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化发展中的社会效益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产业这一领域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文化产业为人们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达到满足人们对于精神层面需求这一目的。在全球化和经济化的语境下,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在文化产业走向市场化的同时,艺术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本文通过梳理文化产业化的现状及成因,分析文化产业化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最终发现注重社会效益,实现文化的底蕴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核心观念。
  【关键词】文化产业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在许多国家中,文化产业这一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这一趋势也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流因素,它不仅对文化事业产生重要作用,还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其他方面产生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于这一领域逐步了解认知后,将中国的文化产业事业发展起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提升。而在这样一个文化产业促进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使得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
  一、文化产业化的现状分析
  文化产业在生产和消费进程中是以追求产品的审美特性为最终目的,并展现其特有的规律和模式。文化产业以大众文化为主要对象,并随着大众文化一起迅速发展起来。如今,文化产业受到科技化和现代化的影响,首先,其文化产品不再限制为音响制品,除了录音带、光盘,多媒体的网络也成为文化产品的常见载体,人们的消费方式也随之改变;其次,西方国家的文化公司成为带动经济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在国际上占有大部分的市场,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在中国,最早的文化产业服务于政治活动,大多用于宣传政治思想。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市场方面成为一种福利事业。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文化领域的政策和监管制度也得以改善,才使得文化产业发展起来。
  二、文化产业化的原因分析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能满足于物质需求,除此之外,还需要精神层面得到满足,所以,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急剧增加,促进了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各行各业的专家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对文化给予支持。由此看來,文化产业化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两方面。
  (一)微观上,各方面原因导致消费需求量增加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日益增长。
  根据调查显示,人均收入达到1000-3000美元时,人们对于基础生活消费比重下降。对于文化娱乐及服务性消费显著上升。当人均消费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达到最高点,并且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总值的30%~40%。通过数据来看,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文化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高。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文化需求将强烈凸现,并且文化消费将占经济总量的大部分比值。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人群越来越多,也更加促进了文化的需求量,从而导致对文化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二)宏观上,政府制定各相关制度给予支持
  政府对于文化的管理属于宏观管理的范畴,通过制定政策对文化发展趋势进行调控和监管。比如,政府出台非管制化政策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文化单位。这样给予了更多文化企业的生存空间,推动了非公有文化企业的发展。其次,产权制度中的知识产权制度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另一项制度。明晰的产权制度有利于交易的确定和进行。由此看来,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提升了人们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导致消费人群急剧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文化产业的消费需求量。
  三、文化产业化进程中产生的主要矛盾
  现阶段,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仅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还能将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播。然而,在文化进行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却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常常发生矛盾,这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一)当两种效益发生冲突时,应以社会效益为主
  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如果艺术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等,那么,文化公司或文化团体就要提高固定支出,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其中,比如前期的宣传工作、准备工作等等,除此之外,过多的宣传和弘扬艺术作品的社会效益是否会适得其反,使人们产生抵触心理。这样又回到了旧时代的情况,那么,文化改革也会失去作用;然而,如果更多地注重经济效益,计算出收益和支出的预算并按照预算执行各项指标,将会大大地限制艺术作品的宣传效果,不能将艺术作品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文化作品不是为了盈利而生产和创作的,它是在人们享受了物质需求之后,满足人们精神领域需求而产生的。这一特征使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不能以满足经济效益为首要目的,当两种效益产生矛盾的时候,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将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文化领域的政策和思想也是要以弘扬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及它的象征意义为主的。文化的精髓在于其丰富的内涵,它在精神层面引导人们的思想,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安慰,但是,在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的语境下,使得很多人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最终导致了文化底蕴的丧失和败坏。
  (二)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的弊端
