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宏志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特色教育。几年来,我校在“宏志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北京市教委、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先后授予我校“北京市首批德育先进校”、“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先进校”、“全国健康促进校”等称号,“宏志教育”的良好成效受到全社会的一致好评。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宏志德育”的构建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在深刻理解、明确方向的基础上,把握机遇,及时构建了符合新课改要求,符合我校实际的“宏志德育”体系。以宏志学校文化为总纲,构建环境育人的校园文化、全员育人的教师文化、“感恩于心,责任于行”的学生文化,形成德育场;坚持“科研引领、资源整合、评价反馈”的操作思路,联成德育线;以模块化德育管理、德育课程、课堂学科德育渗透、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网络信息平台为主要途径,突出德育点,全面实施优质的“宏志教育”,为社会输送优秀公民。经过多年实践,我校以实现德育课程化为目标,逐渐完善了“宏志德育”管理体系,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宏志育人模式。
二、“宏志德育”体系的逐步推进
1.形成模块化德育管理,促进德育课程化
借鉴新课程改革的模块化思想,实现德育管理的模块化。我校按照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将新课程背景下德育工作设计为四个不同层次的模块,即基础型模块、发展型模块、“心育”型模块、励志型模块。
2.创设德育课程载体,丰富德育课程化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生活、社会,融合综合教育、实践教育和主体教育的思想,依据我校宏志生的特点,我们把实践课活动中的社区服务内容,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线分为十个单元,以“感恩回报”为核心,分为必修和选修,并赋予相应的学分;社会实践则以“学军—学农—学工”为主线,以学年为单位组织实施。
校本德育课程:我们依据四个德育管理模块,从内容上把德育活动课划分成四个专题开展——适应性课程专题、拓展课程专题、人格完善课程专题、境界提升课程专题。
3.实现德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课堂渗透德育的长效机制
成立德育干部、教学干部联席会、教学效益指导小组,从机制上保障德育渗透的落实;在每学年第二学期开展“园丁杯”德育渗透研究课,并形成一项制度,探索构建宏志德育渗透模式;在必修课教学中落实“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编制各学科德育渗透教学大纲,并严格落实;实行作业评判的精细化、德育化、人性化,把作业批阅作为师生有效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德育网络,为德育课程化提供保障
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把校园教育延伸到开放的社会与社区,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网络,与学校教育形成交错互补的教育协作关系,转变校内外教育不够协调的状况,主动创建学校主导,家长、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机制,形成全方位德育格局。
5.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拓展德育课程化外延
近年来,我校投入大量资金对学校的现代教育设备与技术进行添置和改建,加速了学校数字德育的发展。通过建立宏志中学德育网站,开辟新的德育课堂;通过建立班级博客,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通过东城区数字德育网络开展主题班会、家长会;通过蓝天工程网,引导学生科学安排课余生活,健康成长。
作者系北京宏志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田欣欣)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宏志德育”的构建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在深刻理解、明确方向的基础上,把握机遇,及时构建了符合新课改要求,符合我校实际的“宏志德育”体系。以宏志学校文化为总纲,构建环境育人的校园文化、全员育人的教师文化、“感恩于心,责任于行”的学生文化,形成德育场;坚持“科研引领、资源整合、评价反馈”的操作思路,联成德育线;以模块化德育管理、德育课程、课堂学科德育渗透、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网络信息平台为主要途径,突出德育点,全面实施优质的“宏志教育”,为社会输送优秀公民。经过多年实践,我校以实现德育课程化为目标,逐渐完善了“宏志德育”管理体系,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宏志育人模式。
二、“宏志德育”体系的逐步推进
1.形成模块化德育管理,促进德育课程化
借鉴新课程改革的模块化思想,实现德育管理的模块化。我校按照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将新课程背景下德育工作设计为四个不同层次的模块,即基础型模块、发展型模块、“心育”型模块、励志型模块。
2.创设德育课程载体,丰富德育课程化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生活、社会,融合综合教育、实践教育和主体教育的思想,依据我校宏志生的特点,我们把实践课活动中的社区服务内容,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线分为十个单元,以“感恩回报”为核心,分为必修和选修,并赋予相应的学分;社会实践则以“学军—学农—学工”为主线,以学年为单位组织实施。
校本德育课程:我们依据四个德育管理模块,从内容上把德育活动课划分成四个专题开展——适应性课程专题、拓展课程专题、人格完善课程专题、境界提升课程专题。
3.实现德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课堂渗透德育的长效机制
成立德育干部、教学干部联席会、教学效益指导小组,从机制上保障德育渗透的落实;在每学年第二学期开展“园丁杯”德育渗透研究课,并形成一项制度,探索构建宏志德育渗透模式;在必修课教学中落实“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编制各学科德育渗透教学大纲,并严格落实;实行作业评判的精细化、德育化、人性化,把作业批阅作为师生有效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德育网络,为德育课程化提供保障
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把校园教育延伸到开放的社会与社区,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网络,与学校教育形成交错互补的教育协作关系,转变校内外教育不够协调的状况,主动创建学校主导,家长、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机制,形成全方位德育格局。
5.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拓展德育课程化外延
近年来,我校投入大量资金对学校的现代教育设备与技术进行添置和改建,加速了学校数字德育的发展。通过建立宏志中学德育网站,开辟新的德育课堂;通过建立班级博客,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通过东城区数字德育网络开展主题班会、家长会;通过蓝天工程网,引导学生科学安排课余生活,健康成长。
作者系北京宏志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