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l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教课文”与“教语文”仅仅一字之差,但涵义却大不相同。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借助全脑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走出“教课文”的误区,走进“教语文”的境界。《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美丽的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格。一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巧妙地将槐花与孩子融为一体,既赞美槐花,又赞美人,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进行《槐乡五月》一课的备课时,我有了以下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文本为例,建构一类课文的意义,着重发展以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四个维度为代表的核心素养。因此,我对这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反复调整,通过三次备课来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一、从选择到转化的教学内容的转身
  全脑语文主张在钻研教材、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和转化,从而更好地将语文的知识点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槐乡五月》一课包含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方法,如错落句式运用、叠词妙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等。考虑到部分知识点和方法在同类型的课文中已经涉及,学生早已掌握,没有必要深挖,这就要求教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转化,找出独特、有价值的教学点。静下心来读《槐乡五月》时,我发现,作为一篇形散而神聚的散文,课文在谋篇布局、段式结构方面很有特点。于是我决定将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布局谋篇上。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构段方式,课文第1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是并列式,都是以“五月,洋槐开花了”开头。但这两个段落又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描写的。第1自然段描写了槐花飘香,第3自然段描写了槐乡孩子的快乐,这就是“形散”。其次,让学生先找出第1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中心句的位置,再通过反复朗读,读出两个句子所表达的不一样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哪个句子既写了槐花香又写了孩子乐。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到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而本文的中心句就像一条线把所有的脉络串联起来,这就是“神聚”。
  最后,我将课文的三个关键句串成一首精美的小诗,让学生在朗读中不仅能感受到文字背后蕴藏的诗意之美,而且能领悟到课文“红线串珠,点清线明”的结构之美。
  槐乡五月
  五月,
  洋槐开花了……
  五月,
  洋槐开花了……
  五月,
  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抓住课文内容与表达的独到之处,识得了文章的谋篇布局之妙,正是“这一课”的教学价值所在。这对学生的写作也可以起到借鉴作用。一篇文章的写作,不但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还要做到言之有序。因此,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了解作者是如何为表现文章内容进行组织安排的,也是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渗透。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尤为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也就是注重文体,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积累。在全脑课堂中,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同的美,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评议和内化,需要教师进一步引领学生去发现美、品味美,培养其审美情趣。
  二、从顺应到自主的教学方式的转身
  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是自由、独立、自主掌握学习的进度和方向,这也正是全脑语文课堂所倡导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读课文,教师再逐字逐句地分析。一节课下来,基本上都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地学习,顺应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的学习氛围并不浓厚。为了转变这种课堂模式,我决定大胆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学习《槐乡五月》第1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围绕 “课文第1自然段哪里写出了槐花很香呢?”这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教师不多言。学生在反复接触课文语言的过程中,既能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与感悟,也能促进对课文语言的内化与积淀。同时,对学生读悟情况进行及时精当的评点与肯定,不仅能让学生饱尝到读书的乐趣,而且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首先,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自由圈画找出描写槐花香的句子,在小组间进行分享与交流,并且用找到的句子填空 :“五月,洋槐开花了,__________。”通过填空,学生能够整体感知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槐花飘香,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然后,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拔高,引导学生尝试将课文中描写槐花香的几个长句子概括成一个短句子,也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是书上的句子,你能用自己的话简短地说一说吗?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________。”
  概括的时候教师相机点拨方法:可以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人物的主要事件来概括。这样一来,学生在概括中学会了将课文中的语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真正读懂了课文,提高了分析、处理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从而掌握了“言简意赅,简明扼要”的概括方法。由此看来,全脑语文课程应通过语言学习和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即在追求语言发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从渗透到运用的教学方法的转身
  刘仁增老师说过:“语用即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语言能力是全脑课程开发的基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的内容,让教学不仅仅是浅析渗透,还应该是实在的表达和运用。在《槐乡五月》的课文中,我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
  1.抓典型,写槐花
