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领悟民族精髓、感受时代气息的知识殿堂,张弛自如的课堂语言就日益突现出其重要性。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有相当重要的示范性和感染力。教师的用语形象生动,就会激起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兴趣,就会如春风化雨般无声地滋润学生。古人云:“称师善教,如坐春风之中。”形象、生动、优美的教学用语,能创设学习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感染,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学习。可以这么说,无论是教师课前备课精心设计的预设性语言,还是课堂教学时随机应变的生成性语言,都是极好的教学资源。
语言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生活的四周,语文课堂上,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着意刻饰的导人语、过渡语、提问语、讲解语和结束语应该像沁人心脾的春风一样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先声夺人、以情动人的导人语,使学生们的思维情感迅速合拢,或激发情感,或制造悬念,让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充满期待;自然巧妙、天衣无缝的过渡语带学生领略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语文之旅的无限风光;简洁明了、准确严谨的提问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在智慧的峰峦上不断攀登;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并产生心灵的共振和智慧的激发;循循善诱、含蓄深沉的结束语余音绕梁、言有尽而意无穷。
然而,一篇课文包孕着十分丰富的信息量,在教学过程中又充满着各种变化,始料不及的情况对许多教师来说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灵活地运用教学智慧,将预设性语言和生成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说得了然无痕,表现含蓄自然,看似无意为之,实则匠心独运。
准确得体又机智巧妙的评价语就足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恭喜你,回答正确!”“你的解答让我们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渔人初入桃源的感觉——‘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解释得非常精练,比老师说得更有道理,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给子出自内心的赞赏,对学生可能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同时蕴涵着与学生学习的课文相关的语言信息,有利于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吸收语言、应用语言,从而形成能力。当然,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避免机械的重复,过于单一的表扬会使学生产生腻味,甚至认为老师的认同只不过是一种敷衍。恰切的用语,真心的肯定,学生才会为之欢欣,为之鼓舞,也才会畅所欲言。
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教师的期望有出入时,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学生更加紧张,甚至思维停滞。如我在执教《口技》时,指名读“忽一人大呼‘火起”’一段,该学生声音很小,我马上说道:“对不起,暂停,起火了,大家怎么无动于衷?哦,你的声音小了点。”善意的提醒,幽默的语言,引得学生发出朗朗的笑声。此时,课堂气氛轻松,学生劲头十足。“学习也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当学生解读课文出现错误时,除了引导学生去正确理解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直面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从错误里你将得到智慧”;“让我们重温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我坚决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力。”’在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中,像这样不吝惜赞扬之词也不溢美不隐过的做法,会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接受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得到的将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收获,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高。
课堂上还难免会出现猝不及防的干扰和学生的异常举动。处理偶发事件的题外话,也是有意义的教育契机。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零碎的题外话。这种“碎语”不仅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更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得到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有个别同学“神思恍惚”时,便加重语气提醒说:“XX同学有些‘目似暝,意暇甚’了吧!”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同学会发出会意的笑,自然要比生硬地抛出一句“XX同学,不许开小差!”效果要妊得多。“目似暝,意暇甚”一句,学生在课文《狼》中已学过,旧语重提,既引起了该学生的注意,又使全体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巩固了旧知。当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学生常会发出“啊”的一声叹息,老师不必生气,只需一句“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学生便心领神会。拥挤的教室,地盘之争时有发生,“六尺巷”的故事使人茅塞顿开:“万里长城今扰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是啊,同学之间,“让他三尺又何妨”!曾在课堂上遇到学生赶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被举报,一些同学高喊:“撕掉他的作业!”我不动声色问道:“你们希望看到老师粗暴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吗?这位同学上课不听讲,我是很生气,可我没有毁坏他人物品的权力。况且,犯错误的只有一个同学,我怎么能摆一张生气的脸给全班同学看呢?”那天我们正好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里面有一句话:“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是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我把这句话慢慢地复述了一遍,教室里安静极了。
总之,将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能让学生感到课堂的新奇多趣,老师的连珠妙语如同一颗石子,掷于水中,会激起无限的波澜,又似田野上的春风,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甘甜。
要给人“如坐春风”的感觉,我想除了有亲和的外表、友善的笑容、驾驭语言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丰富的学识,方能时时能给身边的人以熏陶。肖川博士在《语言的背后》中说:“锤炼语言,也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那些恪守“重压之下出成绩,汗水时间取分数”的功利观的课堂语言,必定是急风暴雨、冗长哕唆的;那些死抱住“练为主线”的信条的课堂语言,一定是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思想的僵化决定了语言的僵化,“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只有当教师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使命,跳出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并对所教授的内容融会贯通、烂熟于心,他的课堂语言才会从容不迫,得心应手,耐人寻味,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如春风拂过原野,似春雨滋润大地。
因此,课堂教学语言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它不靠挤占学生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它无须教师费尽心机钻研考试试题来取得成绩,它不要你给学生施加压力来提高分数,它更不会摧残你自己的身体来实现教育目的。它只需要教育者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用语言唤醒受教育者的心灵。
