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则应成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促成学生在动态活动中去不断发现。但传统的语文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缺乏“过程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现就如何强化过程意识,生成动态课堂发表自己的一点拙见。
【关键词】过程意识 动态课堂
一、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过程意识的缺失
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最大弊端就在于生硬而僵化的课堂灌输教学法,这种方法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思考的权利、交流碰撞的权利,教师把自己的阅读心得或教参资料中现成的观点强硬地塞给了被视作“容器”的学生,以教师的“一言堂”、“标准答案”取代了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这种急功近利、忽视过程的做法,只能给学生留下肤浅的、浮光掠影般的印象,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因此,缺乏“过程意识”,将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机制的形成。
二、强化过程意识,促成动态课堂生成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相比之下,由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而获得的知识则会清晰得多,头脑中的印象也深刻得多,而且学生内心能感受到一种探究后收获的愉悦,一种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得到的心理上的满足。但是, “过程意识”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机制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过程意识”,把课堂看作是学生增强体验、训练思维、表达交流的主阵地。
(一)强化过程意识——生成动态课堂的前提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现场生成的特点。课堂则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是师生互动对话的舞台,又是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旅程,隨时都可能有意外的发现。因此,教师不仅要自己树立过程意识,还要努力唤醒学生参与过程的意识,让他们不甘心、不安于仅仅做听众、做看客。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告诉学生学习语文并非老师讲得愈多,自己学到的就愈多,而要凭自己开动脑筋后从作品中汲取。一篇文章好比一口贮满水的井,懒散的人只舀了一瓢水,勤奋努力的人可以打一桶水,而有些人则可以反复打水,直到把所有的水差不多都拎上来,这完全取决于自己。激发学生发现的内驱力,才能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主动去思考,主动去辨别,否则就会养成严重的依赖性,最终使思维之泉枯竭。
强化过程意识,给了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的时空,构建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生成了“物我交流回响”的动态课堂。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在这种立体、丰富、多元、辩证的自主“对话”过程中,经验获得了共享,学生的认识获得了提高,语言获得了发展,智慧获得了启迪,情感获得了陶冶。要告诉学生语文学习是怎么回事。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读、写、听、说,但并非只要读、写、听、说就是在学语文,只有那些富有挑战性的读、写、听、说才是在学语文。
(二)设计弹性化方案——生成动态课堂的关键
中国画强调“留白”,语文课也讲究留白。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性和智慧,是一种民主开放、互动对话、相机生成的课堂。因而,教师不能把课堂预设得满满的,不留一点儿余地。弹性化方案的设计正是中国画中的“留白”,它是生成动态课堂的关键所在。
1、课堂结构的弹性化设计。强化过程意识是前提;而通过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贯彻实施则是关键。传统的备课中老师往往只要把自己与文本对话(或参阅资料)的结果换化成知识有序呈现的过程即可,一切活动都可列入计划之中,课堂结构安排得十分严密。这种严密乃至天衣无缝的教学设计与“促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展示思维的轨迹”的动态发现是背道而驰的。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存者,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兴趣爱好,据此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设定,用新的富有弹性化教学方案设计去支撑新教学过程的构建。要变“精确”为“粗线条”,变“紧凑”为“松散”,变“静态”为“动态”。
弹性化的的教学设计为课堂上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接受”走向“动态发现”,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成果的乐土。
2、问题的弹性化设计。一般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延伸往往是借助于“问题教学”得以实现。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敲起整个地球。”一个好的问题就是学生解读一篇文章的好“支点”。
备课时,要设计富有弹性化的主问题。所谓“主问题”即是那些能在阅读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欣赏的重要问题,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与时下流行的课堂教学中的碎问相比,主问题简化了教学头绪,能以其内在的弹性,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克服了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也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提问“量”的减少,学生的读、写、说、思的成分就相应增多,课堂气氛也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主问题设计要着眼于整体,根据教学重点删繁就简,“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主问题的设计还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只有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参与交流,在动态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
(三)提倡多元化评价——生成动态课堂的保障
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呼唤新的教学评价。强化过程意识、注重展示学生思维轨迹的课堂设计要求教师走出传统评价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弊端。因此,教师必须以激发、维护学生持续探究发现的热情为出发点,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既评价学习的结果,更评价学习过程;既评价知识的获得,更评价情、意、行的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要淡化心中已定的“标准答案”、“参考答案”,尊重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包容甚至鼓励学生多元的解读,?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安全“环境”。学生的发现有时难免幼稚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如果教师只用既定的、单一的答案去衡量,那么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独特体验以及思维发散创造的火花在将在统一的标准答案面前被消解殆尽了。好不容易才培养出来的主体参与的过程意识、学习热情、发现欲望都将被扼杀。因此,
教师多元的、激励性的评价才能为“发现”保驾护航。
三、结束语
《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就强调教学重在探究发现,重在诱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发问。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发现和探究而获得的知识才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消化,头脑中的印象也更深刻。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强化课堂过程意识,努力营造充满激情与生命活力的动态课堂,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要相信学生:我们给学生一个天地,他们还我们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
[2] 张中原、徐林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篇[M].
