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段识字教学规律及预习方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e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会预习就不会学习。教师上课需要备课,提前准备。对当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识字是阅读的基础,第一学段识字教学更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加强识字的预习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自主识字的兴趣。笔者结合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规律谈谈识字教学的预习方法。
  一、第一学段识字教学规律
  识字教学较为枯燥。如果直接让学生认读生字,或者进行机械抄写,固然也有效果,但必然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最终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对识字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研究教材、学生及其教学规律,为预习指导做好前期准备。
  1.眼中有“生”,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课堂是学生的,学习的效果最终还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对教师来说,首先需要眼中有“生”,認真研究学生,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便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结合认知发展规律可知,第一学段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生的无意注意占据主导地位,体现在课堂就是注意力不够持久,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怎样采取有效策略,以克服识字教学的枯燥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学生的思维较为具体形象,机械记忆力较为发达,因而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尽可能将抽象汉字具体形象化,以便激发兴趣。第三,学生的思维处于表面,较为肤浅,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采取童言稚语的方式进行教学,尽可能让课堂变得生动,以便通过亲和力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眼中有“字”,遵循汉字构造规律
  汉字博大精深,构造相对复杂,直接给第一学段学生讲解汉字构造规律,既不现实,又容易让课堂教学变得深奥,结果反而得不偿失。结合学生的实际,不少教师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以便他们能够理解接受,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汉字构造规律,结果反而不利于学生将来学习。就汉字构造规律而言,具体有象形、会意、指示、形声等,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相应的汉字构造方式,已经渗透其中。教师应辩证看待,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尽可能采取富有童趣的识字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巧妙渗透汉字构造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识字教学,应把握一个度,不需要灌输相应的构字方式,只需要把握方向点到即可。
  3.眼中有“本”,遵循教材编排规律
  教材是开展识字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充分与教材识字内容进行深度对话,以便准确把握编者意图。传统识字教学较为单一,重点是借助拼音进行识字,统编本教材在编排时有了较大调整,其中第一单元为识字内容,这预示着拼音教学后移的同时,也意味着识字教学策略需要多元。分析统编本教材,发现其识字教学并不完全依赖于拼音,而是通过字形、结构、偏旁,还有儿歌、韵文等方式进行识字。如果单纯采用拼音识字,不仅会影响识字教学效率,而且还会拖累学生进入无拼音阅读阶段。对于一年级识字教学,教师应把握编者意图,结合教材特点采取多种识字方法,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生字词。等到了二年级,学生就能借助上下文、结合形声字特点进行猜读识字。
  二、第一学段识字预习方法
  掌握规律只是第一步,最为重要的是结合相应规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识字的教学效率。结合学生认知以及汉字构造等规律,同时结合实际,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预习策略,让课堂识字更高效。具体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助生活经验引导预习
  语文是生活的,引导学生主动预习,前提是找准识字文本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让他们结合生活体验,较好地激发识字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识字。研读统编本教材,尤其是第一学段识字内容,所学的生字,所配的插图,都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找到原型的,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如能借助生活情境创设,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开展预习。如《小书包》这一课,从生字词到儿歌,都是为识字服务。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给文具“找名字”,以便从中构建识字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助力学生快乐识字。相对而言,生字词较为抽象,在预习中探索生活识字,不仅有助于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还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为第一学段的高效识字找到有效突破口。
  2.通过趣味活动引导预习
  第一学段的学生较为感性,思维较为具体形象,喜欢游戏活动等。他们不仅自觉性差,而且缺少预习方法,如果直接放手,会导致预习效率低下。针对识字预习环节,教师应避免单一的文字预习,或者让学生自行预习,应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如《比尾巴》这一篇课文,在课前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谁会飞》《大小多少》这两篇课文作为诵读素材。其中《谁会飞》一文采取自问自答的形式,而《大小多少》这一文却是借助比较的方式进行,与《比尾巴》在逻辑上存在联系。课前进行诵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针对课前游戏,可以采取“猜尾巴”形式,让课堂“活”起来,为识字教学奠定基础。
  3.借助方法渗透引导预习
  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从表面上来看,是让学生认识字词,会写字词,但从实际来看,最根本的还是要让学生会运用,这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要目的。从当前实际来看,识字方法较为单一,写字方式较为枯燥,预习中更是机械落实,仅仅满足于圈画生字,初读字音,未能与文本进行紧密联系。教师要加强预习方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留足时间,教给他们预习步骤,以及具体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真正学会预习。另外,教师还要意识到,预习习惯培养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需要反复训练,长期坚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要明确预习阶段目标,完善方法指导与评价策略,为良好的预习习惯养成创造条件。
  4.借助问题质疑引导预习
