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下顺水推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byqjkw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
  
  我在《田忌赛马》教学中,分析第二次赛马的情景,刚开始研究首场比赛,即田忌出下等马,齐威王出上等马时,马上就有一学生举起手来,说:“老师,我有问题。”
  没分析就产生了问题,看来课前预习有效果了。
  “那你说”我说,他头一歪、眉头一皱说:“当齐威王看到田忌的马比自己的马慢那么多时,他怎么会不怀疑呢?”
  这可不是我的预设,可能由于条件反射,“提得好!”我马上给予了一个心虚的肯定。
  “那齐威王到底会不会怀疑呢?”我干脆把问题抛给暂时没回过神的学生们,一是缓解一下尴尬的气氛,为自己的应对争取一点时间。二来也可以发挥一下学生的创新能力。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首先站起来说:“我认为齐威王不会怀疑!”
   “噢!其他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鸦雀无声,也许,学生也知道“沉默是金”的道理。
  “你怎么知道齐威王不会怀疑呢?”我问了大家都想问的问题。
  “我从课文的第10、11、12自然段中看出来。”看来是有备而发,值得提倡的学习精神。
  “那请你具体说说理由。”……
  
  【反思】
  
  1、对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非预设生成,老師该何去何从?
  学生提出的“当齐威王看到田忌的马比自己的马慢那么多时,他怎么不会怀疑呢?”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是个节外生枝的问题,是课堂的非预设生成。我也有想过因为这是非预设生成,会影响我的预设课堂任务。但是,转而一想,学生提出来了,应该说具有最真实的价值。因此,我就积极设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讨。应该说这样的情景许多老师都会碰到,但处理方式却各有不同。我本人认为,对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非预设生成,老师应该善于捕捉闪光的思绪。
  
  2、对于有价值的非预设生成,我们该关注到什么程度?
  应该说,在我的这节课中,学生的表现是让我欣慰的。他们不仅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因为齐威王的傲慢与得意忘形,所以他是不会怀疑的。而且在讨论“齐威王如果能发现,他会怎么想。又会采取什么措施?”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互相启发、探讨交流,使学生对课文前面介绍的比赛双方的实力——马的情况理解得更加深刻,并且与平时的积累融会贯通,进行了颇有新意的再创造。此间,通过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学生的思维、想象、言语表达能力都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使得这一“节外的小枝”迅速地发芽并茁壮成长,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探讨】
    1、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准备,从而提高在处理预设和非预设生成时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①紧扣生活现实,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老师不能及时有效处理的一部分非预设生成,是因为老师所了解的,未必就是学生关心的;老师的生活背景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差异;老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家庭环境等。
  ②积极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校园应该是学生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场所,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校园。要善于发现校园中隐含的教学素材。
  ③正确把握学生的社会生活。留心学生放学回家,爱看什么动画片;在逛超市时,经常买什么商品;学生比较关心的社会问题有哪一些……这些都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教学素材。
  ④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教师可以通过家访、交谈、聊天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会经常以自己的家庭生活为背景来提出一些问题。
  
  2、把握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基础,从而提高在处理预设和非预设生成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学生在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学习时,已经具备了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之为学习的知识、能力基础。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水平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
  一些教师自身对特定的学科内容或学习任务的知识及能力体系了解不够全面,不能准确把握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基础,非但没有进行实事求是的了解,甚至还主观地作出一些错误的估计。
  