  然而,由于文化产业化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导致了文化丧失了自身的底蕴和内涵,出现庸俗和媚俗的现象。文化市场急于追求利益,使文化成为利益和金钱的工具。比如,有些明星和作者一味追求观众热度,而不考虑作品的文化内涵,一再将文化和艺术低俗化。曾经有很多著名演员的作品都以幽默和接地气为特征,然而却极为不尊重他人尤其是残疾人,将搞笑艺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导致这样的作品被打上低俗的标签。其次,艺术作品中缺乏时代精神,缺乏道德素养,这不符合时代的审美标准。对那些穷人、残疾人进行挖苦和嘲讽,是一种丑陋的文化。   (三)“社会效益”的价值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社会效益是作者通过创作和生产文化产品来表达自身情感,然后由文化产品去影响消费者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意识,最终达到一定的积极效果。文化是具有审美性的,作者和艺术家们通过创作手段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使得其具有审美价值,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并且传递了作者的思想。有的时候这种现象可能是“丑”的,但经过作者的再创造之后,生活中的“丑”就具有了审美价值,从而也就具有了社会价值。比如著名的讽刺喜剧《吝啬鬼》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极度自私和贪婪的人物形象,通过作者莫里哀塑造的阿巴贡,深刻揭露了当时西方社会人们贪婪的本质。除此之外,还有好多优秀的作品,通过这些文化产品,让人们了解到了一种现象的本质甚至是社会的本质,也正因如此,社会效益的价值就更加凸显出来。
  (四)给予文化正确的定位
  作为精神创作的产物,文化产品表达着创作者的观念和认识,这种观念将会影响文化产品被消费的人群,所以,这种社会属性具有无可代替的作用,也是文化产品最基本的属性之一。要想将中国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起来,首先要以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前提,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将一切向“钱”看。另一方面,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能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使人们精神得到解放,而低俗、庸俗的产品既不符合时代精神,也不符合道德要求,所以终将会被历史所淘汰。
  四、结语
  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既具有文化产品创作的艺术性价值,又遵循市场上商品流通规律,这使得文化产品不仅具有社会效益,还具有了经济效益。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常常发生矛盾。由于文化领域较为复杂,作为学者和管理者,我们要根据其特征和规律制定长期的战略目标,对于文化的监督和管理要站在全方位的角度思考问题,把握好管理和开放的尺度。既要起到掌控的目的,引导其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还要鼓励其创新思想,不制约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要防止文化过度的市场化导致其文化內涵的丧失。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最根本的前提,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和内涵。当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坚守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市场,而不是将文化庸俗化来迎合市场。作为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者,我们要保持文化的精髓和底蕴,构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化的发展理论和战略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凤群.文化产业化视域下中国戏曲的发展路径思考[J].戏剧之家,2020(6):13-14.
  [2]成荣蕾.如何打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演艺作品[J].艺术研究,2017(2):192-193.
  [3]张宏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动因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0):125-127.
  [4]林民书.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其特点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8(1):13-20.
  [5]闵光辉.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2.
  作者简介:付运麒(1996—),男,满族,黑龙江人,哈尔滨音乐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艺术管理。
其他文献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备课中,都想把一节课设计得环环相扣,全面俱到,期望学生的思维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给学生上一堂好课。有时却适得其反,本想面面俱到,可往往面面都不到,
摘要: 传统教育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脱离真实情境,学生在实际需要时很难真正调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和使用其所学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学习或在情境中进行活动性学习,促进知与行的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为此,本文畅谈了关于高中生物教学情境创设的构想。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情境创设 构想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
摘要: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知识的灌输者,而应多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本文阐述了课堂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并从引课、课堂主体的把握、课堂总结等环节入手分析了生物课堂情境创设需关注的几个领域。  关键词: 生物课堂 情境创设 认知领域 思维领域 情感领域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新课程“在吸纳以往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
古民居是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再现了传统建筑风貌和传统民风民俗,从古民居的身上还可以再现原始空间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于古民居,但随着现代化的中国
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教育以后,进入了初中,接触了一门新的学科——生物学。  我以为这门学科与学过的语文、数学相比,与新接触的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相比,自有其特点:学生有一定的语文知识,但要提高水平却不易;它不像物理、化学那样特别抽象,又不像数学那样离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是与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有关生物学的现象和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感觉特别具体;相对而言,每一知识点都能自成体系,前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生物课堂教学该如何“教”和“学”?针对高中学生普遍感到生物难学的现象,作者开展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采用概念图策略的行动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概念图策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主体性增强,学习效果明显。  关键词: 概念图策略 生物课堂教学 案例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高中学生普遍感到生物难学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中医证候的关系,哪种证型血清瘦素水平最高,血清瘦素水平升高,是否能为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方法:本实验
目的:中医软指标主要是指通过医生的观察采集或患者的自我报告而获得的,无法用仪器或其他手段直接进行精确测量的指标。基于人体和现代疾病的复杂性,以及中医思维的特点,中医软指
地市报要由传统的“机关报,报机关”转型为领导满意、读者欢迎、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强势媒体,就应该以新的理念抓报业,积极开拓多元化经营。 Local newspapers should be tran
冲击地压危险状态可通过分析岩体内的应力、岩体特性、煤层特征等地质因素和开采技术因素来确定。冲击地压危险性指数是根据已发生的冲击矿压事故来确定的。实践证明 ,这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