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给中国的语文教育注入了活力,它更新了今天的语文课堂,同时更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语文课外作业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将会如何变革?语文课作业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的巩固和延伸,更应是课堂教学的升华。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小学高年级课外作业进行了探索。
课题研究伊始,我针对本班对学生进行了课外作业现状调查,随机抽取本班15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中高年级小学生语文课外作业问题的调查:基本型作业——占87% 拓展型作业作业——占2% 创造型作业——占1% 准备型作业——占10%
调查结果令人吃惊, 课外作业一直成为课堂教学的附属,传统的语文课外作业一味强调“教”的作用。大多数的老师只把作业当成是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手段,致使学生的作业出现了机械性作业多,书写量大,耗时长等特点,提起作业,学生心烦,老师头疼。传统的学生课外作业无论在设计理念,作业形式和评价体系上都显得呆板生硬,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抑制学生学习自主全面的发展。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语文课外作业改革刻不容缓。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推广。我们应该突破以往作业模式的框架,改善和优化作业设计、评价体系。因此我将小学高年级课外作业策略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策略问题研究: 查阅文献,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小学高年级语文开展课外阅读的问题与对策》、《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等一些优秀论文,拓宽了我的视野和思维。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本课题在剖析了传统语文作业的弊端,指出了在新课改形势下语文课外作业改革的必要性后,分别从更新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理念;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多样性;语文课外作业评价的人性化和多元化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本课题指出教师应该更新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理念。新课程课外作业已不再完全是教学的附属,而是教学内容的重建与提升的过程。它应该是学生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与体现过程。我们应该摒弃传统语文课外作业附属于语文教学,服务于考试的思想,使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使之真正地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使语文课外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发展个性的舞台。
集思广益,求教于同事。我将进行的小课题研究向同事做了简要介绍,引起了其他语文教师的强烈兴趣,并就语文课外作业存在的问题和课外作业形式的开发建言献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一位老师对本课题就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多样性进行探讨。提出五种新的课外作业设计形式:自主型作业,积累型作业,创编型作业,调研型作业和课题型作业。并逐一分析,论述其特点及重要意义。这样使我课题研究实施在阐述理论的同时,还能结合了大量的实际例子进行说明,使课题在理论和实际中都具有指导意义。课题指出传统的课外作业评价形式单一、僵化、缺乏人文性。新时期教师应该采取与作业形式,学生主体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做到评价的人性化、多元化能更好的推进新时期的语文作业改革,形成一个完善科学的作业体系。如何优化课外作业设置,增强课外作业的灵活性、实践性、趣味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学习的空间,也可以使学生更生动、积极的学习语文。课题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作业设计作为研究内容,提出了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能力为目标,希望通过课题研究能够进一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使同事们意识到,在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的同时,建设一个多元化,趣味化,人性化的作业体系,对今天的语文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我们共同改革完善语文的作业体系,还学生一个博大精彩,轻松快乐的语文世界。
第二阶段:改革方案的实验及反馈修改
在此基础上,我经过思考,拟定出小学高年级课外作业策略问题开发方案。
一、有效性课外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
1、 联系学生生活,优化作业内容:新课标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教材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封闭的,而是用各种形式联系到课外,直接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设计许多向学生生活扩展和延伸的作业。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是:春天到了,约上你的小伙伴去郊游,去看看花草、树木、去看看村庄、小河。你一定也能写几句赞美春天的话!又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鼓励学生认姓氏字,就可以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不但认识一些常用姓氏,而且认识本班同学的姓氏,认识身边最常用的汉字;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儿童随时注意生活中的汉字,主动识记生活中的汉字,沟通了课本识字和生活识字两个系统。像这样,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环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材料中,大量地亲身接触语文知识,激发兴趣。更加主动地参与作业活动。
2、促进思维发展,优化作业内容:苏霍姆林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单一机械的作业束缚人的思维,适当布置一些开放性作业,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优化,提高分析和运用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就可以布置一些没有统一答案的作业,要求学生凭已有的知识推断和确定自己认为可以成立的答案,这样做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教学《快乐的节日》一课后,我让学生也来想一想:“六一”儿童节,我们班要准备庆祝活动,你有什么“金点子”?快写下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这样的写话练习,既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语文能力。实践中制定并施实这样三方面的作业形式:
(一)想象性作业
有想象才会有创造,从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将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学完《将相和》一课后,我们设计的作业是:续写《将相和好之后》。要求学生大胆想象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是如何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如何为赵国人民谋利益的。学生在原有的感知基础上展开想象,构建新的想象,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又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学得有乐趣,有干劲。这样的作业学生需要多看看,没有一定的材料是很难想象的,只有大量的材料在头脑中,并把所有看到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内化,大胆进行想象才能更好地想象。
(二)观察性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求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做好生活笔记。这类作业强调学生的读、演、说、写。这里的“读”指的是扩大学生的词句;而“写”指的是把所观察到的东西写下来;“演”是表演。有的课文文质优美,适合朗读,可让学生回家把自己充满感情的朗读表演给家人看。有的课文故事性很强,可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自编一出课本剧,在班队活动中表演给大家看。如学完《草船借箭》一课后,布置学生自由组合,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表演之后进行评议,评一评表演者的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主要人物性格的了解。这样的作业就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