[3] 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
【关键词】过程意识 动态课堂
一、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过程意识的缺失
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最大弊端就在于生硬而僵化的课堂灌输教学法,这种方法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思考的权利、交流碰撞的权利,教师把自己的阅读心得或教参资料中现成的观点强硬地塞给了被视作“容器”的学生,以教师的“一言堂”、“标准答案”取代了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这种急功近利、忽视过程的做法,只能给学生留下肤浅的、浮光掠影般的印象,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因此,缺乏“过程意识”,将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机制的形成。
二、强化过程意识,促成动态课堂生成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相比之下,由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而获得的知识则会清晰得多,头脑中的印象也深刻得多,而且学生内心能感受到一种探究后收获的愉悦,一种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得到的心理上的满足。但是, “过程意识”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机制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过程意识”,把课堂看作是学生增强体验、训练思维、表达交流的主阵地。
(一)强化过程意识——生成动态课堂的前提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现场生成的特点。课堂则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是师生互动对话的舞台,又是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旅程,隨时都可能有意外的发现。因此,教师不仅要自己树立过程意识,还要努力唤醒学生参与过程的意识,让他们不甘心、不安于仅仅做听众、做看客。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告诉学生学习语文并非老师讲得愈多,自己学到的就愈多,而要凭自己开动脑筋后从作品中汲取。一篇文章好比一口贮满水的井,懒散的人只舀了一瓢水,勤奋努力的人可以打一桶水,而有些人则可以反复打水,直到把所有的水差不多都拎上来,这完全取决于自己。激发学生发现的内驱力,才能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主动去思考,主动去辨别,否则就会养成严重的依赖性,最终使思维之泉枯竭。
强化过程意识,给了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的时空,构建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生成了“物我交流回响”的动态课堂。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在这种立体、丰富、多元、辩证的自主“对话”过程中,经验获得了共享,学生的认识获得了提高,语言获得了发展,智慧获得了启迪,情感获得了陶冶。要告诉学生语文学习是怎么回事。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读、写、听、说,但并非只要读、写、听、说就是在学语文,只有那些富有挑战性的读、写、听、说才是在学语文。
(二)设计弹性化方案——生成动态课堂的关键
中国画强调“留白”,语文课也讲究留白。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性和智慧,是一种民主开放、互动对话、相机生成的课堂。因而,教师不能把课堂预设得满满的,不留一点儿余地。弹性化方案的设计正是中国画中的“留白”,它是生成动态课堂的关键所在。
1、课堂结构的弹性化设计。强化过程意识是前提;而通过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贯彻实施则是关键。传统的备课中老师往往只要把自己与文本对话(或参阅资料)的结果换化成知识有序呈现的过程即可,一切活动都可列入计划之中,课堂结构安排得十分严密。这种严密乃至天衣无缝的教学设计与“促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展示思维的轨迹”的动态发现是背道而驰的。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存者,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兴趣爱好,据此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设定,用新的富有弹性化教学方案设计去支撑新教学过程的构建。要变“精确”为“粗线条”,变“紧凑”为“松散”,变“静态”为“动态”。
弹性化的的教学设计为课堂上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接受”走向“动态发现”,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成果的乐土。
2、问题的弹性化设计。一般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延伸往往是借助于“问题教学”得以实现。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敲起整个地球。”一个好的问题就是学生解读一篇文章的好“支点”。
备课时,要设计富有弹性化的主问题。所谓“主问题”即是那些能在阅读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欣赏的重要问题,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与时下流行的课堂教学中的碎问相比,主问题简化了教学头绪,能以其内在的弹性,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克服了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也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提问“量”的减少,学生的读、写、说、思的成分就相应增多,课堂气氛也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主问题设计要着眼于整体,根据教学重点删繁就简,“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主问题的设计还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只有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参与交流,在动态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
(三)提倡多元化评价——生成动态课堂的保障
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呼唤新的教学评价。强化过程意识、注重展示学生思维轨迹的课堂设计要求教师走出传统评价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弊端。因此,教师必须以激发、维护学生持续探究发现的热情为出发点,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既评价学习的结果,更评价学习过程;既评价知识的获得,更评价情、意、行的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要淡化心中已定的“标准答案”、“参考答案”,尊重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包容甚至鼓励学生多元的解读,?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安全“环境”。学生的发现有时难免幼稚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如果教师只用既定的、单一的答案去衡量,那么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独特体验以及思维发散创造的火花在将在统一的标准答案面前被消解殆尽了。好不容易才培养出来的主体参与的过程意识、学习热情、发现欲望都将被扼杀。因此,
教师多元的、激励性的评价才能为“发现”保驾护航。
三、结束语
《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就强调教学重在探究发现,重在诱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发问。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发现和探究而获得的知识才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消化,头脑中的印象也更深刻。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强化课堂过程意识,努力营造充满激情与生命活力的动态课堂,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要相信学生:我们给学生一个天地,他们还我们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
[2] 张中原、徐林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篇[M].
[3] 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