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探究式教学中,想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要让学生愿意探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与学习热情,点燃他们的思维。在本文中,笔者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浅谈了几点创设多元情境,助力数学探究型课堂的具体策略,与各位同行共享。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是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们创设合适学习情境。那么如何在初中探究式教学中创设情境,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对这一课题展开了论述。
一、 就地取材,拓展问题资源
就地取材,指的是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周围环境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亲身经历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拓展问题资源,通过从学生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他们以探究的心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当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对《正数与负数》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课堂伊始,笔者向学生们讲道:“我们在一个长12米,宽8米的教室中,我们班里身高在1.5米以上的人占总人数的1/4。在刚刚老师说过的这段话中,有哪几类你们所熟悉的数字?”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正确答案:“包括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紧接着笔者追问道:“那么实际生活中仅有分数、整数够用吗?”笔者提问过后,学生们开始积极地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问题是这四种数不能表示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有学生提问道:“老师,天气预报会显示最低气温,冬天时最低气温可能达-16 ℃,请问-16是整数或者分数的一种吗?”笔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而是由此引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正数和负数,引导学生们带着疑惑展开了后续的探究。最后学生通过学习发现,负数包括负整数和负分数,-16属于整数。由此笔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同时使他们对于课堂所学内容形成了深刻的理解与记忆。
二、 动手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与脑有着紧密的联系,陶行知先生也有言:“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注重创设活动情境,通过组织动手实验活动,点燃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加高效地展开自主探究学习。
比如,笔者在对《圆锥的侧面积》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究推导出圆锥側面积的计算公式,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笔者创设了合适的活动情境。在课堂上,笔者向学生们讲道:“在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有过制作圆锥的经验,大家都知道圆锥是由底面和侧面组成的,把自制圆锥展开并把底面去掉,可以得到一个怎样的图形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动手制作圆锥,得到了圆锥侧面的展开图,并且惊奇地发现圆锥侧面是一个扇形,紧接着学生们借助《弧长及扇形的面积》这一节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推导出了圆锥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活动中,笔者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展开动手实验活动,使学生们展开了高效率的自主探究与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引发冲突,点燃探究激情
认知冲突通常表现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之间存在差距而引起的心理失衡,这种失衡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去追求新的平衡而完善认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而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注重创设冲突情境,通过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他们更自觉地去探究与吸取知识,点燃其探究激情。
比如,笔者在对《圆》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首先设置了冲突情境,笔者提问道:“有8位同学玩定点投篮游戏,大家可以设计一个对于每位同学都公平的队形吗?”学生们经过分析讨论发现,以往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相关知识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由此产生了认知冲突。于是笔者引入了圆的知识,学生们通过学习圆的定义与特征,成功解决了前面的问题:以篮筐为圆心,使这八位同学站成圆形,这样每个同学与篮筐的距离是相等的,因此是公平的。在这一活动中,笔者通过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有效提高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高效率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 名人轶事,调动不竭内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兴趣是提高其探究活动效率的关键。数学史是数学学科的组成内容,因其故事性较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把数学史的内容融入于课堂教学中来,通过介绍一些名人轶事,调动学生的不竭内驱。
比如,笔者在对《勾股定理》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首先向学生们讲了美国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证明勾股定理的小故事。笔者说道:“在一个周末的傍晚,加菲尔德正在散步,突然发现一个石凳旁边有两个小孩正在激烈地讨论着什么……加菲尔德因为没有回答出小男孩的问题,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家后经过反复思考与研究,
最终得到了一个可以证明勾股定理的非常简单的方法,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这一故事成功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图1
随后笔者在黑板上板书了图1的内容,引导学生们利用此图,探究加菲尔德证明勾股定理的具体过程。在这一活动中,笔者所创设的故事情境,有效调动了学生们的内驱,为学生们营造了很好的探究氛围。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采用上述“就地取材”“动手实验”“引发冲突”“名人轶事”这几点策略,因地制宜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建构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探究型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唐曙.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学时代,2014(4).
