鸣和精神升华的效果。他们对理性的认知是在教师对其潜移默化和与同学之间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是对世间万物懵懂未知的儿童呢?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通过多媒体制作的动画进行情境展示和引导,并让学生互相讨论故事中的各个人物,对他们实施自己的评价,表达自己的情感认知,在互相的辩驳和讨论中,加上我的旁敲侧击和引导,使学生对本文的寓意有一个朴素却明确的认知,并在课外拓展中对其加以潜移默化使之内化。
2.顺应儿童的精神自由性
小学生天真烂漫,他们眼中和他们喜爱的世界充满了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和创造,对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引导和保护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种子。如果在其中掺杂成人世界的功利,将会对儿童这些方面的可贵品质造成不可逆的毁灭性伤害。小学生热爱游戏,在自愿的游戏中能够体现他们的平等、自由想象和创造,游戏没有功利化追求,只为发现快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游戏式教学,能够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化、游戏化,效果也事半功倍。
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生字教学中,“燕”字出现较早,笔画多、结构复杂,比较难写。除了反复书写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吗?这里可以设计一个简单游戏。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四个大田字格,让四组学生依次上来写,每人按照笔画顺序只写一笔。写完后,让他们组与组之间进行集体讨论,评选出写得好的一组。小学生互相较劲的情绪会自然地调动起他们高涨的热情,他们都想自己所在的小组能获得第一。尽管每人只写一笔,但他们都特别认真地想把这一笔要写得特别规范和好看。就这样,通过简单的游戏环节,不但让学生对“燕”字的笔画、顺序、结构等都熟记于心,更培养了他们相互配合、共赢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精神,课堂效果远胜让他们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二十个“燕”字。由此可见,游戏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它能顺应学生的天性,使他们在精神自由中自然而然的靠近学习、接受学习、向往学习。
3.“鞋与脚”相谐
小学是儿童成长历程中的关键性阶段,他们最终必将长大,但在这个阶段是需要甚至是依赖于成人的呵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形象的体现为“鞋与脚”的关系。教师所实施的语文教学是“鞋”,“鞋”最终是要为“脚”服务的。“鞋”的大小程度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为“脚”寻找最舒适的“鞋”,简而言之,便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以生为本”。
比如,在进行《江雪》教学时,许多教师盲目地想直接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从而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然而小学生对柳宗元其人其事一点都不了解,就算教师进行拓展加以补充了,以他们的年龄阶段和心理,也无法直接的理解被贬、政治抱负等概念,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他们只能通过直观简洁的观察来进行理解。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实现诵读目标后,理解层面的引导需要通过多媒体对《江雪》所描述的画面进行直观展现,加上对柳宗元生平简介的旁白,同时辅之以教师从小学生角度的解释,比如一位担任班干部的同学,因为班主任的误解,职务遭到了解除,回家还被父母批评,被同学指指点点……通过这种贴近小学生实际的生活化引导,才能使其由己及人,逐步深入理解这种情绪。所以适合“脚”的“鞋”不仅指文本,更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小学教材中有许多的古诗词和小古文,这些都是民族文化传承所必须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找准适合小学生的那双“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成人的教师,不能简单的将自己的感悟和世界直接覆盖在学生身上,只有真正践行“以生为本”,走近学生,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简单认知世界的基础上添砖加瓦,这不只是新形勢下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育人、树人的百年大计。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货隆小学(22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