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这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大潮流。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出一些见解。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多样、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鲜活素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观察,在最短的时间里,探索问题,得出结论,改变过去那种依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我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屏幕上先出现河、山、大桥背景的画面,然后出示一道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300米,以每分钟900米的速度通过大桥。桥长2400米,火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间?接下来,演示这列火车开过大桥的过程,在车头到达桥头时和车尾刚刚走过桥的另一端时,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然后,利用闪烁的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更加清晰地理解了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整个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思维高度集中的状态,很快便能够理解并表述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表达式并进行解答。
二、抓住关键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抓住关键点、突破难点是教师深感棘手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教学的关键处,教师若能将数学教学环节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止为动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变学生心目中对于数学教学抽象、枯燥、缺少人情味的形象定位。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通常是让学生看教师的操作演示,用沿着一条中位线进行折叠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这样做虽然比较省事,但由于是教师操作学生看,教师讲解学生听,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为了改进这一课的教学,我采用把三角形三个内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的方法,并用电脑把整个剪拼过程演示出来。由于电脑演示的整个操作过程思路清晰,步骤清楚,形象生动,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讲解随着图形的层层深入演示协调发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方法。这时,再让他们独自进行剪拼,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把三角形的内角剪拼成一个平角。
三、呈现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显示技术及应用软件辅助教学,能创设出新奇的学习情境,此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学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实验小学操场长 80米,宽50米,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要,操场的长增加30米,宽增加20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我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画一画,尝试着算一算。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解法:30×20=600(平方米)。这时,我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长与宽,形成扩大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学生直观地看出扩大的部分并不是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此时再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很快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
选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 编 肖 飞)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多样、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鲜活素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观察,在最短的时间里,探索问题,得出结论,改变过去那种依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我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屏幕上先出现河、山、大桥背景的画面,然后出示一道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300米,以每分钟900米的速度通过大桥。桥长2400米,火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间?接下来,演示这列火车开过大桥的过程,在车头到达桥头时和车尾刚刚走过桥的另一端时,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然后,利用闪烁的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更加清晰地理解了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整个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思维高度集中的状态,很快便能够理解并表述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表达式并进行解答。
二、抓住关键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抓住关键点、突破难点是教师深感棘手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教学的关键处,教师若能将数学教学环节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止为动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变学生心目中对于数学教学抽象、枯燥、缺少人情味的形象定位。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通常是让学生看教师的操作演示,用沿着一条中位线进行折叠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这样做虽然比较省事,但由于是教师操作学生看,教师讲解学生听,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为了改进这一课的教学,我采用把三角形三个内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的方法,并用电脑把整个剪拼过程演示出来。由于电脑演示的整个操作过程思路清晰,步骤清楚,形象生动,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讲解随着图形的层层深入演示协调发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方法。这时,再让他们独自进行剪拼,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把三角形的内角剪拼成一个平角。
三、呈现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显示技术及应用软件辅助教学,能创设出新奇的学习情境,此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学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实验小学操场长 80米,宽50米,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要,操场的长增加30米,宽增加20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我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画一画,尝试着算一算。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解法:30×20=600(平方米)。这时,我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长与宽,形成扩大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学生直观地看出扩大的部分并不是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此时再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很快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
选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 编 肖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