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学习数学并不轻松,特别是步入初中之后,对数学存在着普遍的心理障碍,如畏惧心理、依赖心理、急躁心理、厌学心理等,这些心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重视死记硬背和完成大量的机械作业,忽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方面,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作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阶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益。身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好數学,好学数学呢?下面就我这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
1.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数学课没有兴趣,任凭老师讲得天花乱坠,课堂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1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中,我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开展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或方案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平面图形的镶嵌》时,我播放了自己录制的工人师傅镶地板砖的情景,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欲望,为构建和谐课堂打下了基础。
1.2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是消除学生厌学心理的有力武器。
以往我们的课堂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主宰一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忙着听、忙着记,长此以往怎会不厌?就连教师听公开课都会有人睡着,更何况是学生呢?课堂形式多样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计算》、《解方程》等相对枯燥的内容时,我尝试将分组竞赛、有奖竞答等形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3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快乐的最佳途径。
中学生之所以对数学的兴趣不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而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主动学习和应用数学中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频率分布》时,我安排学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门,自选主题分析、总结、调查、研究,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同学们参与意识强,成果显著。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个人认为必须做到:
2.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进而使学生喜欢数学课。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敢问敢发言,形成一种热情洋溢、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回答即便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以和蔼的态度给予鼓励,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课堂充满活力。
2.2适时地运用探究式教学。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他们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复习习惯。
3.1预习习惯的培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预习作为上课前的事先准备和学习,会直接影响听课效果,进而影响到其他学习环节的顺利进行。
布鲁姆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课题前的准备机制,比教师的教授更重要。预习就是为了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预习,查出障碍;它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数学预习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标注”:预习时把自己感觉到困难的地方加以标注,第二天,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就能有重点地去听,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二排查”: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知识不理解,后面的内容无法学下去。新教材知识编排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预习的时候发现学过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有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课前复习相应的内容,弄清楚,或者及时请教同学和老师,扫除学习新知的绊脚石。“三尝试”:尝试推导课本中的公式或定理,尝试解决课本例题,试做课本上的巩固练习。这一方面可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准备情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从而提高预习能力。
3.2复习习惯培养。
《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抓好每一课、每一章节的复习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
每天作业前要求学生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理解记忆概念、公式、定理。反思有哪些已经懂了,哪些不懂,哪些还不太清楚,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予以解决。
总之,良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长期不懈地努力。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把“好习惯培养”切实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阶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益。身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好數学,好学数学呢?下面就我这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
1.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数学课没有兴趣,任凭老师讲得天花乱坠,课堂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1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中,我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开展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或方案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平面图形的镶嵌》时,我播放了自己录制的工人师傅镶地板砖的情景,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欲望,为构建和谐课堂打下了基础。
1.2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是消除学生厌学心理的有力武器。
以往我们的课堂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主宰一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忙着听、忙着记,长此以往怎会不厌?就连教师听公开课都会有人睡着,更何况是学生呢?课堂形式多样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计算》、《解方程》等相对枯燥的内容时,我尝试将分组竞赛、有奖竞答等形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3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快乐的最佳途径。
中学生之所以对数学的兴趣不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而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主动学习和应用数学中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频率分布》时,我安排学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门,自选主题分析、总结、调查、研究,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同学们参与意识强,成果显著。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个人认为必须做到:
2.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进而使学生喜欢数学课。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敢问敢发言,形成一种热情洋溢、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回答即便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以和蔼的态度给予鼓励,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课堂充满活力。
2.2适时地运用探究式教学。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他们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复习习惯。
3.1预习习惯的培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预习作为上课前的事先准备和学习,会直接影响听课效果,进而影响到其他学习环节的顺利进行。
布鲁姆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课题前的准备机制,比教师的教授更重要。预习就是为了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预习,查出障碍;它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数学预习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标注”:预习时把自己感觉到困难的地方加以标注,第二天,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就能有重点地去听,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二排查”: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知识不理解,后面的内容无法学下去。新教材知识编排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预习的时候发现学过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有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课前复习相应的内容,弄清楚,或者及时请教同学和老师,扫除学习新知的绊脚石。“三尝试”:尝试推导课本中的公式或定理,尝试解决课本例题,试做课本上的巩固练习。这一方面可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准备情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从而提高预习能力。
3.2复习习惯培养。
《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抓好每一课、每一章节的复习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
每天作业前要求学生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理解记忆概念、公式、定理。反思有哪些已经懂了,哪些不懂,哪些还不太清楚,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予以解决。
总之,良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长期不懈地努力。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把“好习惯培养”切实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