课题研究伊始,我针对本班对学生进行了课外作业现状调查,随机抽取本班15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中高年级小学生语文课外作业问题的调查:基本型作业——占87% 拓展型作业作业——占2% 创造型作业——占1% 准备型作业——占10%
调查结果令人吃惊, 课外作业一直成为课堂教学的附属,传统的语文课外作业一味强调“教”的作用。大多数的老师只把作业当成是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手段,致使学生的作业出现了机械性作业多,书写量大,耗时长等特点,提起作业,学生心烦,老师头疼。传统的学生课外作业无论在设计理念,作业形式和评价体系上都显得呆板生硬,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抑制学生学习自主全面的发展。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语文课外作业改革刻不容缓。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推广。我们应该突破以往作业模式的框架,改善和优化作业设计、评价体系。因此我将小学高年级课外作业策略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策略问题研究: 查阅文献,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小学高年级语文开展课外阅读的问题与对策》、《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等一些优秀论文,拓宽了我的视野和思维。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本课题在剖析了传统语文作业的弊端,指出了在新课改形势下语文课外作业改革的必要性后,分别从更新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理念;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多样性;语文课外作业评价的人性化和多元化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本课题指出教师应该更新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理念。新课程课外作业已不再完全是教学的附属,而是教学内容的重建与提升的过程。它应该是学生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与体现过程。我们应该摒弃传统语文课外作业附属于语文教学,服务于考试的思想,使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使之真正地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使语文课外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发展个性的舞台。
集思广益,求教于同事。我将进行的小课题研究向同事做了简要介绍,引起了其他语文教师的强烈兴趣,并就语文课外作业存在的问题和课外作业形式的开发建言献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一位老师对本课题就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多样性进行探讨。提出五种新的课外作业设计形式:自主型作业,积累型作业,创编型作业,调研型作业和课题型作业。并逐一分析,论述其特点及重要意义。这样使我课题研究实施在阐述理论的同时,还能结合了大量的实际例子进行说明,使课题在理论和实际中都具有指导意义。课题指出传统的课外作业评价形式单一、僵化、缺乏人文性。新时期教师应该采取与作业形式,学生主体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做到评价的人性化、多元化能更好的推进新时期的语文作业改革,形成一个完善科学的作业体系。如何优化课外作业设置,增强课外作业的灵活性、实践性、趣味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学习的空间,也可以使学生更生动、积极的学习语文。课题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作业设计作为研究内容,提出了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能力为目标,希望通过课题研究能够进一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使同事们意识到,在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的同时,建设一个多元化,趣味化,人性化的作业体系,对今天的语文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我们共同改革完善语文的作业体系,还学生一个博大精彩,轻松快乐的语文世界。
第二阶段:改革方案的实验及反馈修改
在此基础上,我经过思考,拟定出小学高年级课外作业策略问题开发方案。
一、有效性课外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
1、 联系学生生活,优化作业内容:新课标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教材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封闭的,而是用各种形式联系到课外,直接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设计许多向学生生活扩展和延伸的作业。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是:春天到了,约上你的小伙伴去郊游,去看看花草、树木、去看看村庄、小河。你一定也能写几句赞美春天的话!又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鼓励学生认姓氏字,就可以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不但认识一些常用姓氏,而且认识本班同学的姓氏,认识身边最常用的汉字;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儿童随时注意生活中的汉字,主动识记生活中的汉字,沟通了课本识字和生活识字两个系统。像这样,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环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材料中,大量地亲身接触语文知识,激发兴趣。更加主动地参与作业活动。
2、促进思维发展,优化作业内容:苏霍姆林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单一机械的作业束缚人的思维,适当布置一些开放性作业,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优化,提高分析和运用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就可以布置一些没有统一答案的作业,要求学生凭已有的知识推断和确定自己认为可以成立的答案,这样做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教学《快乐的节日》一课后,我让学生也来想一想:“六一”儿童节,我们班要准备庆祝活动,你有什么“金点子”?快写下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这样的写话练习,既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语文能力。实践中制定并施实这样三方面的作业形式:
(一)想象性作业
有想象才会有创造,从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将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学完《将相和》一课后,我们设计的作业是:续写《将相和好之后》。要求学生大胆想象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是如何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如何为赵国人民谋利益的。学生在原有的感知基础上展开想象,构建新的想象,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又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学得有乐趣,有干劲。这样的作业学生需要多看看,没有一定的材料是很难想象的,只有大量的材料在头脑中,并把所有看到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内化,大胆进行想象才能更好地想象。
(二)观察性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求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做好生活笔记。这类作业强调学生的读、演、说、写。这里的“读”指的是扩大学生的词句;而“写”指的是把所观察到的东西写下来;“演”是表演。有的课文文质优美,适合朗读,可让学生回家把自己充满感情的朗读表演给家人看。有的课文故事性很强,可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自编一出课本剧,在班队活动中表演给大家看。如学完《草船借箭》一课后,布置学生自由组合,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表演之后进行评议,评一评表演者的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主要人物性格的了解。这样的作业就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