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的命题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彰显了“与课改同行,知识能力比重,重视学科素养,稳步发展创新”的江苏特色。本文主要阐述了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方法,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新高考 解决问题 能力立意
能力立意是江苏高考亘古不变的主旋律,历史学科的考试主要对历史知识的再现再认、材料的处理、历史的阐述、文字的表达四个方面进行了能力考查。2014年的江苏新高考对历史学科考查能力提出以下几个目标与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命题方向逐渐从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要求广大高中生不再拘泥于书本,要进一步内化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
江苏历史新高考的命题信息量大、材料情境新、试题形式求新求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解读图表、分析情景、进行人文理解等能力。因此,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必备技能。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时,教师课前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课本内容和小材料,课后布置习题巩固新知识,以此教会学生学会看书、用好材料。针对本课中的重难点,适当给出史料补充,如在讲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关于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等相关材料,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吸收。在开展以上活动的同时,还要注意向学生介绍一些史学观点,让学生的思维摆脱课本束缚,使他们深入理解历史信息的背景。新高考试题中有很多新史学观点,主要包括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等。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如果说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基础,那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然而,在历史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不清楚调动什么知识、怎样调动知识及缺乏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注重梳理学科知识点,善于理清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一般社会发展规律,例如学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时,可以把本课内容概括为两方面: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的反抗(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抗日战争等)、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抗争和探索(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其次,以热点问题为中心,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把与热点问题有本质联系的主干知识迁移、重组、整合到一起,形成能够多角度分析热点问题、具有综合思维价值的知识新体系[1]。最后,以主干知识为核心罗列考点提纲,针对当下实际问题设计综合知识题目,进行规范性仿真训练。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培养
江苏新高考中描述和阐释事物要求考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记忆能力都提出了一定要求。培养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要从课本抓起,基础知识才是学生运用学科语言严谨准确地表述历史事件的前提和关键。接下来,教师可以针对同一类历史事件,相互结合比较,培养学生分析事件的能力,探索事物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阐释。为了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问题,让他们结合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辨证、描述和阐释;当然,问题不能照搬教材原文,应当紧跟高考命题的脚步,取材当下国内外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发展实际,在新材料和新情境下整合历史基础知识。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培养
材料分析论证题是向考生提供一则或一组与已学知识相关的材料,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材料,确认其史学意义、价值;或尽可能地提取材料中蕴涵的有效信息,支持某种阐释或观点;或以材料中的某种依据、逻辑、观点为题展开论证的大型主观性供答型试题[2]。它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检测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充分把握历史知识的整体才能掌握充足论据,没有知识和理论支撑的论题就是一潭死水,很容易被推翻。准确的文字叙述、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是培养学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能力的重中之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多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五、结语
新高考下的历史命题更侧重能力立意,教师应当时刻挖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方面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世江.2011年高考新课程卷第41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49-51.
[2]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23-27.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新高考 解决问题 能力立意
能力立意是江苏高考亘古不变的主旋律,历史学科的考试主要对历史知识的再现再认、材料的处理、历史的阐述、文字的表达四个方面进行了能力考查。2014年的江苏新高考对历史学科考查能力提出以下几个目标与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命题方向逐渐从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要求广大高中生不再拘泥于书本,要进一步内化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
江苏历史新高考的命题信息量大、材料情境新、试题形式求新求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解读图表、分析情景、进行人文理解等能力。因此,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必备技能。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时,教师课前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课本内容和小材料,课后布置习题巩固新知识,以此教会学生学会看书、用好材料。针对本课中的重难点,适当给出史料补充,如在讲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关于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等相关材料,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吸收。在开展以上活动的同时,还要注意向学生介绍一些史学观点,让学生的思维摆脱课本束缚,使他们深入理解历史信息的背景。新高考试题中有很多新史学观点,主要包括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等。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如果说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基础,那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然而,在历史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不清楚调动什么知识、怎样调动知识及缺乏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注重梳理学科知识点,善于理清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一般社会发展规律,例如学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时,可以把本课内容概括为两方面: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的反抗(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抗日战争等)、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抗争和探索(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其次,以热点问题为中心,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把与热点问题有本质联系的主干知识迁移、重组、整合到一起,形成能够多角度分析热点问题、具有综合思维价值的知识新体系[1]。最后,以主干知识为核心罗列考点提纲,针对当下实际问题设计综合知识题目,进行规范性仿真训练。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培养
江苏新高考中描述和阐释事物要求考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记忆能力都提出了一定要求。培养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要从课本抓起,基础知识才是学生运用学科语言严谨准确地表述历史事件的前提和关键。接下来,教师可以针对同一类历史事件,相互结合比较,培养学生分析事件的能力,探索事物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阐释。为了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问题,让他们结合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辨证、描述和阐释;当然,问题不能照搬教材原文,应当紧跟高考命题的脚步,取材当下国内外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发展实际,在新材料和新情境下整合历史基础知识。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培养
材料分析论证题是向考生提供一则或一组与已学知识相关的材料,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材料,确认其史学意义、价值;或尽可能地提取材料中蕴涵的有效信息,支持某种阐释或观点;或以材料中的某种依据、逻辑、观点为题展开论证的大型主观性供答型试题[2]。它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检测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充分把握历史知识的整体才能掌握充足论据,没有知识和理论支撑的论题就是一潭死水,很容易被推翻。准确的文字叙述、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是培养学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能力的重中之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多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五、结语
新高考下的历史命题更侧重能力立意,教师应当时刻挖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方面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世江.2011年高考新课程卷第41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49-51.
[2]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