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敢写,乐写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作教学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而作文更是工具中的工具,它对小学生的学习、成长,乃至未来的工作、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语文教育家黄光硕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横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长久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听见头疼”的感叹。新时期的习作教学,教师应寻求教学的新策略、新途径、新方式,使学生从厌倦写作文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创设习作情境,走进学生内心,发掘学生“想写”的源泉。二、注重语言积累,应对言语匮乏,奠定学生“敢写”的基础。三、改变评价方式,变批改为交流,赋予学生“乐写”的动力。
  【关键词】情境 积累 兴趣 评价
  “记流水帐,语言干瘪苍白,情感迟钝虚假……”一直是小学生习作的通病。因此,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令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习作情境,走进学生内心,发掘学生“想写”的源泉。
  对于大多数的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乏能引起他们写作欲望的情境。其实,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许多的感想,只是常常在作文成为一项作业的情况下,就变得无话可说了。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很好地创设习作情境,把孩子们内心的宝藏挖掘出来,或者说以情境为触点,激发他们本身就具备的写作能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磨刀非但不误砍柴工,砍起来还更加轻松”。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之前费心思创设习作情境,我觉得很有必要。
  那么,如何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呢?我觉得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活动情境教学
  把活动引进课堂,是创设习作情景、激发习作情感的一种方法。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许多科学家小时候就是在玩中开启了探求知识的大门。把活动引进习作课堂能让学生全身心地体验到快乐,由快乐产生智慧的火花,打开情感的闸门,用笔书写心中的快乐,从而减轻了学生习作的心理负担,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
  2、实物情境教学
  真实的视觉刺激能诱发人的内心情感。如那些成功的影视巨作,它们之所以能扣人心弦、震撼人心,不就是因为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吗?视觉上的冲击能激发人内心深处的“情弦”,让人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这就是“情动而辞发”。小学生在习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正是因为心中“无情”所以“无辞”。因此在习作教学时应创设情境,把实物引进课堂让学生得到视觉上的冲击,这样他们自然就有话可说。
  3、生活情境教学
  正如施建平老师所说的“让作文融入学生的生活”,习作不仅仅是以生活为源泉,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邵坤老师的《放飞童年》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邵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许多学生生活的照片和许多精彩的瞬间,让学生喜滋滋地回顾生活当中的趣事,乐滋滋地演示游戏过程,动情地讲述自己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所有的这些都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精彩。学生心中的那股情感的潮水也就自然地从笔端流淌而出。
  二、注重语言积累,应对言语匮乏,奠定学生“敢写”的基础。
  叶圣陶曾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叶老先生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我觉得,没有语言积累就没有习作素材,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所以出现了很多学生不敢写作文的情况。因此,我们在习作的指导中,应采用各种形式,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间接获取经验,积累语言。积累得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敢写作文了。
  1、课堂阅读教学──语言积累的“主阵地”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立足课堂、重视课本的阅读教学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教材选文具有经典性、可读性等优点,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能为写作做好铺垫,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课外阅读延伸──语言积累的“百宝箱”
  语言积累仅仅靠课内是不够的,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学生阅读量不够多,也是导致他们阅读、作文失分的一个主要因素。叶圣陶先生早在50多年前就说过:“但凭一部国文教材,是够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作为小学教师,如果能每周创造一两次和学生一起阅读的机会,对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了解课外知识和信息都大有帮助。天长日久,学生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而且丰富了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在写作时就能有丰富的内容如泉涌出。
  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
  三、改变评价方式,变批改为交流,赋予学生“乐写”的动力。
  作文教学中,有一件事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痛苦的,那就是批改作文。传统的作文批改,要求老师们一定要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拿着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这种做法,是吃力不讨好。学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他们的心情会是快乐的吗?他们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吗?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无奈地重复枯燥的机械的劳动,只会不断地扼杀学生写作的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是一种软化的宽松的评估要求,它使师生双方从批改的阴影中走出来。批改,本身就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它着眼于学生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不符合新课程平等对话、民主交流的精神。所以,我认为,改革作文的评估方式,应把“批改”变为“交流”。教师就作文和学生平等交流,以学习的态度、发现的眼光、欣赏的心情对待学生的作文,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式、商量式、比较式的评估结果,这样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1、当面交流