  学则须疑。陶行知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对预习而言,起点同样在于“问”,能否结合内容提出针对性问题,也是学生预习能力形成的重要标志。在课堂上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不如在预习阶段帮助他们树立问题意识,并且引导他们结合思考,进行思维发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导读、文中提示,以及课后习题进行理解质疑,或者综合解答。对《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可以通过“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这些自问自答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冬眠”一词的意思,从中感受趣味表达,同时试着拓展理解“蛇为什么没有参加?”“狗熊为什么没有参加?”等等,在给学生预习提供更多语言训练空间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完成了识字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积累已经变得不重要,学会学习已经成为重点。教是为了不教,对于识字教学来说也是如此。教师一方面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点拨启发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启示,把识字学习作为预习能力培养的桥梁,在让阅读教学生成精彩的同时,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白蚬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习作教学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和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小学三年级刚刚开始学习作文,既是低年级说话写话基础上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习作篇章训练的储备,因而中年级习作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对学好习作尤为重要。如何让中年级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纳习作,写好作文呢?下面我就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统编本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比重,从古风、民歌到律诗、绝句,从先秦散文到明清小说,内容涉及较为广泛。如何优化古诗文教学,实现统编本教材的编撰目的,已经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应该原汁原味、返璞歸真。  一、在形式上要丰富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和组织活动,在活动中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进行探索和实践,在补充和延伸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性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课标在“教学建议”一栏中提出了“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要求,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下册开始也相应地编写了综合性学习,明确提出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根据活动内容主动去学习新知识并在实践活动中
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从而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在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深深感受到不期而遇的深度学习带来的魅力。  上课伊始,我出示古诗题目和作者,问:“你们从古诗的题
【设计理念】  《守株待兔》(统编本三年级下册)是一篇文言文,统编本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的目标定位是“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这篇课文的故事内容学生是熟悉的,用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就会感到好奇,阅读小古文的兴趣会被自然地激发。本设计凸显一个“趣”字,通过“猜字激趣”“趣读古文”“趣解悟理”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小古文学习之趣,进而爱上小古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
语文课程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门既要常“挂”嘴上,又要常“落”笔上的语言艺术课程。叶圣陶说:“文学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而训练语感的最佳方法首推阅读。”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生该具有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也就是细读,根据文本和教学要求的不同,选择读的方式也不同,但是两种读法都是教学中常用且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观摩中,时
如何让入学之初的学生既有学习古诗的热情,又能达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创设故事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并在恰当的时机触发学生的想象,丰富他们学习古诗的体验。同时,还要注重利用古诗语境,采取多种方式教学生字新词。笔者将结合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小池》的教学,具体阐述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一、巧创故事情境——“带入”激活思维  《小池》编排在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在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健全。统编本教材一二年级选入了多篇童话,让学生阅读浅显的童话,向往美好的生活,关心自然和生命。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和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集中呈现了七篇中外优秀童话故事,并在语文要素上进行了梯度式设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如何落实要求,真正让学生喜欢童话,会写童话,笔者觉得需要从
识字写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难点。统编本教材特别重视识字教学,在编排上体现了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方式,识字方法多样,识字文化内涵丰富。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多元识字为识字方法路径,注重对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传统文化的渗透等,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依托教材,在识字中尝试积累运用  统编本教材特别重视学生语言的发展,鼓励学生从小积累语言,运
课堂拓展旨在扩大学习的范围,在补充的资源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提高课堂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探究阅读的能力,增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课堂拓展的要素是指拓展的指向是什么,是课堂拓展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拓展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抓住了三个着力点。现以统编本二年级下册《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为例,具体谈谈课堂拓展的做法。  一、课堂拓展要重视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对所要阅读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