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凋零的彼岸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iaiyu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小说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冲破封建礼教结合在一起,最后却以悲剧收尾的故事。尽管小说诞生将近百年,但其中蕴含的爱情观,仍对现代青年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并不是人生全部的要义”“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伤逝;情观;当代青年;意义
  作者简介:徐夏丽(1998.6-),女,浙江省绍兴人,江西财经大学财政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02
  《伤逝》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全文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形式叙述了他与子君从结合到破碎的爱情历程。虽然小说带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但是对于爱情这一永恒的命题,鲁迅先生隐藏在《伤逝》中的爱情观仍对当代青年爱情婚恋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思反省。
  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1]这句话是涓生躲在通俗图书馆枯身孤坐,回忆他和子君相恋大半年来发出的感慨。彼时,他被局办事秘书处辞退,给《自由之友》杂志寄去的译文和发布的小广告也毫无回信,家中断了经济来源,吃食亦很紧迫,到最后油鸡都被宰杀上桌,连子君心爱的阿随也无力抚养,无奈带到西郊放掉。生活的压迫慢慢撕开两人之间的脉脉温情的面纱,涓生埋怨这段感情给他带来的生路上的困境,更懊恼子君不懂他的无奈,不如当初见识宽广;而子君困于家务琐事,与涓生的情感交流日趋减少,两人间的隔阂渐大,百无聊赖下,子君只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饲养油鸡和叭儿狗阿随身上。曾经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两人,在现实的摧残下疏远分开,爱情支离破碎,最后更是以子君的死亡给这场婚姻划上句号。
  与同时期的那些“鸳鸯蝴蝶派”[2]作家相比,鲁迅先生已把目光放在生存与爱情相冲突的更高层次的矛盾上来,不难看出,鲁迅先生是贊同“物质是第一性”[3]的观点,即爱情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而从现代婚恋,尤其是相亲中对男方车房工资的要求,更是印证了这一点。而最低的物质基础,便是能满足两个人简单的生活需求。正如三毛所说: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4]当然,这不意味着宣扬“金钱至上,爱情无用”的腐朽思想。真正的爱情是建立于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如菟丝草般的完全依赖只会加速爱情的灭亡。如何在物质与爱情中找到平衡,确实是个难题,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便是没有物质的爱情是荒诞不经,虚无缥缈的。
  二、爱情并不是人生全部的要义
  在涓生与子君的这段爱情中,涓生比子君显得更为理性,也更为自私。子君的爱是盲目的,为了与涓生在一起,她与封建旧家庭闹翻,无视路人讥讽蔑视的目光 ,她的爱是那么的坦荡,那么的热烈,可以坚决沉静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5]这句让涓生为之震撼的誓词。但是子君把爱当做了自己人生全部的要义,得到涓生爱情之后,她不再读书,不再思考,安于小家庭的一隅,在家务琐事中蹉跎了她的热情她的无畏。而涓生的爱是理智又自私的,他可以热烈地向子君求爱,却不敢直面子君的胞叔与父亲;他可以与朋友绝交,但仍会顾忌路人的眼光。在失业后,他很快意识到“第一,便是生活”[6]的道理,他并不拘泥于爱情与家庭的小圈子,马上就想到用登“小广告”和发译文等手段向社会寻求生计。直到希望破灭,涓生为了救出自己,毅然决然地向子君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的真话,抛弃子君这个累赘寻找自己的新生路。
  在原文中,涓生把他和子君的爱归结为盲目的爱,并认为他们为了爱情,把其他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7]文中提及的第一个要义便是生活,然而除了生活,人生难道没有其他的要义了吗?理想,信念,责任,使命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向往纯粹的爱情,渴望拥有一段真感情,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爱情并不是我们人生的全部,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独立自主的灵魂,不趋附于他人,不受他人摆布支配。而在爱情中,更是如此,我们可以为对方妥协让步,却不能迷失自己,放弃一切。
  三、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8]
  涓生与子君的相恋始于会馆的交际。在会馆里,涓生向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虽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但大体上还是愉快的。同是接受了“五四”新思潮的两人,在那段暮春时光惺惺相惜,情投意合,从而不顾封建主义的阻拦,执意结成伴侣。然而婚后,子君变了。她满足于涓生献给她的爱情,认为人生就此圆满了,她做起了温婉贤惠的旧式太太,放弃了读书,放弃了男女平等的权利。她完全成了涓生的附庸品,再也没有以前的勇敢和无畏。而涓生不满于子君的碌碌无为,婚后的日子只是宁静,枯燥,无趣,连偶尔的冲突和误会都没有,沉寂的如一潭死水。维系两人婚姻的爱情越来越薄,最后随着生活的重压消失殆尽,不复存在。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才能使之永恒。一切的事物都处于变化当中,人也不例外。在爱情中,男女双方不仅要平等,更要共同进步。在这样发展的爱情中,男女双方拥有着共同的话题和乐趣,能够理解彼此的快乐,分担失败的痛苦,每时每刻都有新的因素,新的感情被创造出来充实这段爱情,因此才能使其永远处于更新状态,不会枯竭,不被淘汰。[9]而对于现代青年,尤其是女性,这点极为重要,不要为了爱情和婚姻放弃提升发展自己的机会,甘心投身于家庭庸庸碌碌,平凡一生。只有两个人互相进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才能使自己不被对方抛弃,才能让爱情长治久安,鲜艳如初。
  结语:
  《伤逝》虽是一部以子君的死亡和涓生的忏悔告终的爱情悲剧小说,但是其中蕴含的爱情观对当代青年如何正面爱情婚恋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既有时代背景的因素,也有人性方面的因素。而鲁迅先生对子君涓生人性方面的解读如今依旧深刻精辟,其隐藏在《伤逝》中的爱情观仍具有极强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参考文献:
  [1]鲁迅 《伤逝》北新书局 1926.8.
