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细化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必修课”。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佳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对课标的理解,制定本节教学目标如图1。
二、剖析经典图像
*人教版P42图2.30 VS 中图版P90D
图像解读:人教版地图中包含内流区、外流区、界线的图例,根据颜色对比,学生能迅速找到内流区、外流区,能根据活动要求找到主要河流,进而判读哪些是外流河,推断各河流注入的海洋,也能找到主要内流河,但容易忽视额尔齐斯河,不容易判断其注入的海洋;而对于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让学生直接阐述略有难度;利用文字资料阐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所包含的几个方面,同时配有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图和鄱阳湖九江蛤蟆石水域码头汛期、枯水期景观对比图,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呈现形式,也暗含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差异大的信息;因课标中没有对湖泊内容提出相关要求,文中删减了湖泊相关内容。中图版地图中外流区的图例则具体到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北冰洋水系,学生很容易根据颜色迅速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不容易出错,更加直观;文中展示塔里木河景观图,直接点明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活动提示内、外流区域与季风的关系,学生可结合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来阐述分布特征,降低难度;但对河流水文特征的阐述较少,仅从汛期、结冰期两个方面描述,缺乏直观景观图或示意图;虽然课程标准对湖泊没有作出相关要求,文中保留对湖泊的介绍,并配有青海湖的景观图,让学生对湖泊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为理解围湖造田带来的影响奠定基础。
教学策略:①展示中图版P90D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找出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找出我国最长内流河——塔里木河,在图中用不同颜色的笔描绘出来。②展示中图版P86L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据图简单概括我国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布特征。③快速判断: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水量最大的河流、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最大的内流河分别是哪些河流。简要分析河流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人教版P44图2.33 VS 中图版P91F、G
图像解读:人教版增加京杭运河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输水作用,为介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埋下伏笔。中图版配有船队景观图,更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理解京杭运河作为沟通我国南北的水上运输通道。人教版提到江苏以北河段已停止使用多年,而中图版更加准确地点明济宁以北不能通航,济宁以北正处于黄河的下游河段,该处形成“地上河”。
教学策略:整合图文资料,说说京杭运河的作用。
*人教版P45图2.34 VS 中图版P99T
图像解读:两幅图都体现长江的源头、流经省区、支流、上中下游分界点及注入海洋等河流概况信息。人教版图中包含大型水电站、大型水利枢纽的分布信息,体现了利用河流水能发电的价值,而中图版包含灌溉区的分布,体现了河流的灌溉功能。
教学策略:①展示长江流域水系图(图2)和中国地形图,找到长江的发源地、干流流经省区和地形区、注入海洋;在图中圈出上中下游分界点:湖北的宜昌、江西的湖口;找出主要支流和湖泊:嘉陵江、湘江、汉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②利用图表数据(表1)说明长江之大。
*人教版P46图2.35、图2.36 VS中图版P101V、P100U
图像解读:①人教版图2.35反映长江上游河段河流落差大,文中点明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图2.34中水电站及水利枢纽的分布也印证了这一点,充分利用这两幅图说明长江水能丰富,长江上游可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展水电业。从图2.35中可看出中下游河段地势平坦,图2.36反映不同河段的通航能力,结合两幅图,可得出长江的中下游河段地势平坦,水流速度缓慢,主要发展航运业。充分利用图文资料清晰解读“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两大称号。②中图版主要利用文字数据介绍,配有长江航运的景观图来阐述长江航运价值之大。从长江水系主要水电站分布图中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的上游河段。这两幅仅仅体现了呈现信息的功能,却缺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对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分析,尤其没有说明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易形成知识障碍。
教学策略:图说——长江之宝。①提供主要河流水能蕴藏量柱状图(图3),展示中国三级阶梯分布图、中国降水分布图,分析长江水能丰富的原因。②根据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和长江水系主要水电站分布图,说明长江水能资源的主要分布河段。③展示图文资料,介绍长江航运价值大。展示长江航运图,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长江航运价值大的有利条件。
