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语文理念指导下的中职语文课改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j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中职语文课程亟待改革。从国家层面看,中职语文自20世纪50年代始,课程内容便模糊不清,定位不准;教材缺少个性、取向不明,长期以来都是普高教材的缩编版和简易版,固守学科本位、知识中心,没有真正适合中职生的通用语文教材。因此,中职语文逐步陷入困局。从学校层面看,因“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的错误观念误导,许多学校已少开或不开语文课。学生的文化素质严重下降,职业教育成为职业培训。因此,要重新认识、正确定位语文学科在中等职业教育及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厘清是非、正本清源,回归语文本身。从教师层面看,中职语文教学基本沿用普教模式,重读写、轻听说,教师讲风太盛。所教所学的内容只是在语文课堂、考场上才有用,而在任何别的地方都可能无用。长期以来,学生自然生长过程中习得的母语能力遮蔽了中职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若剥离自然所习,中职语文教学的真相则令人极其悲观。
  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我们确立了“有趣、有用”的课程改革理念,即学习的内容、方式、过程有趣,学习的结果有用,并在此理念下尝试构建理想的课程和教材,从而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下面具体介绍我们以课程开发促进教材创新与教法改革的实验情况。
  一、实验过程
  1.理论反思,调查研究
  我们分三个方面对相关理论做了反思。教学效果方面:剥离学生自然生长过程中习得的母语能力,中职语文课已教了什么?课程内容方面:离开了升学考试的中职语文课该教什么?学科功能方面:职业教育是培养“机器”,还是培养既有思想又有技能的人?中职语文课能做什么?
  为了科学地开展实验研究,我们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查。一方面是认清对象:中职生到底是什么人?中职生应成为什么人?另一方面,我们以听说读写为基础框架编制封闭式问卷,分别于在校生与毕业生中广泛调查,了解学生生活与工作中最需要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在理论反思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中职语文教育长期迷失在应试教育的泥淖中,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寓教于乐、学以致用必须是中职语文的理想追求。
  2.确立理念,形成思路
  结合调研与反思,根据大纲要求,我们确立了教材的编写理念: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彰显职教特色;以人为本,高度重视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能力;突出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开发、利用、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探索语文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并作为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探索口语交际训练与篇章学习的结合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在查阅研究近百种教材后,我们确立了能力主线,以“学什么—怎么用—哪里用”为基本思路,形成“分项训练—综合陶冶—实践运用”的基本框架,在“做中学”与“学中做”中实现技能训练和人文熏染的紧密结合。
  3.专家研讨,落实体例
  2013年3月,我们邀请一些职教语文专家和成都市12所中等职业学校一起开了两次教材编写研讨会。经评议,最终落实了教材体例,见表1。
  4.试验样章,完成书稿
  2013年4月,主编教师执教了教材样章中《平凡的世界》一课,师生反响很好。后于2013年6月交付书稿,8月审校完毕,同月正式出版。
  二、条件保障
  理论保障方面,我们确立了真语文理念和正确的学生观。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职业”还是“教育”?这关系着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学生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人,职业教育必须坚守教育本质,中职生同样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
  组织保障方面,我们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校长的眼光能看多远,学校的事业就能走多远。具有创新力的领导者不仅自己拥有更多、更新的思路和策略,还能营造创新环境,激励创新。
  物质保障方面,我们获得了充足的经费投入。缺少经费或经费投入不足,会制约课改的推进。保障经费投入,就能促进课改走向深入。
  技术保障方面,我们培养了有系统知识、专业水准的师资队伍。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施瓦布提出“教师即课程”,即指课程只有经过教师才能“活化”,才能获得生机,才能具有生命力和教育力。可见,教师既是课程的内在要素和重要资源,也是课程开发与创生的重要力量。
  专业保障方面,我们获得了语文出版社强大的学科实力支持。作为国内唯一的专业的语文出版社,汇集了国内众多知名学者和课程专家,拥有很强的学科实力,保障了课改的专业与高效。同时,语文出版社启动的旨在“推进教材建设,加强师资培训”的西部职教项目也为课改提供了强大的引领和广阔的平台。
  三、主要成果
  第一,编写了适应中职特点、具有全新课程理念和体例的《语文》教材,并获“四川省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优秀研究成果评选”一等奖。创新教材《语文》(上下册,75万字)由语文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得到了社长王旭明先生的高度重视。在他的指示下,于次年修订完善,并在2014年9月获得了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四川省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优秀研究成果评选”一等奖。
  中职语文必须重视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相联系的资源,充分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我们编写的这套教材便努力体现了这种理念,见表2。
  第二,初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口语交际训练体系,探索口语交际能力水平的科学测评。我校首开先例将口语交际训练区分为日常层次、模仿层次、规律层次进行教学,这得到了权威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被纳入为语文出版社核心课题“国民语文应用能力等级测评项目”子课题。为强化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加强对口语交际效果的检测,我校申报了“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等级测评标准研制”课题,被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语文出版社职教中心确立为“西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及师资培训项目”重点课题。   第三,形成了适应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环节三要素”的教学设计模型,保证课堂教学快乐高效。“三环节三要素”的教学设计模型,即导入、展开、收束三环节与趣味、活动、目标三要素的轮番组合,生成六种教学设计模式。其基本式为趣味导入—活动展开—目标收束,其余五种为变式。
  第四,确立了简明扼要、易于操作的学生本位的教学评价标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说过一个标准,很值得我们借鉴:(1)目标简明;(2)结构简单;(3)方法朴实;(4)教师省力;(5)学生卖力。”我校在课改中将其具体化,作为合格课的基本标准,见表3。
  四、初步成效
  2015年3月,在教材使用近两年之际,我校通过网络问卷、无记名方式,对学生开展了语文课程改革问卷调查,问卷主体内容及统计比例如下。
  1.您最喜欢的课是什么课?
