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语言文字 体会丰富情感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ticlis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在情感的集中反映,是作者基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在遇到特殊情况下内在心境的文字表达。刘勰曾经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入对话的通道,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和所运用的写作方法,揣摩作者的内在情感。笔者以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史铁生写的《那个星期天》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基于情节发展,梳理情感呈现的主线
  阅读教学,就是与文本内容、文本人物、文本作者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应依循先整体,再深入,最后重新回归整体的顺序。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悟是感知和理解的深入阶段,他们无法在初读课文时就直接获取丰富认知,而需要在整体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感知文本大意,梳理作者在整个故事情节中的情感变化,提炼出作者情感发展的主线,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
  以《那个星期天》为例,教师就可以这样教学:首先,基于课文表达的细节,分别提炼出作者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情。比如从早晨的一连串动作可以提炼出作者的兴奋期待之情,可以紧扣等待妈妈时所做的四件事情感受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寥等。其次,紧扣课文谋篇布局所设定的时间元素,对作者情感变化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进行归类,将不同的心情依循着“早上”“中午”“下午”“黄昏”的时间顺序进行归类,让原本零散在课文中的心情信息串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再次从课文的整体视角来关注课文,让学生认识到描写事情发展过程时,作者都是依照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我”的视角表达,而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则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描述,从而把握课文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很多教师认为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阅读经验也相对丰富,对于课文整体、初步的把握,完全可以在预习环节中由学生自主完成。这种认识,其实并不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文本中情感发展的主线,引导学生进行先整体、后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感悟。
  二、想象还原画面,聚焦情感融入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可以和盘托出、直抒胸臆之外,常常还会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事物之中,比如天气、景物等环境因素,从而达到借助环境来表达情感的目的。这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文言文,作者借助典型的相关事物来表达情感更加委婉,给予了读者接受、转化的空间。教师就可以紧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鼓励学生通过想象的方式还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找准画面与情感之间的联结点,深入感知作者意欲表达的情感。
  比如在上午,作者在等待母亲时其内心是企盼的,但又是无聊的。此时,作者除了关注了人物的描写之外,还将关注点放在了环境描写上:“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教师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内容之后,指导学生进行整体把握,紧扣“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等词语,让学生想想作者当时的处境:年纪小小的“我”,与偌大的院落形成了对比,那“空空落落”中只有一个孤单的身影。当学生能够紧扣课文中的词语想象出作者孤单而独自玩耍的画面时,教师就可以将教学向前推进,让学生由关注画面转向对课文情感的体悟,感受作者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空空落落”的不仅仅是空无一人的院子,还有“我”孤寂的内心。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课文中的环境,并不仅仅是景色或者天气的描写,而是与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沟通的纽带,更是人物情感外显的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的画面,捕捉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将语言、画面和情感结合起来体悟。
  三、强化身体力行,再现情感表达的动作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的。”课文的语言原本是机械的,是生硬的,不会阅读的学生看到的永远是毫无生命气韵的文字符号。事实上,不同的文字通过作者的智慧重组,就展现出特定的情感和意蕴。针对这样的语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实践参与、身体力行的方式,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动作细节,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如,作者在等待着母亲洗衣服时,一直待在母亲身边,盯着母亲洗衣服的整个过程。这一画面本身就极具杀伤力,因为孩子苦苦地期盼等待结果。基于此,教师组织学生圈画出作者此时的动作,并直接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尝试以角色体验的方式参与其中,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尤其关注语段中“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看着太阳”“看着光线”,让学生在实践表演的过程中进行角色还原,走进课文。在表演之后,并组织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从一开始“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中感受到,此时的作者还是满怀期待的,他多么希望母亲能够早点洗完这些该死的衣服啊!而到了最后,学生通过角色的动作再现,最终认识到“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时,作者已经不再抱有希望了,看着太阳逐步西沉,看着光线逐渐变弱,他已经知道外出游玩的事情已经不再可能。前后两者之间的对比,让角色体验的学生真正走进了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身体力行的角色表演,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为学生借助语言感受人物情感,提供了思维和情感的支撑。
  四、积极沉浸体验,感知情感辨析的语言
  人物的语言可以说是其内心世界最直接的反应。教师需要紧扣课文故事发展的情节和独特的情境,让学生感受人物在独特情境下所呈现出来的语言,让学生经历理解、辨析和体悟等不同的思维过程,从而捕捉人物语言中的重要元素,在沉浸中感知人物的内心情感。