*人教版P47图2.37、图2.38、P48图2.39 VS 中图版P101W、P102Y、P103Z
图像解读:人教版图2.37介绍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养殖、供水等综合效益,而中图版P101 W展示三峡大坝泄洪的图片,凸显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防洪,文字资料点明可控制荆江地区的特大洪水。人教版图2.38反映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是造成洪水的自然原因之一;中图版P102 Y反映长江中上游地区滥伐林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堵塞,排水不畅,这也是长江发生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之一。图2.39结合文字资料,说明围湖造田是长江发生洪水的另一个人为原因;从P103 Z图中可看出,长江流量季节变化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流量最大,支流众多,从而导致洪涝灾害,气候特征是长江洪涝灾害的另一自然原因。另外,人教版图2.40长江干流各河段主要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示意图,既可帮助学生认识各河段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又有助于理解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生态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策略:图说——长江之忧。①展示长江发生洪涝灾害的新闻信息,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讨论分析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②针对长江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出谋划策,如何防洪。 *人教版P50图2.41 VS 中图版P92I
图像解读:两幅图都涵盖黄河的源头、流经省区、支流、上中下游分界点及注入海洋等河流概况信息。不同之处在于人教版图中显示了大型水电站、大型水利枢纽的分布情况,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主要分布在黄河的中游和上游河段,它们主要位于阶梯交界处,而中图版体现了两个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教学策略: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干流流经省区、地形区、干湿地区、注入海洋;在图中圈出上中下游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河南郑州的桃花峪;找出主要支流:渭河、汾河。
*人教版P51图2.42 VS 中图版P93J
图像解读:人教版选用黄河干流泥沙沿途的变化示意图,反映不同河段的含沙量和输沙量,也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中游河段含沙量最大,进而分析中游河段含沙量剧增的原因。而中图版选用黄河携带大量泥沙的景观图,虽然比较直观地显示黄河的水文特征——含沙量大,配有文字资料来加以介绍,但缺乏各河段含沙量的数据对比,难以让学生产生质疑并进行深度探究。
教学策略:①展示黄河与世界多沙河流比较表(表2)和黄河水的景观图片,图表信息反映黄河什么水文特征?②展示“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观察黄河各河段的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③展示“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景观图”、“黄河中游某地的年降水量分布图”,合作探究:黄河中游泥沙剧增的原因。
*人教版P51图2.43 VS 中图版P94K
图像解读:人教版图2.43显示了黄河下游泛滥区的范围,旨在体现黄河下游地区多发洪涝灾害,文字介绍和图中黄河大堤,阐述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并在53页图2.45中展示“地上河”示意图,帮助学生对“地上河”形成直观认识,如果两幅图放在一起会更好,避免知识的间断。中图版K图包含“地上河”示意图和景观图,两种类型的地图相结合,展示“地上河”的面貌,文字内容阐述“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策略:①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分析下游河段的水文特征。②播放微视频“地上河”,根据“地上河”的形成过程,梳理“地上河”的形成原因。③根据形成原因,出谋划策治理下游洪涝灾害的措施。
*人教版P52图2.44、P53图2.45 VS 中图版P94L、P97Q、P98R
图像解读:人教版图2.45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用景观图备注不同河段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学生通过对比,明确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析造成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措施;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景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黄河治沙的不同措施。中图版用零散的景观图反映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利于学生对黄河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清晰、系统的感性认识;相比之下,中图版黄河凌汛的图文资料更利于学生理解凌汛的形成过程;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景观图涵盖信息量很小,价值不大,无法体现黄土高原不同地区采取的不同措施,仅仅用文字进行生硬介绍;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景观图形象直观,帮助认识该枢纽工程的综合效益。
教学策略:展示“黄河的忧患”图,分组归纳各河段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讨论原因和治理措施。
