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凡是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用语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所以,教师和师范院校毕业生是现阶段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主要测试对象之一。要提高学生普通话的学习质量和测试等级,消除学生学习与测试时的不良心理是至关重要的。
打消顾虑,摆脱自卑心理
语言的学习和训练必须敢于开口,勇于实践。学习普通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一种认识活动,主体是学生,中介客体是书本和教师,直接客体是客观世界。从学生的认识过程来看,没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无从开始学习普通话的活动。但是有些学生长期生活在方言区,语音面貌不佳,方言较重,在普通话学习时,他们明显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羞于开口。这种自卑、羞怯的心理会阻挠学生参加多种普通话训练活动的积极性,也就失去了很多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针对这一心态,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对于那些口语基础差的学生,要以表扬激励为主,尽量减少批评指责,并且不要过早地进行发音和正音训练,因为教师要求越严格,指出的问题越多,学生就越不敢开口,甚至会觉得自己几乎一个音都发不准,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对这类学生应首先重视其整体语感的培养,以听和读为中心,不纠缠个别字音,使得人人都能大胆开口,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普通话语感之后,再进入发音正音训练。同时教师在纠正学生的语音毛病时,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得到成功的体验。并多鼓励他们,让他们明白人人皆具有善言的潜在能力,以此消除学生说普通话时的胆怯、自卑心理,使学生产生表达欲望,提高表达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认识自我,避免自满心理
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自己所具有的、保证完成某项活动的主观条件,特别是具有对自己的力量充分估计和高度自我接纳的态度①。如果人们在从事活动时能够充满自信,便能在各种情境中激发起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良好的自信心无疑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但在普通话学习和测试时,由于对自我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学生由自信变成了自满,这一部分学生的自我感觉很好,自信心很足,所以在进行普通话的学习时,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短处,并且常常自以为正确,排斥他人的指导,拒绝他人的帮助,也就更谈不上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还有部分学生曾经经过比较严格的普通话训练,具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如果正常发挥,应该能够获得较高的普通话等级。但就是因为胜券在握,这类学生往往失去了应有的谨慎细心,出现了本来可以避免的失误和缺陷,使自己的成绩与预期结果相差甚远。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技术性强、标准明确、要求严格的语言考核,盲目的自信容易导致失败。要想在测试中取得高分,就必须做到这样几点:语音面貌好、言语自然流畅、词汇语法规范程度高。也就是说:在读单音节字时,应掌握声、韵、调的正确发音方法,注意吐字归音;读双音节词语时,要区分好词语的轻重音格式,注意普通话音变现象;在朗读中,应吐字清晰,语气连贯,无方言语调,忠实于朗读作品。在说话时,要自然得体,不夹杂方言词汇,不讲病句,更不能无话可说。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理想的测试等级。
平和心态,克服焦虑心理
普通话水平测试采用口试法,即通过主试人和应试人面对面的口语测试的方法进行,这种考试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心理。所谓焦虑,是指“个体对于面临的某种情境,或将要面临的情境可能出现麻烦,预期目标可能遭致失败的担心”②。过强的焦虑会使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妨碍知识和能力的发挥。在测试中常常有学生表现得过于紧张,或手足无措,汗如雨下;或局促不安,全身颤抖,结果导致了许多不应有的失误,一些常用字词被读错,原本很熟悉的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说话时也是语无伦次、丢三落四,最后测试成绩很不理想。
因此,在测试前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与疏导,以平和心态、减轻焦虑。首先要使学生正确认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及性质。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为了加快普通话普及进程,不断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立的一项国家级口语考试。它不是一测定终身的终极考试,应试者一次测试成绩不理想,可以申请再次测试,所以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得非常紧张。其次,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等级目标,既不能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盲目制定不切合实际的目标,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也不能低估自己,把目标定得过低,没有丝毫的学习动力。最后,要对测试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作客观的估计,要有克服困难或挫折的充分的心理准备。万一出现怯场的现象,可以用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进行调节,如深呼吸、默数数字、自我暗示等,使自己尽量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有一个良好的测试状态。
口语表达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针对学生存在的自卑、自满、侥幸、焦虑等不良心理,我们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保持积极心态,提高口语表达质量,最终获得满意的测试成绩。
注释:
①彭聃:《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②蒋大鹏、张燮:《教育心理学新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单位:肖英,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李明敏,井冈山大学学生工作处)
编校:杨彩霞
打消顾虑,摆脱自卑心理
语言的学习和训练必须敢于开口,勇于实践。学习普通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一种认识活动,主体是学生,中介客体是书本和教师,直接客体是客观世界。从学生的认识过程来看,没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无从开始学习普通话的活动。但是有些学生长期生活在方言区,语音面貌不佳,方言较重,在普通话学习时,他们明显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羞于开口。这种自卑、羞怯的心理会阻挠学生参加多种普通话训练活动的积极性,也就失去了很多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针对这一心态,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对于那些口语基础差的学生,要以表扬激励为主,尽量减少批评指责,并且不要过早地进行发音和正音训练,因为教师要求越严格,指出的问题越多,学生就越不敢开口,甚至会觉得自己几乎一个音都发不准,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对这类学生应首先重视其整体语感的培养,以听和读为中心,不纠缠个别字音,使得人人都能大胆开口,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普通话语感之后,再进入发音正音训练。同时教师在纠正学生的语音毛病时,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得到成功的体验。并多鼓励他们,让他们明白人人皆具有善言的潜在能力,以此消除学生说普通话时的胆怯、自卑心理,使学生产生表达欲望,提高表达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认识自我,避免自满心理
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自己所具有的、保证完成某项活动的主观条件,特别是具有对自己的力量充分估计和高度自我接纳的态度①。如果人们在从事活动时能够充满自信,便能在各种情境中激发起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良好的自信心无疑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但在普通话学习和测试时,由于对自我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学生由自信变成了自满,这一部分学生的自我感觉很好,自信心很足,所以在进行普通话的学习时,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短处,并且常常自以为正确,排斥他人的指导,拒绝他人的帮助,也就更谈不上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还有部分学生曾经经过比较严格的普通话训练,具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如果正常发挥,应该能够获得较高的普通话等级。但就是因为胜券在握,这类学生往往失去了应有的谨慎细心,出现了本来可以避免的失误和缺陷,使自己的成绩与预期结果相差甚远。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技术性强、标准明确、要求严格的语言考核,盲目的自信容易导致失败。要想在测试中取得高分,就必须做到这样几点:语音面貌好、言语自然流畅、词汇语法规范程度高。也就是说:在读单音节字时,应掌握声、韵、调的正确发音方法,注意吐字归音;读双音节词语时,要区分好词语的轻重音格式,注意普通话音变现象;在朗读中,应吐字清晰,语气连贯,无方言语调,忠实于朗读作品。在说话时,要自然得体,不夹杂方言词汇,不讲病句,更不能无话可说。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理想的测试等级。
平和心态,克服焦虑心理
普通话水平测试采用口试法,即通过主试人和应试人面对面的口语测试的方法进行,这种考试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心理。所谓焦虑,是指“个体对于面临的某种情境,或将要面临的情境可能出现麻烦,预期目标可能遭致失败的担心”②。过强的焦虑会使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妨碍知识和能力的发挥。在测试中常常有学生表现得过于紧张,或手足无措,汗如雨下;或局促不安,全身颤抖,结果导致了许多不应有的失误,一些常用字词被读错,原本很熟悉的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说话时也是语无伦次、丢三落四,最后测试成绩很不理想。
因此,在测试前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与疏导,以平和心态、减轻焦虑。首先要使学生正确认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及性质。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为了加快普通话普及进程,不断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立的一项国家级口语考试。它不是一测定终身的终极考试,应试者一次测试成绩不理想,可以申请再次测试,所以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得非常紧张。其次,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等级目标,既不能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盲目制定不切合实际的目标,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也不能低估自己,把目标定得过低,没有丝毫的学习动力。最后,要对测试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作客观的估计,要有克服困难或挫折的充分的心理准备。万一出现怯场的现象,可以用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进行调节,如深呼吸、默数数字、自我暗示等,使自己尽量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有一个良好的测试状态。
口语表达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针对学生存在的自卑、自满、侥幸、焦虑等不良心理,我们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保持积极心态,提高口语表达质量,最终获得满意的测试成绩。
注释:
①彭聃:《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②蒋大鹏、张燮:《教育心理学新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单位:肖英,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李明敏,井冈山大学学生工作处)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