[2]贾青松.基于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法摭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0).
作者简介:
戴丽丽,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正衡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是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们创设合适学习情境。那么如何在初中探究式教学中创设情境,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对这一课题展开了论述。
一、 就地取材,拓展问题资源
就地取材,指的是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周围环境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亲身经历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拓展问题资源,通过从学生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他们以探究的心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当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对《正数与负数》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课堂伊始,笔者向学生们讲道:“我们在一个长12米,宽8米的教室中,我们班里身高在1.5米以上的人占总人数的1/4。在刚刚老师说过的这段话中,有哪几类你们所熟悉的数字?”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正确答案:“包括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紧接着笔者追问道:“那么实际生活中仅有分数、整数够用吗?”笔者提问过后,学生们开始积极地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问题是这四种数不能表示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有学生提问道:“老师,天气预报会显示最低气温,冬天时最低气温可能达-16 ℃,请问-16是整数或者分数的一种吗?”笔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而是由此引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正数和负数,引导学生们带着疑惑展开了后续的探究。最后学生通过学习发现,负数包括负整数和负分数,-16属于整数。由此笔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同时使他们对于课堂所学内容形成了深刻的理解与记忆。
二、 动手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与脑有着紧密的联系,陶行知先生也有言:“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注重创设活动情境,通过组织动手实验活动,点燃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加高效地展开自主探究学习。
比如,笔者在对《圆锥的侧面积》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究推导出圆锥側面积的计算公式,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笔者创设了合适的活动情境。在课堂上,笔者向学生们讲道:“在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有过制作圆锥的经验,大家都知道圆锥是由底面和侧面组成的,把自制圆锥展开并把底面去掉,可以得到一个怎样的图形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动手制作圆锥,得到了圆锥侧面的展开图,并且惊奇地发现圆锥侧面是一个扇形,紧接着学生们借助《弧长及扇形的面积》这一节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推导出了圆锥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活动中,笔者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展开动手实验活动,使学生们展开了高效率的自主探究与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引发冲突,点燃探究激情
认知冲突通常表现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之间存在差距而引起的心理失衡,这种失衡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去追求新的平衡而完善认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而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注重创设冲突情境,通过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他们更自觉地去探究与吸取知识,点燃其探究激情。
比如,笔者在对《圆》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首先设置了冲突情境,笔者提问道:“有8位同学玩定点投篮游戏,大家可以设计一个对于每位同学都公平的队形吗?”学生们经过分析讨论发现,以往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相关知识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由此产生了认知冲突。于是笔者引入了圆的知识,学生们通过学习圆的定义与特征,成功解决了前面的问题:以篮筐为圆心,使这八位同学站成圆形,这样每个同学与篮筐的距离是相等的,因此是公平的。在这一活动中,笔者通过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有效提高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高效率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 名人轶事,调动不竭内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兴趣是提高其探究活动效率的关键。数学史是数学学科的组成内容,因其故事性较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把数学史的内容融入于课堂教学中来,通过介绍一些名人轶事,调动学生的不竭内驱。
比如,笔者在对《勾股定理》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首先向学生们讲了美国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证明勾股定理的小故事。笔者说道:“在一个周末的傍晚,加菲尔德正在散步,突然发现一个石凳旁边有两个小孩正在激烈地讨论着什么……加菲尔德因为没有回答出小男孩的问题,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家后经过反复思考与研究,
最终得到了一个可以证明勾股定理的非常简单的方法,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这一故事成功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图1
随后笔者在黑板上板书了图1的内容,引导学生们利用此图,探究加菲尔德证明勾股定理的具体过程。在这一活动中,笔者所创设的故事情境,有效调动了学生们的内驱,为学生们营造了很好的探究氛围。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采用上述“就地取材”“动手实验”“引发冲突”“名人轶事”这几点策略,因地制宜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建构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探究型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唐曙.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学时代,2014(4).
[2]贾青松.基于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法摭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0).
作者简介:
戴丽丽,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正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