根据课标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必修课”。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佳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对课标的理解,制定本节教学目标如图1。
二、剖析经典图像
*人教版P42图2.30 VS 中图版P90D
图像解读:人教版地图中包含内流区、外流区、界线的图例,根据颜色对比,学生能迅速找到内流区、外流区,能根据活动要求找到主要河流,进而判读哪些是外流河,推断各河流注入的海洋,也能找到主要内流河,但容易忽视额尔齐斯河,不容易判断其注入的海洋;而对于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让学生直接阐述略有难度;利用文字资料阐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所包含的几个方面,同时配有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图和鄱阳湖九江蛤蟆石水域码头汛期、枯水期景观对比图,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呈现形式,也暗含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差异大的信息;因课标中没有对湖泊内容提出相关要求,文中删减了湖泊相关内容。中图版地图中外流区的图例则具体到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北冰洋水系,学生很容易根据颜色迅速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不容易出错,更加直观;文中展示塔里木河景观图,直接点明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活动提示内、外流区域与季风的关系,学生可结合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来阐述分布特征,降低难度;但对河流水文特征的阐述较少,仅从汛期、结冰期两个方面描述,缺乏直观景观图或示意图;虽然课程标准对湖泊没有作出相关要求,文中保留对湖泊的介绍,并配有青海湖的景观图,让学生对湖泊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为理解围湖造田带来的影响奠定基础。
教学策略:①展示中图版P90D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找出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找出我国最长内流河——塔里木河,在图中用不同颜色的笔描绘出来。②展示中图版P86L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据图简单概括我国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布特征。③快速判断: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水量最大的河流、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最大的内流河分别是哪些河流。简要分析河流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人教版P44图2.33 VS 中图版P91F、G
图像解读:人教版增加京杭运河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输水作用,为介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埋下伏笔。中图版配有船队景观图,更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理解京杭运河作为沟通我国南北的水上运输通道。人教版提到江苏以北河段已停止使用多年,而中图版更加准确地点明济宁以北不能通航,济宁以北正处于黄河的下游河段,该处形成“地上河”。
教学策略:整合图文资料,说说京杭运河的作用。
*人教版P45图2.34 VS 中图版P99T
图像解读:两幅图都体现长江的源头、流经省区、支流、上中下游分界点及注入海洋等河流概况信息。人教版图中包含大型水电站、大型水利枢纽的分布信息,体现了利用河流水能发电的价值,而中图版包含灌溉区的分布,体现了河流的灌溉功能。
教学策略:①展示长江流域水系图(图2)和中国地形图,找到长江的发源地、干流流经省区和地形区、注入海洋;在图中圈出上中下游分界点:湖北的宜昌、江西的湖口;找出主要支流和湖泊:嘉陵江、湘江、汉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②利用图表数据(表1)说明长江之大。
*人教版P46图2.35、图2.36 VS中图版P101V、P100U
图像解读:①人教版图2.35反映长江上游河段河流落差大,文中点明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图2.34中水电站及水利枢纽的分布也印证了这一点,充分利用这两幅图说明长江水能丰富,长江上游可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展水电业。从图2.35中可看出中下游河段地势平坦,图2.36反映不同河段的通航能力,结合两幅图,可得出长江的中下游河段地势平坦,水流速度缓慢,主要发展航运业。充分利用图文资料清晰解读“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两大称号。②中图版主要利用文字数据介绍,配有长江航运的景观图来阐述长江航运价值之大。从长江水系主要水电站分布图中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的上游河段。这两幅仅仅体现了呈现信息的功能,却缺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对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分析,尤其没有说明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易形成知识障碍。
教学策略:图说——长江之宝。①提供主要河流水能蕴藏量柱状图(图3),展示中国三级阶梯分布图、中国降水分布图,分析长江水能丰富的原因。②根据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和长江水系主要水电站分布图,说明长江水能资源的主要分布河段。③展示图文资料,介绍长江航运价值大。展示长江航运图,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长江航运价值大的有利条件。
*人教版P47图2.37、图2.38、P48图2.39 VS 中图版P101W、P102Y、P103Z
