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采薇》为例浅谈阅读教学的“入”与“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epseaxi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閱读教学应该将立足教材和拓展延伸有机结合起来。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应充分发挥教材是“例子”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对阅读的有效指导。本文试以《采薇》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做到“融入文本”与“超越文本”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学生阅读活动的再创造提供可能。
  [关键词] 阅读教学;融入文本;超出文本;生命意识;回归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首要重点和难点,历来受到各方人士的广发关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给阅读教学重新定位:“不能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体验,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课堂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那么,在具体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展开与文本的“对话”?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既能融入文本、体验角色,又能超越文本,发掘文本的深层意义。本文以《采薇》的教学为例试析。
  一、融入文本
  “入”即进入文本,与之贴近、交融。有专家说:关于阅读,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和深度解读。教师应反复阅读和咀嚼文本,从中捕捉有价值的语言点,加以发掘和发挥,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高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
  1.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入”,肯定要用“读”来“入”,从语言“入”。读作品是融入文本的开始。读作品的过程,就是阅读者从作品中接受语言信息,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画面、情境都一一展现,把自己带进文本的情境中去,很好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
  《诗经》中的《采薇》一诗,反映的是古代士兵连年征战,迁戍未定,不遑启居,更不知归家何日的巨痛与深愁。其所抒发的“忧心孔疚”的情感可谓淋漓尽致。
  初读诗歌,学生可感受到全诗悲哀的感情基调,再读可感受戍卒思家难归的深切痛苦。就诗的前三节,学生基本能够从朗读中品味出戍卒思归之情。那么这种痛苦是怎样体现的?要怎样读出才能融入情感中去呢?这首诗巧用叠词的方法,所以,在教授这首诗时,要重点指导叠章重唱的诵读。“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心亦忧止”、“岁亦阳止”、“忧心烈烈”等,无不抒发了戍卒强烈的思乡之情及思归不能归的痛苦。反复诵读后,还可发现:这个戍卒思家而不能归的原因是什么。“玁狁之故”,“王事靡盬”,抵御外侮,征役没个休止啊。而从“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又可读出军旅生活的劳苦。
  这是诗的前三节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可读出戍卒思家难归之痛,思家难归之因,及对军旅生活劳苦之怨。
  在读中,学生很明显能感觉到文章的第四、第五节已不再续写戍卒的思归之情,那么写的又是什么呢?细读“戎车既驾”,“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玁狁孔棘”,可见,这里讲述的内容已转入到追述从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而第六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讲述的内容又有改变,讲述的是戍卒归途的悲伤痛苦之情。
  这是文章的整个内容,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快速抓到的,在整体上把握了这个戍卒的基本情感。
  2.在品字析词中解读。
  品词析句的过程是文本细读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我们说《采薇》的前三节抒发的是戍卒思家难归之痛,那么这个思归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程度上有什么改变没有?从哪里可看出?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歲莫”、“岁阳”都是指一年又到了一年终了,极言时间的飞逝。思归的心情从怨恨到“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思归的程度是一步步加深的。同时,文章前三节还用了“起兴”的手法,除了说生活之苦、戍役艰辛,更是意在强调薇菜的生长变化过程。“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形象的刻画了薇菜从破土而出,到枝叶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变化过程,喻示春去秋来,时光流逝。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戍卒的心情从“忧心烈烈”的归心似箭、煎熬难耐,到“忧心孔疚”的撕心裂肺、痛苦绝望。思归程度一步步增强。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王事靡盬,不遑启居。”“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玁狁孔棘。”这些句子很容易被认为是厌战的体现,所以很多人解读这首诗时,认为全诗表达的情感不外乎两种,一是思归的痛苦,二是极度厌战,渴望和平。而光读到这两层情感是不够的。
  “维常之华”,“君子之车”,“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一月三捷”,那高大的戎车、雄壮的战马、严整的军容、精良的武器正是威武的统帅和英勇的士卒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和玁狁决一死战的真实写照,无不流露出身为军人的自豪感。驾车战马的高大健壮更表现出将士们饱满的战斗热情和每战必胜的信念。所以主人公并非只有厌战的情绪,这些字里行间里,我们根本看不到士卒那思归的情愫,更看不到士卒对于生命无望的恐惧,好像生与死以及其他的一切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在士卒的胸中,只有一颗跳动着的保家卫国,垂名后世的勃勃之心。而且《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既然是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采薇》只是抒发一种厌战之情的话,是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的。
  《采薇》的“入”文方法当然还有很多种,但不管怎样的“入”,不仅要“入文”,而且还要“入情”。这样的融入文本才不会显得空洞、浮泛。
  二、超出文本
  融入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阅读教学只注重“入”,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在“入”的前提下,还要追求“出”。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转换思维方式,站在文本之上重新解读文本、体验文本。   《采薇》虽然产生的年代比較早,但其中已体现出人类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是只有人才的关于生命的体验,是从群体意识中剥离出来的个体性意识。人一旦意识到生命也就意识到生存的意义,意识到生命也便体味到生与死、唉与喜、痛苦与欢乐等等人生的滋味。”[1]
