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 8月 17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中小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为: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鉴于此,我通过分析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尝试将科技创新教育植根于德育工作中,使德育在新形势下更有实效。
一、德育与科技创新教育
德育指针对学生群体的道德教育与培养。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科技创新教育通过课程活动设计、引入时代广泛应用的软硬件平台以及参与工程挑战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帮助他们广泛接触科技知识,掌握常用工程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德育工作现状
在 4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 ,我深切地感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不遗余力地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献言献策,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应该认识到,仍有学校存在追求形式,重理论、轻实践,德育活动单一,缺少德育研究,重智轻德等问题。
1.追求形式
一次,某重点大学的三位学生来我市一所学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调查,走进校园后,他们问我:“校内宣传的内容是针对高中生还是大学生?”这时正好有几名男生走过来,他们又问:“你们知道墙上的这些内容是做什么的吗?”
“不知道。”几名男生回答。
“你们参加过哪些政治教育活动?”
“我们每天就是上课和考试。”
其实,上述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不深,宣传层次不明,流于形式,没有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重理论、轻实践
2019年8月下旬,我在某校作科技创新讲座时启发、引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到了实验教学和科学实践活动。有学生提出:“我们很少做实验,从没进过实验室,老师在媒体教学中只播放实验视频。”还有的学生问:“什么是科学实践活动?”
由此看来,一些学校在教育学生时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缺失的原因之一。
3.德育活动单一
在某些老师眼中,德育工作除了听从上级指示、做好文件的下达后,就是在大会或班会上向学生讲大道理,而能让学生亲力亲为的德育活动少之甚少。
4.缺少德育研究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从骨子里珍爱教育,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有希望。
一些学校虽然知道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仅限于口头上做文章,当出现问题时就手忙脚乱地抓一阵子,缺少对问题根源的分析与总结。
5.重智轻德
盲目追求分数是影响德育教育的原因之一。在高考指挥棒下,一些学校重智轻德,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道德、心理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新闻中出现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有的家长、教师忽略学生的德育培养,使学生过早地品味到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学生承受痛苦的同时,也给家人、社会造成了伤害。
三、如何将科技创新教育植根于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中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赶超发达国家,重点是育人,关键要靠创新,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造就创新型人才,从根本上扭转教育现状。
之所以要将科技创新教育植根于德育工作之中,是因为科技创新教育非常符合德育的特点,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首先,科技创新教育的活动目标明确,活动过程长,体验性强,能很好地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从 2006年起,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开展了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通过设计巧妙、贴合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活动内容,吸引青少年参加,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其次,科技创新教育的特点之一是知识应用性好,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学到新知识和新方法,激发创新思维,结交新朋友,提高自信心。例如从 2008年开始,我校陆续开展了“节粮在我身边”“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我爱绿色生活”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各方面技能得到很大提高,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德育功能得到延伸。
再次,通过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学生能体会到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重视,感受科技创新的氛围,看到别人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自身创新潜能。在倾听科技创新领域专家的授课时,学生还能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激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根深成大业,德大立千秋。总之,德育工作任重道远,非一日之功,教育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呵护每一位学子,用科学的方法启智聚德。
鉴于此,我通过分析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尝试将科技创新教育植根于德育工作中,使德育在新形势下更有实效。
一、德育与科技创新教育
德育指针对学生群体的道德教育与培养。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科技创新教育通过课程活动设计、引入时代广泛应用的软硬件平台以及参与工程挑战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帮助他们广泛接触科技知识,掌握常用工程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德育工作现状
在 4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 ,我深切地感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不遗余力地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献言献策,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应该认识到,仍有学校存在追求形式,重理论、轻实践,德育活动单一,缺少德育研究,重智轻德等问题。
1.追求形式
一次,某重点大学的三位学生来我市一所学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调查,走进校园后,他们问我:“校内宣传的内容是针对高中生还是大学生?”这时正好有几名男生走过来,他们又问:“你们知道墙上的这些内容是做什么的吗?”
“不知道。”几名男生回答。
“你们参加过哪些政治教育活动?”
“我们每天就是上课和考试。”
其实,上述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不深,宣传层次不明,流于形式,没有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重理论、轻实践
2019年8月下旬,我在某校作科技创新讲座时启发、引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到了实验教学和科学实践活动。有学生提出:“我们很少做实验,从没进过实验室,老师在媒体教学中只播放实验视频。”还有的学生问:“什么是科学实践活动?”
由此看来,一些学校在教育学生时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缺失的原因之一。
3.德育活动单一
在某些老师眼中,德育工作除了听从上级指示、做好文件的下达后,就是在大会或班会上向学生讲大道理,而能让学生亲力亲为的德育活动少之甚少。
4.缺少德育研究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从骨子里珍爱教育,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有希望。
一些学校虽然知道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仅限于口头上做文章,当出现问题时就手忙脚乱地抓一阵子,缺少对问题根源的分析与总结。
5.重智轻德
盲目追求分数是影响德育教育的原因之一。在高考指挥棒下,一些学校重智轻德,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道德、心理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新闻中出现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有的家长、教师忽略学生的德育培养,使学生过早地品味到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学生承受痛苦的同时,也给家人、社会造成了伤害。
三、如何将科技创新教育植根于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中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赶超发达国家,重点是育人,关键要靠创新,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造就创新型人才,从根本上扭转教育现状。
之所以要将科技创新教育植根于德育工作之中,是因为科技创新教育非常符合德育的特点,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首先,科技创新教育的活动目标明确,活动过程长,体验性强,能很好地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从 2006年起,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开展了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通过设计巧妙、贴合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活动内容,吸引青少年参加,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其次,科技创新教育的特点之一是知识应用性好,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学到新知识和新方法,激发创新思维,结交新朋友,提高自信心。例如从 2008年开始,我校陆续开展了“节粮在我身边”“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我爱绿色生活”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各方面技能得到很大提高,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德育功能得到延伸。
再次,通过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学生能体会到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重视,感受科技创新的氛围,看到别人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自身创新潜能。在倾听科技创新领域专家的授课时,学生还能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激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根深成大业,德大立千秋。总之,德育工作任重道远,非一日之功,教育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呵护每一位学子,用科学的方法启智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