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高校以往由文理分科形成的学科分割状况正在改变;特别是教育部把大学语文列入各类大学的必修课之后,理工科类高等院校亦已开设了诸如此类的人文学科。在财经类院校,美学课程也成了所有专业学生公选的科目。
然而,必须注意到,面向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美学课程,与哲学专业或语言文学专业的美学课程的教学,在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方法和步骤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为财经类院校(乃至所有理、工、农、医等学科)学生开设的美学,事实上就存在着一个教学改革的问题。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按一定的目标要求,讲授一定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改变这门课程面向哲学、文学类学生时的教法。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是必要的。
一、上好导论课,是美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导论课,作为一门课程的导引,是整个知识体系的概述。寫文章常说“虎头猪肚豹尾”,意思是开头要有气势,中间要有丰富的内容,结尾要收刹有力。这对一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而言也是适用的。导论课通常就是一门课程第一次上课,就是开头。开头不好,如同一列火车车头跑不好,接下去的车厢就很难流畅、顺利地在轨道上运行。
上好导论课,其实对于每一门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财经类学生的美学导论课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因学科隔膜而对该门课程有一些误解。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各个专业的学生之所以选修这门课,原因可谓五花八门,比如:“因为可选修的课程太少”,“选不上别的课了,不得已而选美学”,“不管什么课,混个学分就行”,有的觉得“美学,和艺术有关,音乐、电影、时装等等,上课肯定很好玩,很轻松”的,甚至还有人“认为‘美’就是‘好看、漂亮’,美学就是教人怎么漂亮好看的,所以就选了”的情况,却极少有认识到美学是一门理论课程的学生。一旦听说美学是纯理论课,是属于哲学的部分,很多学生就咋舌,显出失望或后悔的神色。不难想见,如果没有改变学生这些认识和态度,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不可能是理想的。这首先就要在导论课上下功夫。
一般而言,导论课的内容有两点,一是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二是说明该学科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征,提出学习的要求和方法。上好导论课当然也就是要在这两方面改革创新,尤其是第一点。对于学经济的学生,强调美学的重要性,要从他们的所属专业的知识领域与美学所属的知识领域相关性上,也就是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区别以及联系来展开。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知识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认识人的自我:自然科学是认识扩展了的人的物质性(肉体)的自我,而人文科学是直接认识作为精神存在的人自己;社会科学,本来既有偏于实在的一面,也有偏于精神性的一面,但现在的学科发展趋向是把社会科学往纯自然科学方面转移,经济学的基石从假设偷偷转换为犹如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命题,这也就把这门学科(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当作了只研究物质界和实在界、研究人的物质需要的学科,甚至出现了把人仅仅当作充满物欲的存在物——动物。所以,仅仅沉迷于某种学科(特别是经济类),往往制造出只有物质欲望,功利化世俗化的社会人,而不是健全的人。因此,人文学科,就是对这种偏失的补救和纠正——美学对于财经类学生的重要性即在于此。
二、凝练教学内容,采用灵活课堂形式
开好了头,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讲好课程内容。财经类院校的美学课程属于公选课,课时一般在20学时左右,只相当于哲学或文学艺术类美学课程学时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此基本上是不可能顺着教材内容逐章逐节地讲下来的。同时,财经类学生通常也没有预修过相关的课程,要让他们完全按照哲学或艺术类学生那样,对整本美学教材的知识进行系统深入地学习研究,也存在相当的困难。所以,在所讲授的内容方面,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上课的形式上,也要有所变化。
美学教材很多,不同的教材,内容以及编排也不尽相同。按黑格尔所说,“哲学就是哲学史”,那么,“美学就是美学的历史”。这不意味着把美学课讲成美学史课,而是说,美学史上重要的美学观点,包括这些观点的代表性美学家的相关理论,应该是这门课最基本的讲授内容。更明确地说,历史上诸多哲学家、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思考,就是课堂的讲述对象。当然,历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理论观点多不胜数,所以,只能选取有代表性的理论来谈。其中,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康德、黑格尔,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还有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理论命题,是美学史上极为有影响和有意义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应该作为讲授的重心。