  比如,在下午睡完午觉之后,作者与母亲就有这样一段对话:“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这段对话形式独特,没有了常规对话时的提示语,甚至连标配的引号也不见踪影,这就给学生理解对话、分辨对话内容带来较大的障碍。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真实理解的过程中清楚地划分和辨析作者与母亲的对话内容,在对比朗读中进行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不像写普通文本的对话那样,而要将提示语和引号直接省略掉呢?”学生在对比辨析中发现,没有了提示语和引号,母子之间的对话更加直接,节奏更加迅捷,更加便于读者捕捉作者内心的渴望、焦急和期盼,这是作者表达自身情感、慎重考虑之后的决定。其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受人物的言外之意,从人物简短、快速的语言节奏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没有让学生停留在固有的认知层面上,而是从课文的语言入手,紧扣了描写人物对话的语句,为推动学生认知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抓手。
  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基于课文语言的表层大意进行深入的理解,更需要融合到课文中人物的内在情感之中,紧扣文本的环境、语言、动作和神態,通过揣摩、还原、再现等方式,让课文语言散发出丰富的情感意蕴,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品悟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统编本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比重,从古风、民歌到律诗、绝句,从先秦散文到明清小说,内容涉及较为广泛。如何优化古诗文教学,实现统编本教材的编撰目的,已经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应该原汁原味、返璞歸真。  一、在形式上要丰富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和组织活动,在活动中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进行探索和实践,在补充和延伸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性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课标在“教学建议”一栏中提出了“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要求,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下册开始也相应地编写了综合性学习,明确提出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根据活动内容主动去学习新知识并在实践活动中
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从而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在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深深感受到不期而遇的深度学习带来的魅力。  上课伊始,我出示古诗题目和作者,问:“你们从古诗的题
【设计理念】  《守株待兔》(统编本三年级下册)是一篇文言文,统编本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的目标定位是“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这篇课文的故事内容学生是熟悉的,用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就会感到好奇,阅读小古文的兴趣会被自然地激发。本设计凸显一个“趣”字,通过“猜字激趣”“趣读古文”“趣解悟理”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小古文学习之趣,进而爱上小古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
语文课程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门既要常“挂”嘴上,又要常“落”笔上的语言艺术课程。叶圣陶说:“文学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而训练语感的最佳方法首推阅读。”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生该具有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也就是细读,根据文本和教学要求的不同,选择读的方式也不同,但是两种读法都是教学中常用且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观摩中,时
如何让入学之初的学生既有学习古诗的热情,又能达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创设故事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并在恰当的时机触发学生的想象,丰富他们学习古诗的体验。同时,还要注重利用古诗语境,采取多种方式教学生字新词。笔者将结合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小池》的教学,具体阐述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一、巧创故事情境——“带入”激活思维  《小池》编排在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在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健全。统编本教材一二年级选入了多篇童话,让学生阅读浅显的童话,向往美好的生活,关心自然和生命。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和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集中呈现了七篇中外优秀童话故事,并在语文要素上进行了梯度式设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如何落实要求,真正让学生喜欢童话,会写童话,笔者觉得需要从
识字写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难点。统编本教材特别重视识字教学,在编排上体现了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方式,识字方法多样,识字文化内涵丰富。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多元识字为识字方法路径,注重对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传统文化的渗透等,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依托教材,在识字中尝试积累运用  统编本教材特别重视学生语言的发展,鼓励学生从小积累语言,运
课堂拓展旨在扩大学习的范围,在补充的资源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提高课堂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探究阅读的能力,增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课堂拓展的要素是指拓展的指向是什么,是课堂拓展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拓展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抓住了三个着力点。现以统编本二年级下册《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为例,具体谈谈课堂拓展的做法。  一、课堂拓展要重视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对所要阅读内
不会预习就不会学习。教师上课需要备课,提前准备。对当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识字是阅读的基础,第一学段识字教学更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加强识字的预习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自主识字的兴趣。笔者结合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规律谈谈识字教学的预习方法。  一、第一学段识字教学规律  识字教学较为枯燥。如果直接让学生认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