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导向 促进动态生成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glo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十月,笔者有幸担任全国中学思政优质课的评委,在听课、评课与探讨中,感悟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优化问题导向,促进动态生成,富有智慧地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在问题的提出与探究中高效达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笔者将有关反思和感悟进行了如下的提炼和归纳,与同行分享。
  一、在精心备课中预设问题
  袁振国教授说:“学生没有问题是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讲,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是为了解决广大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既包括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政治教师需要在教学预设中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和有梯度地反复打磨问题,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导向的特殊功能。
  参赛教师在教学预设中,紧扣教学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贯彻贴近学生、贴近教材和贴近生活的基本原则,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由于本次优质课高中观摩活动在武汉外国语学校举行,西藏自治区的王老师在教学“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课时,特邀请武汉外国语学校的校友现就读武汉大学大二的谭同学参与课堂教学。该学生向大家汇报了自己在高三期间组织同学调查武汉市的地下排水工程,撰写了研究报告并获得湖北省论文评比一等奖,其研究成果被武汉市政府有关部门采纳等系列活动,并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现场采访。如下是王老师与谭同学的现场问答。
  问:你在调查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答:学习时间紧张,有关部门不太配合。
  问:写调查研究报告花了多少时间?
  答:两个多月的时间,修改十几稿。
  问:你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答:懂得了研究贵在坚持的道理,提高了自己的调研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
  问:你对未来有什么远景规划?
  答:继续关注上述问题,力争有新的思考与收获。
  问:你是如何克服具体困难的?
  答:时间紧张就加班加点;有人不配合就不厌其烦疏通关系;进地下管道不怕脏、不怕累。
  问:你对学弟学妹最想说点什么?
  答:有梦想就要坚持,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祝学弟学妹学习取得更大成功!
  上述精彩问答,基本上围绕“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与上升性”的特点展开,贴近学生的生活,掀起教学波澜,使学生精神振奋、深受启发,令听课师生耳目一新。王老师的这一巧妙设计,无疑经过课前精心准备,倾力呈现课堂亮点。当然,王老师在问题设计和具体操作上可以有更高的追求:一是问题的设计可更紧密围绕认识的三个特点进行整合,如设问:你在调研中经历了哪些环节,有什么不同的收获?你在调研中遇到了哪些困惑,你是如何解决的?你在调查研究中最深刻的感悟与新的打算分别是什么?力争让问题更集中,针对性更强,重点更突出,效益更显著。二是可以让学生围绕认识的三个特点,向“学长”发问。让学长与学弟学妹和谐互动,问题共探,智慧共享,思想共振,知识共长。倘若王老师设计的问题更“精准”,学生参与更“精深”,教学效果将会更“精彩”。
  二、在察言观色中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当代中学生大都存在早熟、复杂、开放等特点,往往在平静的外表中隐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擦亮眼睛,竖起耳朵,透过学生的表象发现其内心深处的问题,并筛选和整合这些问题,把问题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困惑获得破解,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众多参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察言观色,捕捉学生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有力解答问题,充分发挥问题及答案的内在价值。比如,贵州的刘老师在“正确对待金钱”一课的教学中,选用了一位百万富翁收养76位孤儿、最终自己变成穷人的故事,要求学生点赞。教师展示材料后,却发现有几个学生不是点赞而是“摇头”,教师当即请有关学生发表了看法,结果5位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不赞成这位“母亲”的做法。因为这位“母亲”过多收养孤儿,由百万富翁蜕变为穷人,一方面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影响自己的生活。她应该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共同解决好孤儿的收养问题。刘老师获知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后,进行了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认识该“母亲”用自己的金钱收养孤儿,坚持“用之有益”,在道德上是值得“点赞”的;但在做法上因收养过多的孤儿,导致众多问题,做法需要改进。刘老师在指出学生思想认识不足的同时,又肯定学生理性思考的合理性,因势利导请学生为帮助这位“母亲”解决当下艰难向社会写一份“募捐书”,呼唤包括自己在内的更多“大爱”人士,参与“爱心接力”活动,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由此把树立正确金钱观的教育进一步推向新的高潮。
  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和解答学生的困惑,善于化课堂生成的问题为教育教学契机和重要的教学资源,想学生之所想,纠学生之所偏,导学生之所向,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问题的思维含量、思维价值和思维品质,引领学生认同、理解、内化教材的观点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把教学活动引向新的境界。如果王老师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之例(包括榜样),紧紧围绕正确金钱观的具体要求,让学生真切感到可敬可佩,可学想学,教育的效果可能更佳。
  三、在倾听对话中生成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很多教师往往难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足够的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有的教师很少让学生发言,总担心学生讲错浪费时间、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给老师招惹麻烦等等;有的教师即使请学生发言,也常常中断其发言,急于纠正其错误,迅速公布所谓的“正确答案”。这有违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不能使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得以暴露。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回答问题留出足够的时间,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有机生成教学问题,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能。   在全国思想政治优质课展示现场,绝大多数教师坚持以生为本,不断激励学生敢于和善于发言,及时把学生发言中的问题转化为独特的教学资源,为打造高效课堂助力。比如,山东的周老师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的教学中,耐心倾听一位学生阐述“事物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其中讲到“有量变就有质变”的内容,教师没有马上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又请该生举例说明“有量变就有质变”的观点,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自我纠正。周老师又在“追求成功关键是机遇,还是实力”的合作探究中,听到一位学生的发言:众多有钱有势人的子弟利用父辈的关系,利用好机遇升官发财,而许多平民百姓的子弟实力虽比有钱有势人的子弟要强很多,却因为没有好机遇而不能成功。所以,“追求成功关键在机遇”。周老师待该生发言完毕后,不慌不忙地追问:你认为追求成功,除了升官发财,还有什么?一些有钱有势人的子弟遇到了好机遇之后,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成功?经过对话,让学生正确认识追求成功应该包括正当升官发财在内的多个方面,成功需要实力和机遇两个条件,在一般情况下,追求成功的关键是实力。同学们只有不断增强实力,抢抓机遇,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周老师在课堂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生成与解答问题,讲究教学的针对性,收获教学的惊喜。但对“成功就是升官发财”等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官本位、金本位”片面观念,笔者建议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辩论性探究,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成功的多样性、层次性与条件性,启迪广大学生善于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厚植优势,抢抓机遇,铸就人生辉煌。
