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流淌于课堂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读起来都是那么美,充满诗情画意。老师时常感叹这样的文章只能是欣赏,要让孩子去体会其中的美感和韵味是很难的。殊不知,每一个孩子都是幻想家,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串串彩色的梦想。有梦想就会有诗,只要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轻轻拨动那些诗意的心弦,美妙的诗一样的语言就会如泉水般溢出。
  
  一、从识字始,触摸诗意
  
  追求语文的诗意,其目的在于使语文课堂在保持语文味的同时,变得更精彩更丰富,使得我们的孩子从认字开始就对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美感,产生一种很愿意学好的愿望,这就是追求诗意教学的意义所在。细细品味我们的汉语言文字,它们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每当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
  1.视觉的诗意之美
  汉字是美的,是音画的完美结合。诗人余光中就在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中写尽了“雨”字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和建筑之美。在诗人的笔下,“雨”是有灵性的,它有美丽的色彩、动听的声音。有句话说:“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雨”的时候,我让他们仔细欣赏这个字,再把“雨”字的轮廓想象成一个窗台。下雨了,雨点打在玻璃窗上,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再看由“雨”组成的这些字,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雳,把雨水的万千气象淋漓尽致地完美展现出来,俨然是一部气象百科全书。
  2.“字理”的诗意之美
  “字理”就是汉字组成的规律,也是汉字形与义的完美结合。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充分运用“字理”,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识字教学,并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学生在分析字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审美往往是从景物的外在形象开始,因为形象显得明确、具体,不仅给人以突出的印象,而且给人以愉悦的心情。如在教学“早”字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太阳从东方刚刚升起,挂在树梢上,美好的一天就从清早开始了。凝视这个字,我们甚至能感受到金黄色的、还不太强烈的阳光,感受到早上清新的空气,以及鸟儿湿润清凉的啼啭。在教“旦”字时,表示一轮红日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于是天就亮了。在教“休”字时,把它演绎成一个人赶集累了,靠在树旁休息的小故事。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再造想象,先让他们在脑海中把汉字还原成景物形象,再恰当运用图片、幻灯、录相等手段把大脑中的景物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汉字独特的魅力。
  
  二、品味文本,感受诗意
  
  美文对心的“美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诗化心灵、美化心灵就是将文学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对语言文字和世间万物的真、善、美日趋敏感,情思和语言日趋丰妙。这个过程是为学生人格注入人文气韵的过程,是心灵升华的过程。
  1.文本的诗意是绘画的诗意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歌。经过编者千挑万选录入教材的课文,自然更是意蕴丰厚、意境优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一幅晶莹洁白、宁静悠远的垂钓图。“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一层飘逸的外衣。”那是一幅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图。这里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幕幕色彩缤纷的生活场景,一种种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这就是语文的诗意存在。
  2.情境的诗意是灵动的诗意
  鲁迅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语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共同营造了立体的、浓郁的意境。语文教学应努力成为语文的生命诗意飘溢的过程,成为学生的天性诗意盎然的过程,成为教师的劳动诗意弥漫的过程。换而言之,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感知、感悟、感受语文的音律美、形象美、个性美、情趣美、意蕴美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心领神会、共同获得文本精神和言语智慧的过程,是享受自由、追求愉悦、感受生活、品味人生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当教师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去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时,我们的课堂就会流淌出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如歌的美丽中诗意地栖居……在这样美的语文情境中学习语文,学生的整个心灵都被诗意浸润了,何愁他们的语文素养不提高?健全人格不养成?
  3.朗读的诗意是情感升华的诗意
  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对课文中的一些词句作一番精致的咀嚼、推敲,去体悟语言表达之美。“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感知后再去读课文,学生们就能凭借作品的语言,跨越广阔的空间去神游美景,穿越时间的隧道去聆听大自然呼吸的声音。让朗读成为语文课的主旋律,既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素养。好的文章总是美的,只要他们胸中有文,脑中有画,对课文所蕴涵的形象美、意境美、情趣美以及语言美有了深切的感受和体验,那么他们就能在琅琅的书声中拥抱语言,领略到文章处处有诗美。
  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应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脑中过“电影画面”,使“无边风景”这些词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读出味,读出那抑扬顿挫的浓浓的语文味;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通过一个“闹”字,体会“闹”字为什么读得那么有力、带劲,不但能让学生领悟到春天百花盛开、百鸟争鸣、一派生机盎然的早春画卷,还能够让他们理解万物在春天里重生的喜悦。朗读的真正目的就是让童心回归生活,让生活陶冶人格,让人格升华内涵。这就是语文诗意的内化。
  
  三、走进生活,享受诗意
  
  教育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课堂中诗意的追求,当然离不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只是在本能中习惯地生活着。人总是不断地超越自己,提升现有的存在状态,追求更符合人性进步的生活。正是这样,我们说教育是培养人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意义的活动。构建生活的课堂,无疑是对新课程指引下理想课堂的诗情追求。
  有了浓厚的阅读积累和感受积累,学生才能学会诗意地享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感受一滴雨点带来的惊喜,一朵鲜花绽放的微笑,一片落叶流露的哀愁……学生的眼睛是纯净的湖水,他们总能在瞬间看见最纯粹、最本质的美丽。当他们把这些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时,那便是诗意的升华,诗意的创造。
  追求语文课的诗意是一种浪漫,这种浪漫要与教育现实结合起来,要实现浪漫与现实的统一。语文课是实的,但不失空灵;语文课是灵动的,又不失扎实。诗话语文,是教学的一个支点,更是诗意人生的出发点。
  
  (作者单位:浙江省天台赤城街道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
其他文献
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发展背景之下,对于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逐渐成为了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导向,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内容,结合当前小学生
[题记在课改浪潮的大力推动下,当下的语文教学,不再是纯粹的基础性知识教学,更应是一种有效落实学生综合素养的素养语文教学,因此,拓展性语文课程应运而生.
期刊
一、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  在对全省农村中小学18万名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的基础上,浙江省决定从2008年起,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领雁工程”,重点培训农村骨干教师,包括骨干专业课教师、德育课教师和中小学校长。“领雁工程”将为农村中小学培训3.5万名骨干教师,使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校至少有l名教师或校长参加省级骨干培训,每一个学科至少有l名教师参加县级以上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农村骨干教师占全省农村中
小学教育作为儿童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应当采用适当、正确的教育方式,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力,对学生日后的成长发展具有
2009年新年伊始,教育部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就20个重大教育问题问计于民,其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倍受关注。“支持派”和“反对派”都拿出了充足的理由,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至今无法达成共识。普通高中究竟该不该进行文理分科,究竟怎样分科?作为在重点高中有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高中教学与高考密不可分,改革高考科目设置是解决高中文理分科问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基础教育的热点词语,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核心素养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更好促进对
夜深就寝之际,习惯性地拿过案头一本书,希望能消解一天的心神劳累,轻松入眠。这是英国教育家罗素在八十多年前写的《教育与美好生活》。随手翻开一页,有这样一段文字:“敏感发展的下一个理想阶段是同情。世界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需要扩充两种同情,其一是即使当遭难者并非自己特殊的情爱对象时,也会同情;其二是当所发生的苦难仅为耳闻,并非身临其境去感受时,也感到同情。”我不能再静静地躺着,不单因为睡意在瞬间杳无踪影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将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不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必须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让他们
小学是学生学习阶段中重要的奠基环节,是各方面教育的基础阶段.此时的德育教育和管理尤为重要,而学校正是开展德育管理的重要学习场所.小学校不仅有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