  3、进行换位思考,关注不同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从而提高在处理预设和非预设生成时的针对性与全面性。
  不切合学生一般特点的教学预设,往往有这么一些原因:老师教学“以本为本”,不考虑学生的变化,对教材的使用成了“死用”。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教学实践成了对某一教学设计的重复演示。
  教材中的情境有典型性,不一定具备普遍性。某些“经典”的教学设计本身是因生、因地产生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我们想靠一招吃遍天下,用固定的某一教学设计去教所有的学生,而全然不考虑学生的地域因素、文化背景、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教学必然失去主体,又谈何处理好教学的预设和非预设生成。
  我想,教师应当像关注生命那样,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对非预设的生成作出精彩的处理。
其他文献
农村小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是当前实施新课程的一支生力军,然而这支队伍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参差不齐。为适应新课程需要,有关部门本着“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举办很多的短期培训,但效果都不甚明显,原因主要是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与报告内容落差过大,专家所论述的各种“主义”和“模式”,把听者搞得如坠云雾,不知所云。  如何有效地进行培训?    一、预备生涯阶段    这一阶段往往是指刚从师范
[教学实录]    一、激趣,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用湿抹布在黑板上书写“水”字)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过了二、三十秒后,“水”字会有什么变化?  生:水迹变淡了,“水”字慢慢消失了。  生:水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对。这就是水的蒸发现象。那水蒸气有些什么特点呢?  生: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  师:是的,我们周围就存在着大量的水蒸气。那么在自然界中,水还能变成什么呢? 
2015年中国人均阅读不足8本书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近日公布。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84本,较2014年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7.78本上升了0.06本。而纸质报纸和期刊阅读量与2014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超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
大班额教学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大班额教学与小班额比较,不利因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面对那么多的学生,师生交流互动频率相对较低,教师难以全面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难以对个别或少数学生实施针对性教学;二是六七十个学生“挤”在一起,学生受干扰因素增多,给课堂教学的调控工作增加难度。这些教学不利因素,不仅使教师为实现面向全体和为维持课堂纪律费更多时间与精力,而且容易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基础知识。针对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教学情景过于依赖的现象,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确实应该情景交融,但不能失去数学味,即:教学情景必须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本文将从一节计算课的两个典型教学片段入手,展示情景服务于教学的具体过程。    一、片段赏析    【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情景使用原教材主题
许冰,常州市刘海粟美术幼儿园教师,曾获“区骨干”、“区学科带头人”、“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区优秀班主任”称号;她曾参与省“十二五”课题、市级课题的研究;参与编写的常州市幼儿园特色课程丛书《多元美术》正式出版;撰写多篇论文《泥塑的乐趣》《采风本土,印象文化》《挖掘本土资源,优化美术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思考》《利用本土老风俗,谈幼儿园主题性美术活动的开展方法》等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她辅导的幼儿作品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在进入高段以后。逐渐表现出不同的喜好与个性,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念,不少人对音乐感到漠然。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不妨多动脑子,多想点子,亮出自己的法宝,巧创魅力磁场,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之从小喜欢音乐,乐于学习音乐,并时时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状态和愉悦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一、精心组织 激发活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思维、想
大师作品是儿童美术欣赏与表现的一种媒介与桥梁,孩子可从大师的艺术精神及作品中汲取营养,借鉴大师的画法、构图、设色,像大师一样自由地绘画,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  在我园“我们的城市”主题活动背景下,我班(大班)孩子对房子产生了兴趣,特别对那些由旧区改造的新景观兴致很浓,他们想象着能回到以前祖辈们居住的地方。  怎么画出老房子的新面貌呢?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决定收集荷兰装饰画家汤·司考藤
引子    笔者任教六年级语文学科。一次课间,偶然间听到了两位学生之间的一番对话:“昨天你上QQ了吗?”“上了,我怎么没有看见你呢?”……到底有多少学生经常在网上聊天呢?好奇心促使我在班级内作了一番统计,结果却令人惊诧:全班78%的学生申请了QQ,几乎每一个上QQ的孩子每天或多或少都有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挂在QQ上,双休日的时间会更多。  于是,我把我的QQ号告诉了他们,希望能进一步了解他们在QQ上聊
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它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萤、理解和期待。是教师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但是长期以来,教师只注意到优秀生,而漠视后进生,甚至会随意伤害后进生的自尊,同时班上的其他学生也会排斥、歧视他们。后进生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表现出对学习和对教师、同学的厌恶。这种逆反心理一旦形成,他们的学习就会不断下降,并且在班上故意捣乱,给班级管理带来了麻烦。正如别林斯基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