  四、在深度探究中解决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些教师受习惯等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一讲到底”,很少甚至没有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和机会,即使有时间、有内容、有组织让学生“合作探究”,也往往是流于形式,或者因课堂设计的“合作探究”活动过多而只能匆匆“走过场”,心想“面面俱到”,实际“一面难到”。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所听的11节全国思政优质课中,发现每位政治教师都十分重视“合作探究”的设计与展示,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和社会的实际,精心选择、设计和组织学生重点进行1~2个“合作探究”,活跃课堂氛围,发挥团队的优势,较好地攻克教学和社会生活某些难题。比如,河南的李老师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的“传统文化之我见”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等问题,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分组讨论与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由学生主持,分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还邀请“第三方”的学生代表进行点评,教师又对学生的“点评”进行“点评”。师生合力不仅解决“综合探究”的问题,而且探讨解决在“合作探究”中生成的新问题,不断把“合作探究”引向深入。
  当然,从更高要求看,李老师的这个合作探究问题的设置略显空泛,导致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论据比较分散,论证不够严密,探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如果把辩题调整为“以传统的孝道为例,谈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让学生联系我国传统文化有关对长辈尽孝的言行,结合现实生活(包括学生自身)中的具体事例,展开辩论,可能效果更佳,会更有利于启发学生弘扬“孝敬”的美德,克服“愚孝”的糟粕,防止“不孝”的行为,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解决学生认识和行为的偏差完美结合起来。
  总之,广大政治教师只有坚持科学预设和有机生成的统一,坚持问题生成与灵活运用的有机统一,坚持教学目标与教学行为的有机统一,才能优化问题导向,促进动态生成,激活课堂教学,全力打造更具实效的政治课堂。
其他文献
高三语文教学直接和高考挂钩,有很强的目标性。面对压力,我认为只有提高教学的效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做好教师自身的准备  工作  作为一位高三的语文教师, 要做好以下工作。  1.了解高三语文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高三的教学直面高考,高考语文的命题特点是教学的指挥棒,考纲是教学的中心。考试的具体形式决定了语文学科应试的程序化、规范化。考试
在“有解”或“恒成立”背景下求变量的取值范围,一直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也是考试命题的热点.试题大多涉及到函数的值域、函数的性质等知识点,全面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灵活性,能体现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联系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灵活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和转化问题.  一、单变量型“存在性”与“任意性”问题  例1设函数f(x)=x2,g(x)=x ax(a∈R
生活中,人们基本都在不停地说话。因此,多设计一些人物的对话,记叙文读起来便能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台湾作家梁实秋写自己的国文老师徐老虎有一细节描写,是徐老师骂梁实秋的一句话:“某某某,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仅这一句有个性的训话,整篇记叙文立马生动起来。  一、多写家庭氛围内的对话  高中生的生活接触面决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记叙文是取材于家庭生活。那么落笔时同学们就得注意了,在家里怎么和父
摘 要: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势在必行,改进课堂评价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的同生共长。以追求学科本质为指向,需要在学情分析、教学情境创设和升华、课程的延伸等方面进行观念更新。实践证明,课堂评价方式和内容改进对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学科本质;教学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科能力提升系列项目”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追求学科本质方面做出了很有成效
摘 要:深度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何应用深度学习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是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之一。《历史与社会》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可以采取:激活旧知,迁移运用;阅读材料,人物评价;真实问题,谈古论今。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设计;德国统一  深度学习,学术界定义很多,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综合起来看,以下两点是共性的:一是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浅层
摘 要:提高二轮复习实效性需要贯彻系统优化法,将知识整合、能力训练、价值引导与时事渗透有机结合起来,以“本”为本,重构教材;以“纲”为纲,明晰考能;以题为径,答有策略;以材为体,融通教學,助力学生实现高考复习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  关键词:知识融通;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热点素材;高考复习  高考复习是梯级行进的系统工程。从价值层面说,一轮复习重在帮助学生夯实学科基础,讲究全面、细致,耗
摘 要:经验是教学活动展开和运行的基点。把主体经验融入青少年法治课,要求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以真实情感为依托,引领学生从生活世界走向精神世界。  关键词:主体经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境;法治教育  主体经验历来是教与学的宝贵资源,“经验是教学活动展开和运行的基点,拥有丰富的经验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够有效组织实施教学、取得教学成功以及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所在”[1]
摘 要:《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历来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哲学教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契合,才能化难为易。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乡土资源运用到哲学教学的不同教学环节中,具有激趣启智、涵养情感、助推生成、提升素养等特有的价值。  关键词:乡土资源;哲学教学;环节运用  《生活与哲学》教学历来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所以是难点,一是与哲学本身的特点相关,哲学具有
一、考情分析  高考對概率内容的考查,往往以实际情况为背景,新课程高考对涉及有关概率的一些计算要求降低,但在试题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机动性.对概率考查重点为互斥事件和古典概率,往往以统计为载体的解答题的形式出现.
摘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深入推进以德治国能够规范和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有利于实现党风、政风、民风的根本好转。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二者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有机结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