在重点之外,我们自然也应当旁及其他美学家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其次,审美形态也是美学教程的重要内容。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以及丑怪、荒诞,这些语词本是人们很熟悉的,但它们作为审美范畴,所包含的美学内容,或者说如何在美学中界定这些范畴、这些有什么意义,则少有人知。事实上也由于这种情况,学生们往往对此感到有兴趣,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因此,把审美形态作为财经类学生美学课的重要内容,既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也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一致。
除以上两部分之外,其他的内容是否涉及或者涉及的深度如何,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了。毕竟,作为公选课,只有十多次的讲课,系统而深入的理解(甚至只是了解)美学这门艰涩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不现实的。
那么在课堂形式上,财经类院校的美学课也应当不同于哲学或文学艺术类学生的讲课方式。讲座式也许是比较好的形式。因为是公选课,所以学生往往比较多,一个班通常上百人,一般的讲课方式不太适用,教师也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情况。把课堂当作开讲座,将教材中相关章节的内容,统合为一个有吸引力的题目,用比较轻松活泼的说话方式,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研究,效果相对更好。若按部就班,照着教材的章节顺序讲下来,效果反而不佳。
三、兴趣法是美学课程的基本教学法
财经类院校美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或任务,就是激发学生们对美学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把培养兴趣当作财经类学生学习美学这门课程的目标,绝不是降低要求。而要培养学生兴趣,显然,在教学方法上也必须变革、更新,采用能使他们感兴趣的方法:兴趣教学法。兴趣,既是美学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也是这门课实施的教学方法。德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方法两大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美学课教学中的所谓“兴趣”,与赫氏相近。不过,具体到美学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美学产生和保持持久的兴趣,就必须考虑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教学。那么,以下几方面应当特别重视:
1.以问题引出论题,用问题推动思考和研究。就是说,每一堂课,每一个内容的教学,都最好能用问题来引入,导出该堂课的主题。讲授的各个环节,也多以问题来引起。只要设计好问题,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兴趣听下去,追随着老师的讲授进程、展开思考、寻找答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比如,提出“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来发表意见,然后引出“优美”这个范畴。桂林山水,学生们都不陌生,都很喜欢、很向往,谈桂林山水于是兴致很高。通过分析桂林山水美之所在,学生们也就对“优美”这种形态有了形象而生动地认识和理解。然后,又提出“泰山或华山也很美,但它们和桂林山水是一样的美吗?有什么不同?”这就使课堂推进到“崇高”这种审美形态教学上来了。通过积极活跃的讨论、分析,学生们对崇高也有了认识,而且对“优美”与“崇高”两种审美形态的区别也掌握了。
2.要注意结合现实,联系学生实际。美学是理论课程,抽象、富于思辩性。教学中如果术语一大堆,从概念到概念,纯理论推演,那么,对于还未养成纯理论思维的学生来说,就会感到玄虚晦涩、枯燥乏味。康德的“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是必讲内容,但是康德的理论又极其艰涩难懂。“美是那没有概念而被认作一个必然愉悦的对象的东西”是什么意思呢?这就必须举例,必须用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或现象)来说明,而且最好就是学生们身边熟悉的例子。比如见到一个女同学,既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她是哪个年级哪个学院的(对她没有形成认识,没有知识或概念),但觉得她确实很美,看到她感到很喜欢(是必然愉悦的对象);不是因为认识、了解了才觉得她美,而是在最初的一瞬就自然地下判断认为她是美的。这也就是一种审美判断,这种对象就是美的对象,或者说,就是美的。——当然,不一定以一个美丽的同学为例,类似的例子很多,都能激起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探究兴趣。
3.要多辅以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解艺术,提高审美能力,掌握美学知识。美学本就是和艺术不可分离的,美学甚至也被称作“艺术哲学”。“形式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与艺术的发展变化有关的。美学中的形式主义,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本身就是对绘画艺术的思考,而后提炼为一个美学命题,形成一种美学流派的。所以,讲解美学理论,事实上必须大量涉及艺术文本。可以引领学生去鉴赏或分析电影、电视、音乐等艺术作品,还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趣味或要求,适当选取一些当下流行的时尚艺术来进行分析讲解。