  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有的教师往往搁置几天,才有空看。这样就错失了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想法的最好时机。我的做法是学生的作文随交随看,即时听取学生的想法,理清学生的思路,有时当面对话,还可以避免因不了解而出现的错误。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爷爷家门前种了一棵芙蓉树。我以为他写错了,芙蓉乃是荷花的别名,怎么能种在地上呢?我就问他,他告诉我,这是木芙蓉,和荷花不一样。并把介绍木芙蓉的书给我看。我很庆幸和他当面交流看法,不然,白纸黑字的评语写上去,把对的批成错的,岂不是既丢面子,又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文字交流
  有时不能和学生当面交流,教师可以采取文字交流的方式。这种交流和批改不同,它少了冷冰冰的挑剔、盛气凌人的指导,有的只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对文章的探讨和教师的建议。学生会感到老师很尊重自己,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树立信心、激发情感,使他们感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在写春游的建议时,有学生建议到乡下去,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观赏到绿树野花,可以到田间挖野菜、到小河里钓鱼,自己烧饭、野炊。我在作文后写道:“看了你的建议,老师被你笔下的乡村美景陶醉了,那真是一个春游的好地方,老师真想和你们一起去踏青、赏花、钓鱼呢。”并给了他五颗星。学生看到后,高兴地笑了。
  3、心灵交流
  文章不是无情物。即使是小学生的作文,那也是他们情感的表达。尽管显得幼稚、不成熟,但却有成人作文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教师必须用真心去感受,用童心去理解,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从他们的角度去分析,才能破译学生心灵的密码,走进他们的世界,学生才会和教师真诚地对话,而不是编造故事,迎合教师。我曾经在生气的时候叫学生写作文《假如我是教师》。有学生这样写:“假如我是教师,我决不对学生发火,那意味着我无能;我也决不让学生多抄课文;我不会让他们对着99分的试卷哭泣。”这段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反思良久,为学生的坦率震动。于是我给他写了我的感想:“老师谢谢你的真情告白,谢谢你的提醒,假如我做学生,我也会喜欢你这样的老师的。”
  总之,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应采取宽松的、多样化的评估手段,应该蹲下来看学生的作品,平等地交流。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才会诱导他们多写,乐写,善写。
  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南昌大学附小)    【摘要】文言文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发现,有的老师忽视文言文的教学,一些学生害怕学习文言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加强小学文言文教学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一是古为今用,让经典扎根于孩子心中;二是今为古用,多媒体巧为文言文学习架桥梁;三是吟咏诵读,让学生与古圣先贤对话。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
【摘要】在小学开设的课程中,信息技术课与语、数、外等主课学科不同,学生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在课后很难通过练习进行考查,所以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就比较高,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并能加以熟练地运用。为此,要构造一个以生为本、动态、和谐的大课堂,让教学的双边互动在知识与智慧的碰撞中生成"活生生"的课堂。  【关键词】以生为本信息技术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是我们一
【摘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艺术,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直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重视音乐教育理念的转型和创新。本文正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结合自己丰富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当前音乐教育理念的转型和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 音乐教育 理念转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教学手段老化落后,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逐渐得到了改善。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发展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本人执教地区属于边远民族地区,教学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科技馆等科学宣传场所参观,这些都困扰着科学课教学在小
【摘 要】历来文化课教学是职业高中教学的“老大难” ,而语文教学尤其是这样。职高学生往往重专业轻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比较差,在就业后问题更为凸显。我认为职高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生活技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手段、全面丰富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是职高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当前职高语文教学窘境
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蒂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尽到的重要责任。教师到底应该培养哪些数学学习习惯呢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朗诵视频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  走进中国诗坛,一缕缕酒香就扑面而来。可以说酒和诗是相伴相随的,诗人和酒也似乎有着天生的缘分,古往今
【摘要】现代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为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效果,我们一定要转变已有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高效 主体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老师的注意力不仅要集中于知识点的传授,传授知识点的方式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现代教学要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
【摘要】诚信是一个人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是个人人格的直接表现方式,可以说是人的“第二身份证”。俗话说“人无信不立”,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很多的案例体现。诚信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所学校学生素质的基本体现,但是初中时期的学生出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叛逆心理较强,加之现代社会各种负面影响因素较多,对于学生的诱惑较大,想要做好学生的诚信教育,任重道远,但又刻不容缓,本文笔者就自身的
从教将近二十年,教材轮回了六、七次,每一次讲授都有新的发现和体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课本中的传统篇目,第二段的写景是经典段落。表达方式的掌握是初中生必备的语文基本素养,也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2014年山西中考小作文“介绍大自然的美景”就是着眼于“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考查。这段写景正是训练描写的好范本。  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这段文字如何描写百草园的乐景?  要求:1、“六人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