图像解读:人教版图2.37介绍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养殖、供水等综合效益,而中图版P101 W展示三峡大坝泄洪的图片,凸显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防洪,文字资料点明可控制荆江地区的特大洪水。人教版图2.38反映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是造成洪水的自然原因之一;中图版P102 Y反映长江中上游地区滥伐林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堵塞,排水不畅,这也是长江发生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之一。图2.39结合文字资料,说明围湖造田是长江发生洪水的另一个人为原因;从P103 Z图中可看出,长江流量季节变化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流量最大,支流众多,从而导致洪涝灾害,气候特征是长江洪涝灾害的另一自然原因。另外,人教版图2.40长江干流各河段主要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示意图,既可帮助学生认识各河段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又有助于理解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生态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策略:图说——长江之忧。①展示长江发生洪涝灾害的新闻信息,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讨论分析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②针对长江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出谋划策,如何防洪。 *人教版P50图2.41 VS 中图版P92I
图像解读:两幅图都涵盖黄河的源头、流经省区、支流、上中下游分界点及注入海洋等河流概况信息。不同之处在于人教版图中显示了大型水电站、大型水利枢纽的分布情况,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主要分布在黄河的中游和上游河段,它们主要位于阶梯交界处,而中图版体现了两个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教学策略: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干流流经省区、地形区、干湿地区、注入海洋;在图中圈出上中下游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河南郑州的桃花峪;找出主要支流:渭河、汾河。
*人教版P51图2.42 VS 中图版P93J
图像解读:人教版选用黄河干流泥沙沿途的变化示意图,反映不同河段的含沙量和输沙量,也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中游河段含沙量最大,进而分析中游河段含沙量剧增的原因。而中图版选用黄河携带大量泥沙的景观图,虽然比较直观地显示黄河的水文特征——含沙量大,配有文字资料来加以介绍,但缺乏各河段含沙量的数据对比,难以让学生产生质疑并进行深度探究。
教学策略:①展示黄河与世界多沙河流比较表(表2)和黄河水的景观图片,图表信息反映黄河什么水文特征?②展示“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观察黄河各河段的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③展示“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景观图”、“黄河中游某地的年降水量分布图”,合作探究:黄河中游泥沙剧增的原因。
*人教版P51图2.43 VS 中图版P94K
图像解读:人教版图2.43显示了黄河下游泛滥区的范围,旨在体现黄河下游地区多发洪涝灾害,文字介绍和图中黄河大堤,阐述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并在53页图2.45中展示“地上河”示意图,帮助学生对“地上河”形成直观认识,如果两幅图放在一起会更好,避免知识的间断。中图版K图包含“地上河”示意图和景观图,两种类型的地图相结合,展示“地上河”的面貌,文字内容阐述“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策略:①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分析下游河段的水文特征。②播放微视频“地上河”,根据“地上河”的形成过程,梳理“地上河”的形成原因。③根据形成原因,出谋划策治理下游洪涝灾害的措施。
*人教版P52图2.44、P53图2.45 VS 中图版P94L、P97Q、P98R
图像解读:人教版图2.45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用景观图备注不同河段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学生通过对比,明确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析造成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措施;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景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黄河治沙的不同措施。中图版用零散的景观图反映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利于学生对黄河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清晰、系统的感性认识;相比之下,中图版黄河凌汛的图文资料更利于学生理解凌汛的形成过程;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景观图涵盖信息量很小,价值不大,无法体现黄土高原不同地区采取的不同措施,仅仅用文字进行生硬介绍;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景观图形象直观,帮助认识该枢纽工程的综合效益。
教学策略:展示“黄河的忧患”图,分组归纳各河段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讨论原因和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