然而,必须注意到,面向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美学课程,与哲学专业或语言文学专业的美学课程的教学,在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方法和步骤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为财经类院校(乃至所有理、工、农、医等学科)学生开设的美学,事实上就存在着一个教学改革的问题。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按一定的目标要求,讲授一定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改变这门课程面向哲学、文学类学生时的教法。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是必要的。
一、上好导论课,是美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导论课,作为一门课程的导引,是整个知识体系的概述。寫文章常说“虎头猪肚豹尾”,意思是开头要有气势,中间要有丰富的内容,结尾要收刹有力。这对一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而言也是适用的。导论课通常就是一门课程第一次上课,就是开头。开头不好,如同一列火车车头跑不好,接下去的车厢就很难流畅、顺利地在轨道上运行。
上好导论课,其实对于每一门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财经类学生的美学导论课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因学科隔膜而对该门课程有一些误解。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各个专业的学生之所以选修这门课,原因可谓五花八门,比如:“因为可选修的课程太少”,“选不上别的课了,不得已而选美学”,“不管什么课,混个学分就行”,有的觉得“美学,和艺术有关,音乐、电影、时装等等,上课肯定很好玩,很轻松”的,甚至还有人“认为‘美’就是‘好看、漂亮’,美学就是教人怎么漂亮好看的,所以就选了”的情况,却极少有认识到美学是一门理论课程的学生。一旦听说美学是纯理论课,是属于哲学的部分,很多学生就咋舌,显出失望或后悔的神色。不难想见,如果没有改变学生这些认识和态度,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不可能是理想的。这首先就要在导论课上下功夫。
一般而言,导论课的内容有两点,一是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二是说明该学科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征,提出学习的要求和方法。上好导论课当然也就是要在这两方面改革创新,尤其是第一点。对于学经济的学生,强调美学的重要性,要从他们的所属专业的知识领域与美学所属的知识领域相关性上,也就是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区别以及联系来展开。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知识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认识人的自我:自然科学是认识扩展了的人的物质性(肉体)的自我,而人文科学是直接认识作为精神存在的人自己;社会科学,本来既有偏于实在的一面,也有偏于精神性的一面,但现在的学科发展趋向是把社会科学往纯自然科学方面转移,经济学的基石从假设偷偷转换为犹如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命题,这也就把这门学科(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当作了只研究物质界和实在界、研究人的物质需要的学科,甚至出现了把人仅仅当作充满物欲的存在物——动物。所以,仅仅沉迷于某种学科(特别是经济类),往往制造出只有物质欲望,功利化世俗化的社会人,而不是健全的人。因此,人文学科,就是对这种偏失的补救和纠正——美学对于财经类学生的重要性即在于此。
二、凝练教学内容,采用灵活课堂形式
开好了头,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讲好课程内容。财经类院校的美学课程属于公选课,课时一般在20学时左右,只相当于哲学或文学艺术类美学课程学时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此基本上是不可能顺着教材内容逐章逐节地讲下来的。同时,财经类学生通常也没有预修过相关的课程,要让他们完全按照哲学或艺术类学生那样,对整本美学教材的知识进行系统深入地学习研究,也存在相当的困难。所以,在所讲授的内容方面,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上课的形式上,也要有所变化。
美学教材很多,不同的教材,内容以及编排也不尽相同。按黑格尔所说,“哲学就是哲学史”,那么,“美学就是美学的历史”。这不意味着把美学课讲成美学史课,而是说,美学史上重要的美学观点,包括这些观点的代表性美学家的相关理论,应该是这门课最基本的讲授内容。更明确地说,历史上诸多哲学家、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思考,就是课堂的讲述对象。当然,历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理论观点多不胜数,所以,只能选取有代表性的理论来谈。其中,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康德、黑格尔,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还有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理论命题,是美学史上极为有影响和有意义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应该作为讲授的重心。在重点之外,我们自然也应当旁及其他美学家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其次,审美形态也是美学教程的重要内容。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以及丑怪、荒诞,这些语词本是人们很熟悉的,但它们作为审美范畴,所包含的美学内容,或者说如何在美学中界定这些范畴、这些有什么意义,则少有人知。事实上也由于这种情况,学生们往往对此感到有兴趣,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因此,把审美形态作为财经类学生美学课的重要内容,既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也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一致。
