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双师”,就是在同一节课内,借助特定的情境,由两位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不同的侧重点,通过多边互动的形式实现思维交汇碰撞,既而演绎课堂精彩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以两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课第3自然段的教学为例,展示课堂对话互动生成的精彩过程,并对教学进行了评析。
【教学片段】
师出示:“……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殿堂。”
师1:对于这句话中“精美的壁画”,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词语,说什么样的壁画?
生:精湛。
师1:虽然“精湛”这个词语没有学过,你能把课外的词语用在这里,说明你已经思考了。但是这里用错了,一般说技艺精湛,因而用在这里形容壁画有点不太适合。
生:精巧。
师1:很好。
师2:刚才我们知道了三个关于“精”的词语,“精美” “精湛” “精巧”。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这里的“精”是什么意思,可以借助工具书。
生:“精美”中的“精”意思是最好。
生:“精巧”中的“精”意思与“粗”相对。
生:“精湛”中的“精”是精通的意思。
师2:是的,“精”与不同的词语搭配,其意思也是不同的。“精美”一般是形容物品的外形美,“精湛”一般是形容技巧的,而“精巧”则更多侧重于物品的做工,是精细的意思。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文中“精美的壁画”中的“精美”能不能换成“精巧”呢?
师1:(进一步提醒)我们可以想一想,精美的壁画主要是指什么呢?
生:飞天。
师1:说得不错。现在我们集体读一遍,一起来感受一下壁画飞天的精美。
(生集体朗读)
师1:这一段话中有一个省略号,你再想象一下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可以尝试用“有的……有的……”来描述。
(生思考,小组交流。)
师1:这里“精美”主要是描述壁画画面以及“飞天”的形态,那么能不能换成“精巧”呢?
生:不能。“精巧”大多是形容工艺品的,因此这里用“精美”更适合。
师2:非常好。看来你们对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已经全明白了。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一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呢?
(生再次自由品读)
【评析】
从两个教师教学的不同側重点来看,教师1强化训练,而教师2则主张语文实践,这从这两位教师对由“精”搭配成不同词语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单一的训练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缺乏一定的语境,也会让训练毫无意义,而语文实践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单一的训练。在案例中,教师2的教学方式比教师1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不仅有词语的积累,还有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当然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去体验感悟。
从教学效果来看,“一课双师”的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理念,将互动推向更深的层次。由于教师之间的对等关系,教师1以词语训练为主,这可以强化词语积累,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即“精美”可以用“精巧”来代替。而教师2通过互动,及时纠正了这一错误。在这一对话中,教师1也成了学习者。这种角色调整让教师1迅速明白自己认识的不足,主动参与到教与学中,并积极吸收内化,迁移运用到言语实践中。这种互补式的对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还有效强化了教师之间的互动,推促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车桥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娣
【教学片段】
师出示:“……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殿堂。”
师1:对于这句话中“精美的壁画”,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词语,说什么样的壁画?
生:精湛。
师1:虽然“精湛”这个词语没有学过,你能把课外的词语用在这里,说明你已经思考了。但是这里用错了,一般说技艺精湛,因而用在这里形容壁画有点不太适合。
生:精巧。
师1:很好。
师2:刚才我们知道了三个关于“精”的词语,“精美” “精湛” “精巧”。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这里的“精”是什么意思,可以借助工具书。
生:“精美”中的“精”意思是最好。
生:“精巧”中的“精”意思与“粗”相对。
生:“精湛”中的“精”是精通的意思。
师2:是的,“精”与不同的词语搭配,其意思也是不同的。“精美”一般是形容物品的外形美,“精湛”一般是形容技巧的,而“精巧”则更多侧重于物品的做工,是精细的意思。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文中“精美的壁画”中的“精美”能不能换成“精巧”呢?
师1:(进一步提醒)我们可以想一想,精美的壁画主要是指什么呢?
生:飞天。
师1:说得不错。现在我们集体读一遍,一起来感受一下壁画飞天的精美。
(生集体朗读)
师1:这一段话中有一个省略号,你再想象一下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可以尝试用“有的……有的……”来描述。
(生思考,小组交流。)
师1:这里“精美”主要是描述壁画画面以及“飞天”的形态,那么能不能换成“精巧”呢?
生:不能。“精巧”大多是形容工艺品的,因此这里用“精美”更适合。
师2:非常好。看来你们对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已经全明白了。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一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呢?
(生再次自由品读)
【评析】
从两个教师教学的不同側重点来看,教师1强化训练,而教师2则主张语文实践,这从这两位教师对由“精”搭配成不同词语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单一的训练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缺乏一定的语境,也会让训练毫无意义,而语文实践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单一的训练。在案例中,教师2的教学方式比教师1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不仅有词语的积累,还有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当然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去体验感悟。
从教学效果来看,“一课双师”的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理念,将互动推向更深的层次。由于教师之间的对等关系,教师1以词语训练为主,这可以强化词语积累,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即“精美”可以用“精巧”来代替。而教师2通过互动,及时纠正了这一错误。在这一对话中,教师1也成了学习者。这种角色调整让教师1迅速明白自己认识的不足,主动参与到教与学中,并积极吸收内化,迁移运用到言语实践中。这种互补式的对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还有效强化了教师之间的互动,推促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车桥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