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概述了人文教育的内涵,分析了加强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时代性,最后着重阐述了加强语文人文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语文 教育 人文
1 引言
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大局和教学的方向,甚至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素质乃至国计民生的大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它在根本上是一个人文过程,形成人的精神、道德、价值、信仰。人文教育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甚至事业成败”。
2 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是指属于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人文精神对于人文来讲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体现在各种学科范围之内,然而其共同特征是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张扬人的个性,自由,创新是它的核心。我们所讲的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两层内涵:一是指导学生发现汉语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价值,使其滋生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思想意识,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二是尊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文化人格,使其具有全面的人文素质。
3 加强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时代性
3.1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就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说明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进行语言训练,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时,不要把语文当做一门纯粹工具性学科,忽视语文的人文价值。
3.2 师生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们以往对语文学科认识存在偏见,再加上应试教育的约束,大多数语文教师置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于不顾,仅仅从应试角度、功利目的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知识训练,过于偏激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语文课死板、沉闷,将极富人性光辉的语文课变得枯燥、单调、像死水一样毫无生机,语文课成了工具化、机械化的应试训练课。而且恰恰当前学生普遍个性泯灭、人文知识匮乏、艺术修养较低,因此加强语文人文教育异常紧迫。
3.3 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也就是具备丰富的知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文化人格的人才。这其中,人文素质是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少学生理想信念淡化、人生目标不明确,人文知识匮乏、艺术修养较低,心理素质较差、情绪容易波动,人格修养缺乏、不懂做人规范,社会责任感不强、适应能力较差。人文素质的缺失,造成学生人格和心理结构的缺陷,阻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挫折。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4 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4.1 中学语文教育观念的改变
语文最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块良性基地。从当今社会来看我们面临着两种教育,一种是可以让我们走上社会,找到好职位的技能教育;另一种则是培养我们人格,温暖我们精神的教育,这就是人文教育。然而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知识学习、技能掌握、技术训练而大大忽视对“人”的关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才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肩负起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责任。
4.2 中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语文教学不是一个短期行为,不能靠机械强制,要循序渐进的方式灌输人文精神,丰富语文课堂的人文色彩。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感知。要求学生谈出自已朗读或默读后的感受;或者读了这篇文章,你最强烈的感受。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也是一次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相伴的历程。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通常会比外在学习更加深刻。其次,品味交流,适时导悟。萧伯纳曾经说过“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之后,却还是一人一个。但是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后,我们就拥有了两个不同的思想。”这说明在教学中引发学生们思维的碰击,信息的交换,必定会摩擦出新的火花。最后,激趣补充,拓展思维。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
4.3 建立新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大多老师似乎都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教学中凡是跟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全都重要,凡是与之无关的全都不重要。旧的评价机制主宰的历史将会在新课程改革下退出舞台,代替它的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并改进教学实践功能”的新体制。考试内容方面,“要加强与社会实践以及学生生活经验间的联系”,“杜绝考题偏、怪的不良现象”。为了维护学生尊严,体现个性的关怀,要求不可公开学生考试成绩杜绝按考试成绩排名。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新的教学评价机制为教育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它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注重学生、老师的多元化发展,突出了人文性。
5.结束语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知识的基础上,接受人文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的高尚人格。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来,做到促进语文语言训练与培养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武汉
[2] 李红侠.语文课切莫夸大“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J].
[3]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
【关键词】语文 教育 人文
1 引言
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大局和教学的方向,甚至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素质乃至国计民生的大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它在根本上是一个人文过程,形成人的精神、道德、价值、信仰。人文教育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甚至事业成败”。
2 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是指属于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人文精神对于人文来讲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体现在各种学科范围之内,然而其共同特征是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张扬人的个性,自由,创新是它的核心。我们所讲的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两层内涵:一是指导学生发现汉语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价值,使其滋生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思想意识,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二是尊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文化人格,使其具有全面的人文素质。
3 加强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时代性
3.1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就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说明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进行语言训练,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时,不要把语文当做一门纯粹工具性学科,忽视语文的人文价值。
3.2 师生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们以往对语文学科认识存在偏见,再加上应试教育的约束,大多数语文教师置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于不顾,仅仅从应试角度、功利目的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知识训练,过于偏激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语文课死板、沉闷,将极富人性光辉的语文课变得枯燥、单调、像死水一样毫无生机,语文课成了工具化、机械化的应试训练课。而且恰恰当前学生普遍个性泯灭、人文知识匮乏、艺术修养较低,因此加强语文人文教育异常紧迫。
3.3 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也就是具备丰富的知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文化人格的人才。这其中,人文素质是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少学生理想信念淡化、人生目标不明确,人文知识匮乏、艺术修养较低,心理素质较差、情绪容易波动,人格修养缺乏、不懂做人规范,社会责任感不强、适应能力较差。人文素质的缺失,造成学生人格和心理结构的缺陷,阻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挫折。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4 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4.1 中学语文教育观念的改变
语文最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块良性基地。从当今社会来看我们面临着两种教育,一种是可以让我们走上社会,找到好职位的技能教育;另一种则是培养我们人格,温暖我们精神的教育,这就是人文教育。然而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知识学习、技能掌握、技术训练而大大忽视对“人”的关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才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肩负起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责任。
4.2 中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语文教学不是一个短期行为,不能靠机械强制,要循序渐进的方式灌输人文精神,丰富语文课堂的人文色彩。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感知。要求学生谈出自已朗读或默读后的感受;或者读了这篇文章,你最强烈的感受。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也是一次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相伴的历程。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通常会比外在学习更加深刻。其次,品味交流,适时导悟。萧伯纳曾经说过“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之后,却还是一人一个。但是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后,我们就拥有了两个不同的思想。”这说明在教学中引发学生们思维的碰击,信息的交换,必定会摩擦出新的火花。最后,激趣补充,拓展思维。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
4.3 建立新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大多老师似乎都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教学中凡是跟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全都重要,凡是与之无关的全都不重要。旧的评价机制主宰的历史将会在新课程改革下退出舞台,代替它的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并改进教学实践功能”的新体制。考试内容方面,“要加强与社会实践以及学生生活经验间的联系”,“杜绝考题偏、怪的不良现象”。为了维护学生尊严,体现个性的关怀,要求不可公开学生考试成绩杜绝按考试成绩排名。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新的教学评价机制为教育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它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注重学生、老师的多元化发展,突出了人文性。
5.结束语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知识的基础上,接受人文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的高尚人格。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来,做到促进语文语言训练与培养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武汉
[2] 李红侠.语文课切莫夸大“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J].
[3]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