[作者通联:湖北宜昌五中]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有相当重要的示范性和感染力。教师的用语形象生动,就会激起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兴趣,就会如春风化雨般无声地滋润学生。古人云:“称师善教,如坐春风之中。”形象、生动、优美的教学用语,能创设学习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感染,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学习。可以这么说,无论是教师课前备课精心设计的预设性语言,还是课堂教学时随机应变的生成性语言,都是极好的教学资源。
语言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生活的四周,语文课堂上,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着意刻饰的导人语、过渡语、提问语、讲解语和结束语应该像沁人心脾的春风一样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先声夺人、以情动人的导人语,使学生们的思维情感迅速合拢,或激发情感,或制造悬念,让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充满期待;自然巧妙、天衣无缝的过渡语带学生领略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语文之旅的无限风光;简洁明了、准确严谨的提问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在智慧的峰峦上不断攀登;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并产生心灵的共振和智慧的激发;循循善诱、含蓄深沉的结束语余音绕梁、言有尽而意无穷。
然而,一篇课文包孕着十分丰富的信息量,在教学过程中又充满着各种变化,始料不及的情况对许多教师来说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灵活地运用教学智慧,将预设性语言和生成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说得了然无痕,表现含蓄自然,看似无意为之,实则匠心独运。
准确得体又机智巧妙的评价语就足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恭喜你,回答正确!”“你的解答让我们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渔人初入桃源的感觉——‘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解释得非常精练,比老师说得更有道理,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给子出自内心的赞赏,对学生可能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同时蕴涵着与学生学习的课文相关的语言信息,有利于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吸收语言、应用语言,从而形成能力。当然,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避免机械的重复,过于单一的表扬会使学生产生腻味,甚至认为老师的认同只不过是一种敷衍。恰切的用语,真心的肯定,学生才会为之欢欣,为之鼓舞,也才会畅所欲言。
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教师的期望有出入时,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学生更加紧张,甚至思维停滞。如我在执教《口技》时,指名读“忽一人大呼‘火起”’一段,该学生声音很小,我马上说道:“对不起,暂停,起火了,大家怎么无动于衷?哦,你的声音小了点。”善意的提醒,幽默的语言,引得学生发出朗朗的笑声。此时,课堂气氛轻松,学生劲头十足。“学习也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当学生解读课文出现错误时,除了引导学生去正确理解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直面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从错误里你将得到智慧”;“让我们重温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我坚决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力。”’在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中,像这样不吝惜赞扬之词也不溢美不隐过的做法,会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接受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得到的将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收获,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高。
课堂上还难免会出现猝不及防的干扰和学生的异常举动。处理偶发事件的题外话,也是有意义的教育契机。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零碎的题外话。这种“碎语”不仅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更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得到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有个别同学“神思恍惚”时,便加重语气提醒说:“XX同学有些‘目似暝,意暇甚’了吧!”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同学会发出会意的笑,自然要比生硬地抛出一句“XX同学,不许开小差!”效果要妊得多。“目似暝,意暇甚”一句,学生在课文《狼》中已学过,旧语重提,既引起了该学生的注意,又使全体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巩固了旧知。当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学生常会发出“啊”的一声叹息,老师不必生气,只需一句“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学生便心领神会。拥挤的教室,地盘之争时有发生,“六尺巷”的故事使人茅塞顿开:“万里长城今扰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是啊,同学之间,“让他三尺又何妨”!曾在课堂上遇到学生赶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被举报,一些同学高喊:“撕掉他的作业!”我不动声色问道:“你们希望看到老师粗暴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吗?这位同学上课不听讲,我是很生气,可我没有毁坏他人物品的权力。况且,犯错误的只有一个同学,我怎么能摆一张生气的脸给全班同学看呢?”那天我们正好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里面有一句话:“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是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我把这句话慢慢地复述了一遍,教室里安静极了。
总之,将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能让学生感到课堂的新奇多趣,老师的连珠妙语如同一颗石子,掷于水中,会激起无限的波澜,又似田野上的春风,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甘甜。
要给人“如坐春风”的感觉,我想除了有亲和的外表、友善的笑容、驾驭语言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丰富的学识,方能时时能给身边的人以熏陶。肖川博士在《语言的背后》中说:“锤炼语言,也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那些恪守“重压之下出成绩,汗水时间取分数”的功利观的课堂语言,必定是急风暴雨、冗长哕唆的;那些死抱住“练为主线”的信条的课堂语言,一定是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思想的僵化决定了语言的僵化,“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只有当教师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使命,跳出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并对所教授的内容融会贯通、烂熟于心,他的课堂语言才会从容不迫,得心应手,耐人寻味,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如春风拂过原野,似春雨滋润大地。
因此,课堂教学语言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它不靠挤占学生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它无须教师费尽心机钻研考试试题来取得成绩,它不要你给学生施加压力来提高分数,它更不会摧残你自己的身体来实现教育目的。它只需要教育者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用语言唤醒受教育者的心灵。
[作者通联:湖北宜昌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