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主义的几个特点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8833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文主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化思潮,从文化的性质来看,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充满着人文主义精神,并有着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主义;特点
  
  人文主义一般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化思潮,它于十四世纪下半叶产生于意大利,到十五、十六世纪风行欧洲,同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学体系相对立,提出了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宣布人是自然的冠冕、宇宙的中心。提出人的独立、人的尊严、人的平等、人的权利、人的自由等问题。实质上是针对中世纪神学对人的压抑而提出的人学,相对经院哲学的神文精神而建构的人文精神。
  如果我们撇开人文主义一词的来历,仅从文化的性质来看,人文主义不仅存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充满着人文主义精神。它同西欧近代的人文主义相比有着自己独到的特点:
  一、中国的人文主义贯穿于整个文化发展的始终,它不具有西方的近代内容,在中国文化中,范围广阔,内容宽泛
  在“人文”一词的起源上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它最早出现于《周易》对“贲”卦的解释上。即“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文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天文”指自然秩序,“人文”指人事条理。因此,中国的人文思想包含甚广,它除“天文”、“地理”之外,几乎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其中包括文章、文学、文德、文物、言谈、穿戴、饮食,涉及到哲学、文学、政治、伦理、艺术等各个领域。而儒家的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则是以礼乐为中心的道德教化。孔子在回答子路问如何成人时指出:“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就是说,成人的主要条件是:“知”“勇”“艺”“不欲”等,均须“文之以礼乐”,这便是儒家人文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
  荀子不仅发展了儒家的人文精神,而且对“人道”、“人文”的内容有更明确的规定,他认为“君子之行,礼义之文”的内容是从生到死谨慎地按着“礼”的规定去做,使人的一生始终俱善。这便是人道或人文的含义。
  二、中國的人文主义在对人的理解上不同于西欧的人文主义
  我们讲人是社会的动物。西方的哲人认为,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相对独立的个体。他应享有爱情、支谊、自由、平等、尊严等权利。并且每个个体又是他内在因素的创造物,它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对人在天地间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地肯定。老子在他的《道德经》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把人同道、天、地并列。周秦之际的《礼运》中讲了“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经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邵雍也认为“唯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但是,在中国文化史上,人的价值并不是以个体出现的,而是以社会标示个人、强调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强调人对社会的服从,他们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把人的价值概念的外延扩展到整个人类,从而使其内涵变得极其广泛模糊,甚至抽掉了任何具体的内容。如荀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仅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为了调整群体内部的结构及其关系,人必须服从社会。并运用仁爱、正义、宽容、和谐、义务等准则去行为。人的命运同群体息息相关,这种社会的人格就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人格。
  三、中国的人文主义既没有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又没有把人同自然对应起来,“天人合一”是其最大特点
  我们讲周代在吸取了殷亡的教训后,提出了“人德”的观念,并赋予天以道德含义。在孔子的思想中已包含有“人德”与“天则”合一的思想。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人相通”的观点,他以人来界定天,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样就以人性本善的道理,就可以与天相通。在孟子以后,子思在《中庸》中提出了相同的思想:“天命之谓性,率性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思想到了宋代,成为宋明理学的个根本观念。张载说:“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大小之别也。”这与西方文化中那种把自然宇宙与人看作是不可调和的关系,宇宙是纯自然现象不带有价值色彩的观点就完全不相同了。
  在老庄的思想体系中,他们为了反对儒家把“天”赋予“仁爱”的道德意义,提出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匆狗”等思想,力图区别天人的不同,认为任何人为均不合自然,“天与人不相胜也”,把“天人对立”作为法天的理由,强烈主张消除天人对立,以达到一种新的超越,从而使生命返归于自然的本真,最终完成“天人合一”,庄子说:“灵台者,天之在人中也”。这种“自然之天”虽注重自然也不同西方的建立在人与自然相对立基础之上完全以功利的眼光去对待、了解和认识自然的勘天思想有者本质的不同。
  四、非功利主义是中国文化人文主义的又一特点
  中国文化的非宗教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去追求彼岸的世界,而道德强调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则使人们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重义轻利”的行为倾白。
  《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原道》说:“行而宜之谓义”。都是指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一定的规范或标准,这才称得上义。其实,它是“仁义”与“道义”的同意语,重义轻利,就是重视仁义或道义,重视一个人的行为要与道义,道德相符,而不去计较功利或物质利益。
  《论语》中说:“子罕言利”。他以义与利相对照,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进而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认为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向小人一样去汲汲追求物质利益,而应该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紧紧地同仁义道德联系起来。
  孟子把孔子的义利学说推进了一步,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以义为准绳,不必去顾虑其它,他说:“大人者,言必信,行必果,惟义所在”,“君子犯义、小人犯刑”,他认为专讲利,则必然导致混乱,因为利是矛盾的,有得必有失,而义则是和谐的,如果讲义,则彼此互相融合,不会导致冲突,以保障社会的安定。
  处于儒家左翼的荀子,在义利问题上则同孔孟完全一致,他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者……故义胜利为治世,利克义者乱世。”他肯定了逐利是人的本性以及义利的对立,人不能完全去利而存义,但须以义为主,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汉代的董仲舒集“重利轻义”思想之大成,他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成为后世儒者的至理明言,并在宋明理学中推到了极端,把义利之辨扩展到道德的各个领域,并与志功、名实、王霸、公私,天理人欲紧密联系起来,从各个角度论证了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以抽象的道德原则抹杀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需要和追求,最终走向虚伪的禁欲主义。与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抑殊途同归,和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关于对人性的解放大相径庭。