  [2]中国近代小说流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主张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
  [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哲学 1848.
  [4]三毛 《随想》哈尔滨出版社2004.8.1.
  [5]鲁迅 《伤逝》北新书局 1926.8.
  [6]鲁迅 《伤逝》北新书局 1926.8.
  [7]鲁迅 《伤逝》北新书局 1926.8 原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8]鲁迅 《伤逝》北新书局 1926.8.
  [9]参考 杜春海《从<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天府新论 2006.2.5.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汉语言文学所包含内容较为广泛,除散文、小说等传统文学作品外,诗歌在其中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对于诗歌作品的赏析,其关键在于个人不同的视角,进而造成了在诗歌赏析方面的差异。本文以高中生的视角对诗歌这一汉语言文学作品形式进行赏析,在提升自身汉语言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同时,还可激发我们高中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赏析
摘 要:乾嘉两朝是清代帖学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姚鼐作为桐城派古文大家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清中期典型的帖学派代表书家。其书法崇古法、尚帖学,以行草书见长,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清新疏朗、洁净超然的文人学者气息。本文立足于清中期的社会背景及书史立场,将姚鼐的书迹作品按时间脉络展开分析,发掘其对时代书风的反思和审美取向的观照,以此视角来阐述姚鼐书法创作的人文品格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姚鼐;书法风格;艺术追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3  新时期以来,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影视改编渐成趋势。有很多现代文学名著被搬上银屏。在这一过程中,老舍的许多名著也被搬上了银屏。本文将电视剧《我这一辈子》与原著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联系当下大众文化语境和观众审美心理,对电视剧的改编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1937年创作的中篇
摘 要:铁凝的《大浴女》以女性的自我成长为基点,通过叙述主人公尹小跳三次的从“欲望”到“洗浴”的灵魂转变和一次次的对心灵的叩问与反思,经历了从“道德欲”到“利益欲”再到“情欲”的三重洗礼,最终完成了艰辛挣扎而又痛苦的升华,获得了灵魂救赎的过程的陈述,揭示了女性只有将救赎的箭靶投向自我的心灵世界,克服和适当压制自身奔突的欲望,进行一次次灵魂的洗浴之后,心灵的救赎才会成为可能,女性才会获得成长。本文试
作者简介:陈青(1993-),女,汉,福建省南平市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2  语法化是历史语言学领域一直关心的问题,虽然关于语法化的定义也尚未“拍板定案”。不过当前学界比较认同的应该是Hopper
摘 要:柳永是我国宋代时期的著名词人,一生当中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羁旅词,对我国诗词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羁旅词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从意象表达、人物形象、结构布局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对柳永羁旅词的艺术手法进行了鉴赏,通过鉴赏,将词人的羁旅愁情进行展现,进而增强读者对词人以及羁旅词的了解,促进我国古代诗词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柳永;羁旅词;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 [
摘 要:在欧洲戏剧界享誉盛名的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一生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德语戏剧名著,其中《老妇还乡》的问世直接奠定了其在戏剧界的泰斗地位。该剧在借鉴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利用大篇幅夸张,荒诞的戏剧表现形势呈现出作者对“悲喜剧”戏剧效果的灵活运用。为什么作者要在同一个戏剧中运用如此强烈的悲剧与喜剧色彩对比,本文将以《老妇还乡》为例解析迪伦马特借此想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关键词:迪伦马特;《老
摘 要:韩愈先生的《进学解》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恒兀兀以穷年”一句中“兀兀”一词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被解释为“劳累的样子,”笔者认为不妥,应解释为“勤奋刻苦的样子”。  关键词:兀兀;进学解;新释;勤勉  作者简介:易媛(1994-),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辞典学、词汇学。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作者简介:余弦(1993-),男,汉族,重庆市万州区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法律硕士(在读),为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第十三届成员之一,曾远赴国家级贫困县支教一年。  我们认为,青春的梦,应趁着最美的光景在最好的年华里绽放。  2015年的夏天,怀着对大山的期待,我们一群年轻的支教伙伴从西南政法大学来到祖国西部陌生的贫困县——巫溪县。后经分配,我和另一位伙伴去往百步村尖山中学校任教。  初到这
摘 要: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中领导者通过对平等话语权的控制,肆意剥夺和恶意扭曲他人话语,从而控制大众的思想,并成为真正拥有发言权和能发号施令的独裁者。话语权利不平衡和恶性转化则是最显著的两个表现。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庄;极权主义;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2  一、简介  乔治.奥威尔是二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