  《采薇》一开始,就将我们带入了旷远荒凉的戍边,展现了一群长期戍守边防的戍卒,在旷日持久的艰苦戍边生活中,对于家乡的渴望,对于个体生命的担忧。“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从这些心灵的呼唤中,从这些刻骨铭心的乡思中,流露的是生命的孤独、忧伤和焦虑,他们渴望故乡那安全、舒适的港湾。那里有他们的亲人,有他们生命的根,然而他们却无法归去。“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尽情地抒发他们的悲哀、他们的无助。戍卒们已经预感到了他们生命的无望,他们痛苦不堪,就如同在汪洋大海中,个人只是一叶无浆的小舟,只能听任河流的摆布、随时都有舟覆木散的危险。这种对于生命的无助和绝望的强烈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诗人对生命的关注与担忧。
  “当死则死,则死比泰山尤重。不当死则死,则无益于事,比鸿毛尤轻。生死之际。不可不接之于道。”[2]这里所说的“道”即指道德准则。在战争中,将士为国捐躯,被视为“重于泰山”,是死得其所,给予极高的道德评价。《采薇》篇中,戍卒虽然思乡深切,渴望回到自己生命的摇篮,让生命有个归宿,但是当面临战争,面临国家、民族危难时,他们便迸发出强烈的责任感和道义感。那高大的戎车、雄壮的战马、严整的军容、精良的武器正是威武的统帅和英勇的戍卒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和玁狁决一死战的真实写照,他们为保家卫国,视死如归。这正是当时人们道德之上的生命价值观的体现。在永恒的时光前,每个生命个体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当他汇于人类生命的河流中后,便会显示出无比的力量与永恒的价值。
  战争终于结束了,长期征战的士卒也最终踏上了归途,这本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诗里却看不到一丝的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期的戍边生活已经在士卒的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使他对于生命的苦难有了切身的认识。“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不只是一条漫长的归程之路,更是一条慢慢无尽的人生旅途,这条路充满无穷无尽的独孤与悲苦,而何时是一个尽头?
  所以《采薇》,它不仅仅是描述一个戍卒从思乡恋家的悲苦到保家卫国的悲壮再到返家途中的悲傷,它更体现了我们的先民对于生命的归宿、价值以及苦难的关怀和感悟。
  三、回归文本
  “阅读教学需要超出文本,但如果无度,很容易出现‘一行白鹭上青天’式的‘离题万里’的现象,造成‘散乱的活跃’局面。因此,阅读教学要注意适度超越,更要注意适时回归。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只有回归文本的超越才会让文本催生出真实而丰盈的教育意义。及时回归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获得积累,确保语文意味,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3]
  在学习完后把课文拿起来读一读,用文本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来唤醒、来触动学生的情思,滋润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总之,“融入文本 超出文本 回归文本”的统一,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求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晓风.《诗经?采薇》的生命意识解读[A].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2]杨继盛.杨中敃公遗笔[A].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3] 吴永军. 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回归文本——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例谈.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1).
其他文献
本文将以G省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该高校的年度考核模式及在考核过程中参与测评人员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从考核模式及异常现象中,分析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失真的原因.
摘要:中职德育教育教育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当前中职教育不断的走向实现校企合作的环境下,中职德育教育更是有了新的特点,本文运用调研法,以中职物流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对当中职德育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提高中职德育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本研究对于当前中职教育实施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同时本文的研究为中职学校培养徳技双馨的人才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教育
病理医生对胃癌癌前病变特别感兴趣,西方国家和日本已提出用不同名称来确定这种病变.因此重要的是取得国际共识,以便在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特别在日本和西方研究者之间进行比较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的学科范围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在语文学科领域和与语文学科相关现实生活情境中,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来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相关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品格,确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的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中学语文研究性选题应该注意
“老板,单位的网又断了,大家都上不了网了。”  “好的,我立马联系联通公司。”  “老板,今天我要去谈一个客户,我把话述发给您,您帮我把把关呗。”  “好的,我马上帮你修改。”  “老板,今天有一家广告公司要找我们合作,我把他们的资料发给您,您看看是否有必要再联系。”  “好的,我一会儿看。”  三年前,王祥创办一家网络公司。创业初期,为了节约人力成本,王祥把自己一人分成两半,大小事情都亲自操刀。
医院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医院提升整体实力的保障,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医疗事业的进步,病患人数不断增多,给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笔者简单概述了医院档
期刊
本文通过对21例高立后位及前不均倾位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产程特点以及误诊原因,以提高产前确诊率,避免不治当处理,从而减少围产儿的病发病及死亡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1997-0
“沉默的螺旋”是由诺依曼提出的经典传播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下,因为传播环境的变化有不少学者认为该理论已经受到网络的动摇与挑战.本文立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本身,以北京
摘要: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结构都有了一个更高的发展。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们利用课文,以课文为跳板营造班级阅读氛围;课内课外超链接,开展系列竞赛等,营造班级阅读氛围。这些都是语文教师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举措。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25-01  曾经有一副
本文基于双因素理论以N学院为例,重点研究薪酬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激励,分析目前N学院教师薪酬结构存在的差距,研究促进教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保健和激励因素,探索具有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