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引导

来源 :现代教师与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cle_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如今每个老师用得最多,学生练得最勤的也是朗读。
  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朗读呢?是不是朗读的时间长,朗读的形式多,朗读训练就有成效呢?
  反思当前的教学,我认为在朗读中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老师不知道为什么要朗读,只觉得这个词语、这个句子很重要,所以就读,不明就里地读,以为只要读了,学生就会语文了,这是典型的朗读万能论。二是抓不住朗读的点,这里读,那里也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善于寻找文本中重要的朗读训练点,而是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导致朗读"失度"。三是抓住了点,但没有好的朗读方法,也不注意朗读的层次,如入宝山空回手,仍旧不能体会文本的精彩。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朗读中解其要义,得其声韵,获其语感,悟其神魂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抓住文眼,咀嚼品味
  在对课文作了总体上的把握和理解后,直奔文中的重点部分,直奔文中的关键词语,把这些词语拎出来,读。读好了,关键词语的含义、在文中的作用也就出来了。这样的读,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是仅仅单独地读这些词语是不够的,词语就好比水中的鱼,捞上来如果你不管了,它就变成了鱼干,我们必须把它放回水中活起来,这些临时捞到岸上的词语之鱼又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园,又摇头摆尾有了生命的活力。捉鱼放鱼的过程就是在文字中出出入入的过程,就是反复咀嚼品味的过程。
  当然,对于这样的反复朗读,教师要必须设计恰当的引语,引语必须根据引读的内容来设计,准确、贴切,能创设一种语境,营造一种氛围,渲染一种情感。
  有感于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慈母情深》时,为了展现母亲恶劣的工作环境,王老师"弱水三千,只饮一瓢",抓住了"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句话中"震耳欲聋"这个词眼,精耕细作,做足了文章。先理解这个词语,然后想像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再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明天的母亲还将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夏日炎炎,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寒风凛冽,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就这么一句话,学生反复读了六七遍。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语文的味。"震耳欲聋"这个词在他的设计中,不仅有情感厚度,还有时间长度,更有感悟深度。就这么一句话,学生反复读了六七遍。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语文的味。
  2.二度创作,情趣品读
  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修改,使学生更能入情入境。一种是改变文本的形式,更适合朗读。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这一部份结束时,我说:30年来,这样一幅画面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每当我一回忆起闰土,就想起这一幅情景,一起来读第一自然吧。学生读完后,我继续追问:这既是一幅画,更像一首诗啊,老师把它改成了一首诗的形式,谁能读出诗一样的节奏和韵味来。学生这样读到:
  深蓝的天空中
  挂着
  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
  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
  有一个
  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
  尽力地刺去。
  那猹
  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
  逃走了。
  学生把这段话读成一首诗,更能体会到月夜的幽静美好和少年闰土的机智勇敢。
  二是在教材上进行适当的增减,以朗读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情感冲突。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圆明园被毁灭之后的情景时,我说:"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都没有了。"教师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板书的景点前加上"没有"这个词,然后说,:"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吧,不过,这次要读出圆明园被毁灭后的景象,把所有的"有"改为没有。"
  学生在对比朗读中感受到失落、遗憾和震惊,更能激发对侵略者的仇恨。
  3.变换角色,体验朗读
  变换角色,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以不同的身份来朗读课文,学生更能入情入境。
  如在教学《太阳》一课的结尾一段时,我问学生:太阳为我们人类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如果你是太阳,此刻你内心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说是自豪,我说:"那就带着你的自豪之情,对我们人类作一翻真情表白吧,不过,要把文中的"太阳"一词换成"我"。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创造性的朗读。
  学生读完后,我又追问:"你作为地球的一员,此刻你对太阳又有怎样的感情?"学生说到"感谢、感激、敬佩"之类的话。我说:"那就带着你这样的感情代表我们人类向太阳表示感谢吧"。一个学生把"太阳"一词换成了"您",声情并茂地朗读。
  如此一读,一篇科普说明文也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绘声绘色了。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朗读需要翻来覆去,但不是简单重复,需要瞻前顾后,但不是平均用力,需要读通读透,但不是标新立异。语文课上,要让书声成为学生精神律动的音符。
其他文献
【摘要】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情境感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鼓励质疑,发挥创新潜能;引导求异,培养创新精神;提倡争辩,发展创新思维;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加以正确的引导,训练,不断
期刊
随着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行业中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程度也越来越频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创新,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知识经济竞争的本质在于教育程度的好坏。随着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教与学的活动在不断地演变和延伸,由简单的口耳相传到班级授课,由经验型到科学技术型,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特征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明显,教育面临着有史
期刊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
期刊
英语对于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起步晚,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及足够的练习与实践,许多学生刚开始或许觉得新奇,学习兴趣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课程难度的增加,会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倦心理,甚至放弃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是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的一种动力,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进行外语愉快教学的基本原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期刊
教育教研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在动力。教育教研的着力点为课程改革,课程改革 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研意识不强等问题.为此,必须开展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特征的校本教研,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的整体素质.  1.农村小学在教研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期刊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是长期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有没有一条"便捷"的道路,回答是否定的。然而人们仍苦苦地思索着。但当我们回首重新审视作文训练方式时,就会发现我们自觉和不自觉地放弃了作文训练的另一种形式--口头作文训练。在我们沉下心来作一番深入的思考后,便会有所感悟。  1.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突出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效率低;二是相当一部
期刊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积累语言,不仅能丰富语文知识,更能陶冶情操,使人受益终生。为了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学习创造性地开展读书活动,从而使学生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逐渐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加大宣传,营造校园读书氛围  语文教师可以结
期刊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里的"书籍"肯定包括数学。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总认为阅读是语文、英语的事,其实不然,数学学习同样不能离开阅读。不仅离不开,而且阅读必在先,它是学习数学的敲门砖。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亲近数学、理解数学,促进数学素质和智力的腾飞。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通过新的思想和方法,"教慧学生"阅读数学,使学生不仅会
期刊
中学生作文往往缺乏内容,言之无物,平淡如水,所选材料大多不是身边的真人真事,而是来源于作文选,或者印象中长期使用的作文素材,比如自己病了,老师送"我"去医院,下雨天,妈妈来给"我"送伞,或者千篇一律的居里夫人、爱迪生等,有很多家长反映,他们孩子的作文几乎都是空洞无物的。几乎人人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故事。有调查表明,有的班级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甚至内
期刊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正逐渐走入中小学课堂。学习的人数以亿记。学习的时间不计其数,投入的精力更是难以估量。但学好的却寥寥无几,或是高分低能和哑巴英语。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原因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科,它反映了语言的内在属性,及语言的形式。包括语音、语法、词汇所涵盖的规则范畴。表现的是语言的 功能。它是运用交际功能的能力基础,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的讲解为主。课时设置有限考察、又以笔试为主。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