  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这段话无疑是课文的重点语句。以往的教学将其中的比喻句和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作为教学重点,但是类似的比喻句和写作表达顺序,学生在其他写景课文中早已学习过,教学不应该在同一知识平面上滑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没有必要再重复。因此,我决定从写作方法入手,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作者在这么多种槐花中抓住两种最具特色姿态的槐花来写,这就叫抓典型的写作方法。为了进一步理解这种写法,我出示课文《荷花》的片段进行比较阅读: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学生读完不难总结出这篇课文也是抓典型写了三种不同的荷花:有开了两三片花瓣儿的荷花,有花瓣儿全部展开的荷花,还有花骨朵儿的荷花。学生在拓展阅读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对比中品味了这种写作方法的精妙之处。
  2.用动作,写心情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教学时,我会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槐乡孩子的快乐,学生可能会找出“别着”“戴着”“飘”等词语。这时,我再进一步分析与归纳,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通过表示动作的词语来刻画槐乡孩子的快乐心情的,然后总结提升这就叫“用动作,写心情”的写作方法。最后创设语境:假如你考试得了一百分,你会怎样用动作表达自己的心情呢?今天,我考试得了一百分,___________。
  说话内容源于课文。创设“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语言环境,学生能经过感悟想象和句式模仿,拾级而上,在模仿文本规范语言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口头与书面语言的表达与运用,为今后写作夯实基础。由此看来,在语言实践中,学生能通过主动积累、梳理整合,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进而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并能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得以运用,这也是全脑语文课程的本质所在。
  遇见《槐乡五月》,我深刻体会到阅读教学应从“教课文”转变到“教语文”。课文只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教会学生学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这片土壤里吸取有益的养分,蓬勃生长,开出絢烂的花朵。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槐乡五月》是一篇清雅隽永、情景交融的散文,语言如诗般美妙动人。作者通过对称句式的描绘、长短句的错落以及热情好客、淳朴可爱、勤劳能干的槐乡孩子,勾勒了一幅朴实自然但又真挚活泼的槐乡图。这幅画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家乡孩子的季节”拉开序幕,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花美人更美。文章既介绍了槐花的多、美、香,又展示了槐乡孩子的乐、闹、欢。我们一接触课文就被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吸引,更何况是三年级的学生。
疫情期间,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部署,笔者在开展初一数学线上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实际问题调整教学方式,将数学文本阅读融入线上教学,变学生“听”数学为“读”数学和“问”数学,引导学生注重文本,培养阅读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疑点进行线上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减少学生线上学习的时间。  问题的提出  学生当前的阅读水平 七年级学生大多不会“读”教材,对设置的内容理解不深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阅读课程建设已是一个持久、热门的课题。显然,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素养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那么,在当今这个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的时代,在社会普遍推崇主题阅读、全民阅读的风潮下,我们该如何全面构建世界名著前阅读阶段的课程,如何开阔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呢?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即阅读世界名著
一、说说题目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课件出示)  生:(齐)《鱼游到了纸上》。  师:今天,我们的学习要分成几个活动。看看,第一个活动是什么?  生:(齐)说说题目。  师:我们的题目是——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有没有觉得这个题目有点怪,有点特别?  生: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  师:那你现在知不知道答案?  生:是说他画鱼画得好,这是一个拟人句。  师:对了
一、缘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看着办公桌上的一叠作文本,笔者不禁陷入了沉思:学生们平时不是最爱看童话故事吗?怎么自己写出来的童话故事内容还是那么单调,题材还是那么单一?这不,看看这篇,写的是《狼和小羊》;瞧瞧那篇,写的是《龟兔赛跑》……每次遇到编童话故事的作文,学生们几乎选择的都是这些内容,似乎它们已成了学生们的“必修课”。看到这一现象,笔者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作文课堂,可能是课堂中
一、读起来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首词。我们已经学过词,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生:清平乐。  (有学生读成了lè)  师:跟我读一遍,“清平乐(yuè)”。后面是这首词的题目,叫——  生:村居。  师:光看这两个字,能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  生:乡村的美景。  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地把这首词读一遍?好,这位男同学。  (生朗读,把“媚”读成了“méi”。)  师:可以得99分,有哪个地
语文教学已经进入“语用时代”。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依然存在许多困惑,有理念上的摇摆,也有实践中的迷茫。经常有老师问我:看你拿到任何一篇教材,最多短短的半个小时,就可以理出思路拿出设计,而且可以马上上课,还能上出不错的效果,这个本事是怎么来的?快速备课的奥秘是什么?拿到一个文本,怎样才能迅速找到“抓手”?  一、“发现”——生长点选择的原则路径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本课优美的语言。  2.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情感。  3.学习从平常的地方质疑。【教学设计】  一、解题导入,抓住精神  1.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1935年,作者25岁时到了德国,在哥廷根大学留学10年。198
作为“光与影”的艺术——电影,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摄影于一体,其呈现出的万千形态就是一部人类史。而儿童电影更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配音、扣人心弦的情节感染着儿童,在浸润中启发儿童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那么,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儿童电影作为一种超文本形式引入课堂,与习作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既探索了习作教学新视界,也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播下希望的种子。一、依据学段特点,精选电影篇目  儿童电影题材广
一、课题引入  师:《山行》这首诗同学们还记得吧?我们一起背一背。  (生齐背《山行》)  师:真好!不愧是有实力的班,背诵得那么有韵味。同学们,在这首诗中,“人家”在云雾深处,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是一户怎样的“人家”,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出来。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去领略一下那“人家”独特的小院风光吧。  【点评:巧引古诗话“人家”。高老师从学过的古诗《山行》入手,让学生背诵,抓住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