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学生有效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作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情境创设在自主探究中的动力作用,并结合教学实践在倡导“自主探究”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自主 探究 情境 创设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109-01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自主的、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其中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数学教学活动课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才能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主探究之一:贴近生活,抽象知识具象化
“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结合实际生活,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我在小学教学中深深体会到:脱离生活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收集数学,结合乡里周围环境和家庭需要为小学生创设课题,并按材料分门别类,提取不同类型的题目或在讲授新课前作为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新课,或在活动课时把这些题目当作游戏让他们练习。由于问题设计来自学生当中,所以他们收集题材的积极性特别强,解题的兴致特别高,记忆特别深刻。
自主探究之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兴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所以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人们已经有了“创设情境”是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前提的研究。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二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设置这些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技能的欲望,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首先出示了5本笔记本和一些零钱,这些教具立刻吸印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孩子们急着想知道老师手中的笔记本跟钱有什么联系。这时,我出示了这节课的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小芳买了5本笔记本,付给营业员9元,找回1元。”接着让两个学生扮演买主和卖主子间的买卖过程。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了,我趁热打铁出示了问题:“每支笔平均多少元?”不等我开口,下面的孩子们早已拿起笔在练习本上计算了。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们完全掉进了我事先为他们设计好的“陷阱”。在这种氛围里,孩子们丝毫没有感觉到这是在学枯燥的数学,倒更像是玩游戏,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教学目的不言而喻地达到了。
自主探究之三:传授方法,营造探究的氛围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播知识,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就应当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走一走,尝试一下独立探索的快感。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我们面面俱到,那样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觉得厌烦。我会适当地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留出空白,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他们用学会的方法去自主学习,探究新的知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的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中的不妥之处。比如,课本的思考题,我把它当作是一台阶,让学生自己去攀登,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再给以指导。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成果,学生心中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成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数学并非只是一连串没有生命的阿拉伯数字,它也可以是一块肥沃的土地,一片蔚蓝的天空。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数学,枯燥、琐碎的数学在教师的巧妙设计中同样可以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获得充分的释放。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其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课堂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自主 探究 情境 创设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109-01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自主的、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其中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数学教学活动课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才能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主探究之一:贴近生活,抽象知识具象化
“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结合实际生活,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我在小学教学中深深体会到:脱离生活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收集数学,结合乡里周围环境和家庭需要为小学生创设课题,并按材料分门别类,提取不同类型的题目或在讲授新课前作为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新课,或在活动课时把这些题目当作游戏让他们练习。由于问题设计来自学生当中,所以他们收集题材的积极性特别强,解题的兴致特别高,记忆特别深刻。
自主探究之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兴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所以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人们已经有了“创设情境”是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前提的研究。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二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设置这些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技能的欲望,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首先出示了5本笔记本和一些零钱,这些教具立刻吸印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孩子们急着想知道老师手中的笔记本跟钱有什么联系。这时,我出示了这节课的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小芳买了5本笔记本,付给营业员9元,找回1元。”接着让两个学生扮演买主和卖主子间的买卖过程。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了,我趁热打铁出示了问题:“每支笔平均多少元?”不等我开口,下面的孩子们早已拿起笔在练习本上计算了。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们完全掉进了我事先为他们设计好的“陷阱”。在这种氛围里,孩子们丝毫没有感觉到这是在学枯燥的数学,倒更像是玩游戏,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教学目的不言而喻地达到了。
自主探究之三:传授方法,营造探究的氛围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播知识,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就应当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走一走,尝试一下独立探索的快感。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我们面面俱到,那样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觉得厌烦。我会适当地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留出空白,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他们用学会的方法去自主学习,探究新的知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的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中的不妥之处。比如,课本的思考题,我把它当作是一台阶,让学生自己去攀登,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再给以指导。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成果,学生心中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成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数学并非只是一连串没有生命的阿拉伯数字,它也可以是一块肥沃的土地,一片蔚蓝的天空。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数学,枯燥、琐碎的数学在教师的巧妙设计中同样可以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获得充分的释放。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其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课堂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