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学生"主 动参与、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越来越需要提高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个体水平状况,创设复核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以发展为目的,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获取知识,自觉训练技能。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究竟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呢?通过我个人的观察归纳,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用微笑和赞赏上每一节课
微笑能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带给课堂和谐、融洽的气氛。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讲,他们是出于自愿的、兴趣的、主动的接受你的知识。当然,微笑并不是说放纵学生任其所为,而致使学生不怕你,反而可能压不住阵脚。我认为一名有素质的教师应能够适当的把握严厉与放纵的尺度,做到有驰有松,适可而止。而人类最好的教育就是赞赏,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被人认可,所以,老师要多赞赏学生,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不管是点头、微笑,还是竖起大拇指赞美,甚至一点小小的物质奖励,都能使学生的良好行为重复性地沿袭下来,而且还会带动其他学生积极效仿。被鼓励的学生产生了动力,会更加自觉地听老师讲课,因为他希望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得到老师的认可、在小伙伴中拥有威信。但是切记,这种赞美不能是应付了事的,更不能是不符合实际的浮夸,因为这样会助长学生的虚荣心;它应在学生确确实实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之后,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否则,就没了激情,还会产生抱怨情绪,认为做多做少一个样 ,反正老师看不见,下次就不会再积极踊跃地配合教学了。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的知识的容器,而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主体性的含义以后,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才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张扬和发挥。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进一步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让学生爱上学习,就得从小培养他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明白學习的意义。比如,语文课是基础课程,学不好语文,就不能理解数学课的应用题题意;学不好语文,就也不会与人沟通,甚至不具备口才、没有销售能力和交际能力等,从而让学生重视语文学习。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普遍偏小,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基本在20- 25分钟左右,那么如何才能把枯燥的教学活动与学生浓厚的兴趣有效结合,并强化其学习的自觉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利用小游戏、二是讲故事等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游戏或故事中获取知识。
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建立小组学习模式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律性差,所以,小组学习一是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二是每个人都有集体荣誉感,不想给小组抹黑,不想扯别人后腿。所以,都更加自觉、自立、自强,而且通过相互比较,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增加上进心,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可以采取小组打分的形式,量化学习成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动手操作可以将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变为浅显易懂的动作,学生对这些动作进行感知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的,课前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剪刀和香烟盒等现成的长方体,课上要求他们在不把纸盒剪散的前提下亲自动手将纸盒剪开后平铺。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互相比较自己剪开的纸盒并告诉他们这就是长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讨论中很快了解了立方体的展开图这-概念。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互相找出同桌所剪的展开图中两两相对的两个面,然后用对应的符号标记出来。”同学们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中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立体图形向平面图形转换的全过程,这让他们清楚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时刻充斥在生活中间。这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下的教学全程都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己研究、探讨,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协调进行学习,形成了“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下动手”的学习模式,充分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这种意向活动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入迷的地步。这就是俗话说:“好不如妙,妙不如迷”的道理。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乐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从而去努力刻苦学习。只有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完成“育人”的历史使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用微笑和赞赏上每一节课
微笑能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带给课堂和谐、融洽的气氛。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讲,他们是出于自愿的、兴趣的、主动的接受你的知识。当然,微笑并不是说放纵学生任其所为,而致使学生不怕你,反而可能压不住阵脚。我认为一名有素质的教师应能够适当的把握严厉与放纵的尺度,做到有驰有松,适可而止。而人类最好的教育就是赞赏,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被人认可,所以,老师要多赞赏学生,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不管是点头、微笑,还是竖起大拇指赞美,甚至一点小小的物质奖励,都能使学生的良好行为重复性地沿袭下来,而且还会带动其他学生积极效仿。被鼓励的学生产生了动力,会更加自觉地听老师讲课,因为他希望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得到老师的认可、在小伙伴中拥有威信。但是切记,这种赞美不能是应付了事的,更不能是不符合实际的浮夸,因为这样会助长学生的虚荣心;它应在学生确确实实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之后,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否则,就没了激情,还会产生抱怨情绪,认为做多做少一个样 ,反正老师看不见,下次就不会再积极踊跃地配合教学了。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的知识的容器,而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主体性的含义以后,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才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张扬和发挥。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进一步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让学生爱上学习,就得从小培养他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明白學习的意义。比如,语文课是基础课程,学不好语文,就不能理解数学课的应用题题意;学不好语文,就也不会与人沟通,甚至不具备口才、没有销售能力和交际能力等,从而让学生重视语文学习。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普遍偏小,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基本在20- 25分钟左右,那么如何才能把枯燥的教学活动与学生浓厚的兴趣有效结合,并强化其学习的自觉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利用小游戏、二是讲故事等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游戏或故事中获取知识。
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建立小组学习模式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律性差,所以,小组学习一是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二是每个人都有集体荣誉感,不想给小组抹黑,不想扯别人后腿。所以,都更加自觉、自立、自强,而且通过相互比较,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增加上进心,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可以采取小组打分的形式,量化学习成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动手操作可以将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变为浅显易懂的动作,学生对这些动作进行感知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的,课前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剪刀和香烟盒等现成的长方体,课上要求他们在不把纸盒剪散的前提下亲自动手将纸盒剪开后平铺。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互相比较自己剪开的纸盒并告诉他们这就是长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讨论中很快了解了立方体的展开图这-概念。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互相找出同桌所剪的展开图中两两相对的两个面,然后用对应的符号标记出来。”同学们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中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立体图形向平面图形转换的全过程,这让他们清楚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时刻充斥在生活中间。这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下的教学全程都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己研究、探讨,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协调进行学习,形成了“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下动手”的学习模式,充分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这种意向活动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入迷的地步。这就是俗话说:“好不如妙,妙不如迷”的道理。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乐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从而去努力刻苦学习。只有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完成“育人”的历史使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