  本次问卷调查的一系列数据表明,我校语文课程内容恰当、教材合宜、教法有效,以课程开发促进教材建设与教法改革的实验是成功的。
  五、推广及思考
  2014年3月,在成都召开了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主办的“西部十二省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师资培训工程项目专题研讨会”,现场推介了我校课改及教材。
  2014年4月,成都市教育局将《语文》创新教材作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选用教材之一,并决定“从2015年起,该教材作为全市‘语文基础能力调研考试’的内容依据之一”。5月,成都市教育局决定由我校承担《语文》创新教材教法培训。同年6月10日至14日,我校成功承办了成都市中职语文教师《语文》创新教材教法培训,反响热烈。目前,该教材正在成都市中职学校推广使用。
  教材是体现课程内容并制约教学方法的基本载体,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研究学生、科学实践,永远是课程创生、教材创新、教法优化的不竭源泉。
其他文献
近年评课常说些不合时宜的话,惹一些大腕、名师不高兴;打开语文刊物,瞧得上眼的文章也没几篇,评价不高,惹一些主编、责编不高兴。也常后悔,私下反省:学问没多大长进,却爱挑毛病,得罪人越来越多,如何是好?  不论怎样自责,语文教学水平低、教研成绩不好,却终归是事实。多数语文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论成果缺乏基本的了解,对本学科先哲时贤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甚至一些本学科的“领军人物”,所做的也
几年前的一个暑假,几个本家兄弟要把他们的子弟送来让我单独辅导。我历来很怀疑“做家教”的效果,然而经不起家长们三番五次的拜托,终于收下了他们的四个孩子。其间孩子的一些异常举动,因为与我一直在追求的一项语文教学目标大相冲突,让我产生了写下这篇随笔的冲动。  在语文辅导中,我说要给他们读点故事听,一个刚读完三年级的孩子竟然马上抗议:“不喜欢听!”从他听故事时的表现——坐立难安,手足无措,心不在焉,我可以
理解能力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是学生语文学科学习质量和学习结果的重要体现。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包含一个复杂的能力体系,只有对理解能力进行要素与结构的分析,才能真正明晰高中生理解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发展过程。理解能力分为获取与阐释文本内容的能力、比较与评价的能力、反思与应用的能力。  一、高中生理解能力的表现标准  理解能力表现,是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
一  诗歌以意象构篇,其中景物意象最常见到;几个或几组美妙的景物意象组合起来,便产生特殊的诗意和深远的意境,这是广为人知的。不妨换一种说法,所谓景物意象的组合,其实就是空间的构成。景物意象的空间构成是诗意产生的基础,也是诗歌品质高下优劣的判别依据。对诗歌景物意象的空间构成的阐释,不只是语言学意义的,更是美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就是说,词语义只是诗歌的表层信息,“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最终要解
拜读《语文建设》2012年第五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课异构”的三篇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对三位老师的“五读法教学”“主题式教学”“非指示性教学”心驰神往,另一方面,也对他们各自在设计中体现出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的诸多差异而深感困惑。困惑的焦点,又主要聚合在教学目标的界定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三位教师,使用的是同一版本教材中的同一篇课文,却设计出三种很少有交集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样的“同
宋神宗元十五年(1082),苏轼游览黄州赤鼻矶,写下了“空旷高邈,敻不可攀”的《赤壁赋》。全篇以跳宕洒脱的单行奇句,冲破了韵语整饬板滞的文势,真正如万斛泉涌,纵恣自然。从文体来说,这是一篇文赋,即以古文之笔法来写“四六”。赋的特点之一,便是“主客问答”,《赤壁赋》也遵循了这种同有的写作程式;只不过,这篇文章中那个吹洞箫的“客”,确又实有其人。他叫杨世昌,“原是绵州武都山的道_上,与东坡谊属同乡”。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月是故乡明》中不止一次地把故乡的月亮称为“小月亮”,说每逢看到异地的明月,就立刻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干江有水干江月”,普天之下的人所看到的月亮都是那一轮,月亮难道还会有大小之分吗?  细读文章,发现作者之所以把故乡的月称为“小月亮”,首先是和“大月亮”相对而言的。  在季先生笔下,提到了五处所谓的“大月亮”。  前四处的“大月亮”都是在国外见到的,文中这样写:“
现代汉语书面语(文学语言)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从未有人对这段历史进行全面总结。本文实际上是一篇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发展史论,研究了现代汉语书面语发展的全过程,划分出五个发展阶段,对各阶段的特点做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系统的三个来源,着重探讨了翻译和现代书面语的关系、文言和现代书面语的关系。如何正确看待这两种关系,本文从事实出发,提出了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对于现代汉
200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依然会变中求稳,将进一步渗透新课标精神。首先是阅读材料仍然选自课外,继续强调对学生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注意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其次是速读与精读相结合,同时还会注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捕捉、信息筛选和信息整合能力,考查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创造性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
一、望故乡  师:会背诵关于故乡的诗词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故乡总是跟什么有关?  生:跟月亮。  师:月亮高高在天上,故乡迢迢在远方。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用同一个动词——  生:望。  师:读课文。  生:(读)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