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学习中也离不开阅读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基本学习能力,通过数学阅读可以使学生具备个性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技能,以适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
关键字激发兴趣;训练思维;表扬鼓励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29-02
数学的语言包含有通常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因此,在数学阅读常须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来表述,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另外在数学阅读中也常要求在思式上频繁变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
1变换方式、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人才,而快的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可以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持久地加以训练。
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例题“小雪得了12朵小红花,小磊得了8朵,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小红花?”老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拿出学具摆一摆。(用小圆片表示小雪的12朵,三角形片表示小磊的8朵。)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表示花,把它们画下来,进而顺势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多次往复。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让思维活动充分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越准确、越清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几何图、线段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加强,阅读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
2细化要求,教给方法
2.1激发兴趣,以“疑”导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老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原因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莫名其妙地读书。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不致于常常机械地朗读。另外,在教室里张贴著名数学家探索数学规律中所发展的有趣事迹或趣味数学谜等,也不失为激励学生主动去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2.2手脑并用, 以“动”带读。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语言转化”,即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数学中的语言常常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老师可以边读边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例如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相等的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周长增加了6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示意图,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增加了两条半径,问题很快迎刃而解。又如教学“画平行线”。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画的步骤。又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画,对在画时出现的问题仍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这样边读边动手,学生学得轻松,方法记得牢固。
2.3多样表述,以“思”促读。语言的灵活性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问题的能力,也是智力活动灵活程度的体现。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某学校一年级360名新生中,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其中,关键句“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可以换成“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125%”,“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0.8倍”,“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4”,等等。这样让学生学会把一种数量关系“换句话讲”,能使题目的条件变得更加直接,使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经常做这种“换句话讲”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这样利用各种变化,使概念的本质特征更为突出。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面突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做到“形变质不变”,使学生的思维一次又一次地在变化中被激活,同时数学概念也一次比一次清晰。
2.4咬文嚼字,以“辨”明读。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关键字词的讲解必须准确、透彻,要注重对“各”、“分别”、“占”、“相当于”等词义的处理。在低年级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像“一共”、“剩下”、“飞走了”、“又来了”等词,让孩子们圈起来,并让他们想象题中相应的情景,描述情景后,又列式计算。如: “小红家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三口人每月大约产生多少千克垃圾?一个人每天大约产生多少垃圾?三个人每年大约产生多少垃圾?”题中的“每月”、“每天”、“每年”要让学生认真分析、比较,要求学生嚼透关键词后去找对应量,又进行合理地解答。又如,在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圈一圈,点一点”等方式圈出关键词。通过对“同一、不相交、两条”的关键词的点画和联想,让学生理解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讲某一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在指出“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时,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确含義则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和删减,使学生产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关键词句,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让孩子学会咬文嚼字,斟酌语言文字的含义。
3表扬鼓励,及时评价
老师仍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成效作出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更要注重其参与过程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老师可以结合每周的评价表,对孩子这一阶段“阅读”的表现,及时作出评价,对于表现好的孩子,应及时鼓励,对暂时比较落后的孩子,老师应及时捕捉他们的进步,促使他们很快地进步。
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学生认真阅读数学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只有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才能使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分析、推理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字激发兴趣;训练思维;表扬鼓励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29-02
数学的语言包含有通常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因此,在数学阅读常须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来表述,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另外在数学阅读中也常要求在思式上频繁变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
1变换方式、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人才,而快的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可以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持久地加以训练。
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例题“小雪得了12朵小红花,小磊得了8朵,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小红花?”老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拿出学具摆一摆。(用小圆片表示小雪的12朵,三角形片表示小磊的8朵。)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表示花,把它们画下来,进而顺势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多次往复。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让思维活动充分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越准确、越清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几何图、线段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加强,阅读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
2细化要求,教给方法
2.1激发兴趣,以“疑”导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老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原因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莫名其妙地读书。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不致于常常机械地朗读。另外,在教室里张贴著名数学家探索数学规律中所发展的有趣事迹或趣味数学谜等,也不失为激励学生主动去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2.2手脑并用, 以“动”带读。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语言转化”,即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数学中的语言常常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老师可以边读边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例如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相等的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周长增加了6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示意图,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增加了两条半径,问题很快迎刃而解。又如教学“画平行线”。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画的步骤。又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画,对在画时出现的问题仍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这样边读边动手,学生学得轻松,方法记得牢固。
2.3多样表述,以“思”促读。语言的灵活性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问题的能力,也是智力活动灵活程度的体现。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某学校一年级360名新生中,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其中,关键句“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可以换成“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125%”,“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0.8倍”,“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4”,等等。这样让学生学会把一种数量关系“换句话讲”,能使题目的条件变得更加直接,使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经常做这种“换句话讲”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这样利用各种变化,使概念的本质特征更为突出。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面突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做到“形变质不变”,使学生的思维一次又一次地在变化中被激活,同时数学概念也一次比一次清晰。
2.4咬文嚼字,以“辨”明读。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关键字词的讲解必须准确、透彻,要注重对“各”、“分别”、“占”、“相当于”等词义的处理。在低年级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像“一共”、“剩下”、“飞走了”、“又来了”等词,让孩子们圈起来,并让他们想象题中相应的情景,描述情景后,又列式计算。如: “小红家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三口人每月大约产生多少千克垃圾?一个人每天大约产生多少垃圾?三个人每年大约产生多少垃圾?”题中的“每月”、“每天”、“每年”要让学生认真分析、比较,要求学生嚼透关键词后去找对应量,又进行合理地解答。又如,在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圈一圈,点一点”等方式圈出关键词。通过对“同一、不相交、两条”的关键词的点画和联想,让学生理解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讲某一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在指出“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时,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确含義则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和删减,使学生产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关键词句,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让孩子学会咬文嚼字,斟酌语言文字的含义。
3表扬鼓励,及时评价
老师仍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成效作出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更要注重其参与过程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老师可以结合每周的评价表,对孩子这一阶段“阅读”的表现,及时作出评价,对于表现好的孩子,应及时鼓励,对暂时比较落后的孩子,老师应及时捕捉他们的进步,促使他们很快地进步。
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学生认真阅读数学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只有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才能使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分析、推理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