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导”出层次学生“探”出实效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12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进行第一轮基础性层面的自学之后,教师应诱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深度。而现实的课堂上这一点没有做好,直接原因是教师事先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不够,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导”的理解片面,致使课堂上诱导探究意识淡薄。
  关键词:高效课堂;探究诱导;生成;文本价值取向;思辨能力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过去,我国的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可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实施多种策略,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利用教师的“导”诱发学生的“探”呢?
  一、有效利用教材,保证学生学习数学有依据
  教材是课程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内容及编排方式都给我们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空间.那么,如何有效使用教材呢?
  1.尊重教材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
  2.紧扣教材
  在教学时,要把教材钻研透,把握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图和例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
  3.延伸教材
  在围绕教材进行教学时,如果能做到对知识进行延伸,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那我们的教学就真正达到了有效。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保证学生学习数学有兴趣
  首先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了学生的“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我们所教的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学生真正学到数学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使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学生在课堂里的行为问题就会屡屡发生。
  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真正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创设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勇于把课堂“让位”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兴趣,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数学思想的衍生、数学矛盾的化解、数学结论的内涵,进而体验数学的真情真味,领略“无限”课堂,才会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
  三、重视教学的行为,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益
  先说说教学目标吧!一节课下来,看一看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
  (1)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能克服外界的干扰,聚精会神地听讲。
  (2)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不是被动地听讲。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对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3)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4)学生有一定的课堂练习时间,有独立的解答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而且学生练习的正确率都很高。
  (5)学生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教学《铅笔有多长》,让学生测量了部分物体的长度后,问:你们现在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一位学生脱口而出:老师,你的腰围是多少?其他学生哄笑并大声响应,老师一愣,显然这问题不是预设的,虽然这只是一名学生的要求,但问题一经提出,便众望所归。于是教师“将计就计”,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
  生1跑上讲台,拿着米尺,小心翼翼地围着老师的腰绕了一圈。
  生2:“可以用一张长长的纸条,对着米尺,把刻度画下来,当卷尺来量”,自己制作软尺,想得真绝
  生3:“干脆拿一根绳子围老师的腰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
  生4:“借老师的裤子量”,真大胆的办法。
  生5:“借老师的皮带量”。
  这似乎是老师最倾心的方法了,刚想刹住,一位学生抢先说:“老师,我有更好的办法。我一拃有10厘米,只要用手量你腰围有几拃就可以了”究竟什么办法最好?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寻找答案。
  我们可以看到,生成性的课堂,学生积极性很高,智慧得到充分展示。对于学生想出的各种测量方法,教师不以成人的眼光简单评判,“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用自己的速度学习数学”。当让孩子们用想出的办法在我身上折腾后,学生掌握的不仅是测量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依附之中形成和发展了。尽管耗去了时间,但收获的却是价值,真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四、要注重教学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这样经过教与学的不断反思,数学教学就一定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师应用数学教学有效的“导”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最基本的渠道,需要做教师的我们不懈地努力。只有很好得利用好“导”,才能诱发出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
  参考文献:
  [1]杨红樱.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科学教育.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BI)技术下的Barrett食管(BE)肝郁证及其各亚型的分布特点,与NBI内镜表现的关系。  方法:以2013年1月~2014年1月一年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群体,永葆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是高校党的建设重大战略任务。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自主学习的强化剂。主动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使他们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总结了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教育,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可以把学生引领到知识的殿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把课堂当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在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学氛围;数学教学  一、社会发展需要创新教育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教育的要求普遍提高,当今的教育提出创新教育,教师必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教师要组织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评定学生的活动成效,用互评的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让学生感觉到学语文、用语文的快乐。
新的学年,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任六年级2班数学课,一位基础很差的学生小宇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天下午,我叫她到办公室,第一次我细细的打量了她。她身材微胖、弯又长的眉、炯炯有神的眼睛、白里透红的脸蛋,一看就是一个聪明的小女生。我就疑惑了:“她的作业怎么就错了那么多呢?”然后,我就蜻蜓点水式的给她讲了做这些题的重点和错误原因。  她说:“老师,我没听得懂。”  我诧异!  然后,我又给她细细的讲了一遍
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临床上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1型和
把ISO9000国际标准引入高校党建工作既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也是一种突破,这种新的机制将推进党建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它将会给高校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本文试就我
随着电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客户需求的提高,许多供电企业都在谋划开发建设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思路,不少企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广泛收集有关资料
数学概念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数学大厦的奠基石。没有清晰的概念,就像一座没有合格框架结构的摩天大厦一样,早晚会因为经不住考验而倒塌。要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阶段,那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因为它完全脱离现代的素质教育,违背教学改革的理念。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概念课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下面结合实例就其中关键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概念的引入  (1)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