  我们分析了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几乎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始终,它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文明不无关系,也对中国目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脱不开干系,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心理路障。而今,东西方思想家注目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想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来提升人的精神生活、道德境界,以抵御由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而带来的拜金主义,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类的自我失落和精神空虚,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主义的现代意义之所在。
  (作者单位: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741018)
  
  
其他文献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很多人研究流动人口给城市治安带来的影响,对流动人口的安全感的缺乏关注。试图对流动人口的安全感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解流动人口安全感需求现状,以期为满足流动人口的安全感提供有益的探索,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流动人口;安全感;城市社区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指出,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
期刊
摘 要:爱情,亲情,友情是人类的三大精神支柱。而爱情,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是人类口中经久不衰的,永恒话题。在中西方,无论是戏剧家、小说家、诗人、歌唱家,以至于一些政治家都对爱情有着极高的评价。但爱情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人们往往借助其它有形的,熟悉的事物来描述它。这就是隐喻的作用。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尤其是概念隐喻的提出为爱情提供了更好的表达方式。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的理论分析汉英
期刊
摘 要:我国应当以教育教学内容与法律职业相衔接、建立实践教学新模式、新方法为目标,通过以职业层次为基准对法学教育体系进行定位、以法律应用为目标对法学教育内容进行规划、以司法考试为导向对法学教育方向进行调整、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对法学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及以资源共享为基础对法学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等途径,改革当前的法学教育。    关键词:法学教育;实践教学;职业伦理;素质教育    一、域外法学教
期刊
美国国防语言学院是隶属于国防部的一所教育与科研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语教育和研究机构,向经过挑选的美国军队和政府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外语教学。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进行概述和分析,对我军军事院校的语言与文化培训提供借鉴。  关键词:外语;文化;培训;跨文化差异    美国国防语言学院(Defense Language Institute, DLI)创建于1941年11月,是隶属于国防
期刊
伴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新生成为了高校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之一,如何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调节,减少他们入学后的心理问题与不适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学长制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生管理机制逐渐被各大高校引入,并逐步完善。本文从学长制的概念出发,深入剖析学长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从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学长制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  关键词:学长制;新生;适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公共选修课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的比例愈来愈大,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如何摒除公选修课建设中的弊病,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监管力度,培养师资力量,确保公共选修课建设顺利发展,值得探究。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网络选课;学分制    高校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综合类教育课。其主旨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多种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经
期刊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具体规定干部德的考核评价标准:政治品德重点看是否坚定理想信念、是否忠诚党的事业、是否坚持执政为民、是否密切联系群众、是否讲党性重品行;职业道德重点看是否坚持求真务实、是否始终尽职尽责、是否坚守清正廉洁、是否坚持艰苦奋斗;家庭美德重点是否孝敬父母、是否关爱子女、是否诚待配偶;个人品德重点看是否情趣健康、是否勤俭持家。  关键词:选人用人;以德为先;考
期刊
大学英语教材市场的繁荣,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确实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如果完全依赖于教材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取舍和调整,重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空间。  
期刊
文章试图立足当前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实际,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误区,作出适当的认识和评价,并对新建本科高校不和谐发展的根源进行探析,以此得出新建本科高校和谐发展的策略,以期对新建本科高校的和谐发展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和谐发展    这是一个人类急步走向知识社会的时代,这是一个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的时代。在这个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机遇的历史时代里,和谐高等教育模式的构建应日
期刊
通过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能力形成环节的分析,较深入地探讨了完善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力培养;具体目标;形成环节;教学体系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应归于重视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上,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的研究和完善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只有这样,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模式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广,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