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尤其对于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约束力不高,因此课堂上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眼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我进行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常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还要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实践活动,给他们讲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使学生深切地认识到数学知识存在于实际生活中,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非像学生自己所想的那样一无用处,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只要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领悟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就会对数学慢慢地产生兴趣。但数学是一门抽象、枯燥的学科,学生学起来会感觉淡然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变通,使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上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课时,我用扑克替代正负数让学生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为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出两张,然后把它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中轻松而愉快地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我们还可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且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会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便会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他们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学生们在活动中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我们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促使他们创新,并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等。学生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五、抓住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主导作用,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探究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三)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四)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师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表示关注和赞许,使学生维持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热情。
  初中数学教学很具挑战性,只要我们能真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
其他文献
三分文章,七分改。好文章的出炉如璞玉般需要成千上万次的修饰方能成文。可见,作文修改很重要。  在以往的作文批改中,教师大多越俎代庖——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或等级式,或评语式,或评分式;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则冷眼旁观教师的“红色杰作”,很少“有”动于衷,甚至在眼前一晃而过。这种高耗低效的作文修改模式,实为没有认真思考作文教学的特质,无视学生在作文修改中的主体性。要充分激发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部分,是培养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而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独特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作个性,扭曲了对生活的认识,导致作文教学走入误区,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事实上,作文来源于生活,只要小学生能够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听到的、想到的事
摘 要: 实施新课程,转变观念是关键。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就是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新理念的提法并非否定过去,而是对过去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创新和丰富,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身等实际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  关键词: 七年级数学教学 新课程 转变观念 新教材 新教
摘 要: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新课标对概念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概念教学设计,把握概念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以达到认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概念目的。作者就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课的教学,以及如何使概念数学教学做到有效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新课标 数学概念教学 有效教学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没有看到
苏科版义务教育教材九年级(上)第26页有这样一道习题:  在正方形ABCD中:  (1)已知:如图①,点E、F分别在BC、CD上,且AE⊥BF,垂足为M,求证:AE=BF。  (2)如图②,如果点E、F、G分别在BC、CD、DA上,且GE⊥BF,垂足为M,那么GE、BF相等吗?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③,如果点E、F、G、H分别在BC、CD、DA、AB上,且GE⊥HF垂足为M,那么GE、BF相
摘 要: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不少教师在“学生活动单”中的问题设计上存在一些虚浮和无效现象。本文就活动单中的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问题设计符合学生学情、联系学生实际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数学课程教学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问题 措施    近年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课运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如何改革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ticuloendotheliosis, RE)是指由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REV)引起的禽类的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病和致瘤性疾病,包括急性网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并且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创设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数学新教材,犹如一缕清风,向我们迎面吹来。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形式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的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数学实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它突出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有助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