除以上两部分之外,其他的内容是否涉及或者涉及的深度如何,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了。毕竟,作为公选课,只有十多次的讲课,系统而深入的理解(甚至只是了解)美学这门艰涩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不现实的。
那么在课堂形式上,财经类院校的美学课也应当不同于哲学或文学艺术类学生的讲课方式。讲座式也许是比较好的形式。因为是公选课,所以学生往往比较多,一个班通常上百人,一般的讲课方式不太适用,教师也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情况。把课堂当作开讲座,将教材中相关章节的内容,统合为一个有吸引力的题目,用比较轻松活泼的说话方式,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研究,效果相对更好。若按部就班,照着教材的章节顺序讲下来,效果反而不佳。
三、兴趣法是美学课程的基本教学法
财经类院校美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或任务,就是激发学生们对美学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把培养兴趣当作财经类学生学习美学这门课程的目标,绝不是降低要求。而要培养学生兴趣,显然,在教学方法上也必须变革、更新,采用能使他们感兴趣的方法:兴趣教学法。兴趣,既是美学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也是这门课实施的教学方法。德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方法两大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美学课教学中的所谓“兴趣”,与赫氏相近。不过,具体到美学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美学产生和保持持久的兴趣,就必须考虑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教学。那么,以下几方面应当特别重视:
1.以问题引出论题,用问题推动思考和研究。就是说,每一堂课,每一个内容的教学,都最好能用问题来引入,导出该堂课的主题。讲授的各个环节,也多以问题来引起。只要设计好问题,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兴趣听下去,追随着老师的讲授进程、展开思考、寻找答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比如,提出“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来发表意见,然后引出“优美”这个范畴。桂林山水,学生们都不陌生,都很喜欢、很向往,谈桂林山水于是兴致很高。通过分析桂林山水美之所在,学生们也就对“优美”这种形态有了形象而生动地认识和理解。然后,又提出“泰山或华山也很美,但它们和桂林山水是一样的美吗?有什么不同?”这就使课堂推进到“崇高”这种审美形态教学上来了。通过积极活跃的讨论、分析,学生们对崇高也有了认识,而且对“优美”与“崇高”两种审美形态的区别也掌握了。
2.要注意结合现实,联系学生实际。美学是理论课程,抽象、富于思辩性。教学中如果术语一大堆,从概念到概念,纯理论推演,那么,对于还未养成纯理论思维的学生来说,就会感到玄虚晦涩、枯燥乏味。康德的“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是必讲内容,但是康德的理论又极其艰涩难懂。“美是那没有概念而被认作一个必然愉悦的对象的东西”是什么意思呢?这就必须举例,必须用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或现象)来说明,而且最好就是学生们身边熟悉的例子。比如见到一个女同学,既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她是哪个年级哪个学院的(对她没有形成认识,没有知识或概念),但觉得她确实很美,看到她感到很喜欢(是必然愉悦的对象);不是因为认识、了解了才觉得她美,而是在最初的一瞬就自然地下判断认为她是美的。这也就是一种审美判断,这种对象就是美的对象,或者说,就是美的。——当然,不一定以一个美丽的同学为例,类似的例子很多,都能激起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探究兴趣。
3.要多辅以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解艺术,提高审美能力,掌握美学知识。美学本就是和艺术不可分离的,美学甚至也被称作“艺术哲学”。“形式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与艺术的发展变化有关的。美学中的形式主义,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本身就是对绘画艺术的思考,而后提炼为一个美学命题,形成一种美学流派的。所以,讲解美学理论,事实上必须大量涉及艺术文本。可以引领学生去鉴赏或分析电影、电视、音乐等艺术作品,还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趣味或要求,适当选取一些当下流行的时尚艺术来进行分析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