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走进文言世界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n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简介
  
  楼红,女,37岁。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1990年师范毕业后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曾主持“初中语文学科能力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并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杭州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作为浙江省首批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教师,积极开展初中语文“体验·对话”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共有8篇教学论文、案例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6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项。曾先后获浙江省中小学教坛新秀、省春蚕奖、省青年岗位能手、余杭区首届名教师等荣誉称号或奖项。
  
   教育观点
  
  让学生真正走进文言世界
  文言文教学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唇焦舌敝,学生飞笔疾书。这种解经式的教学只关注字词句的落实,教师即使讲得再好,学生对作品的体味与理解也始终是被动的,学生被引入一个封闭、狭窄的学习空间,根本无法体会文言文的趣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取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习文言文不单是为了了解古代的语法现象,或记住一些名句名段,而且是为了领悟古人伟大的思想,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学修养,从积极的体验中培养情感,激发内在兴趣和成功动因。
  1.设计情境导入
  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给学生的认知过程增加新的刺激,迅速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活跃起来。
  我们现在没有说古语、写古文的环境,这给学生学习文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可以积极创设宽松愉悦的情境,帮助学生体验和表达情感。好的导入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也能像钥匙一样悄悄开启学生的心扉。
  2.重视诵读
  诵读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再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
  我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把诵读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用示范朗读、自由放声读、齐读、齐背等不同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
  落实诵读,应做好四个结合:自读和范读的结合、齐读和个读的结合、讲前读和讲后读的结合、朗读和背诵的结合。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朗读进行点拨与指导。
  3.巧妙设计问题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要具有开放性,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我教学《湖心亭看雪》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从文中找出内容上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2)张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请用一个字概括,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3)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觉得张岱会把他当作知己吗?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指向了张岱的精神世界,是理解文本的关键。这里,我没有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替代学生的感受,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同时,与文本的渐进对话,使学生完完全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探究,发表个性化的见解,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4.引导学生设疑
  学会提问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幼稚、肤浅、片面的观点切忌一棍子打死,应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的不足,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对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要热情鼓励,用心呵护。
  5.追求雅化教学语言
  教师课堂语言的雅化,能使课堂更具磁力和张力;教师雅化的语言如与具有灵魂感召力的文言语句相一致,则能彰显文言的魅力,使课堂充满诗意和浓情,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内在需求。
  例如我教学《湖心亭看雪》的过渡语:“是啊,同学们,如果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自古以来,怀有孤独感的人多的是。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与柳宗元的寒江钓雪有些相似。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江雪》?”借助情境的设置,唤醒知觉表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要之,文言文教学要突出对“文”的感悟、体验。教师要从“教”转变为“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真正走进文言世界。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有关西湖的风景图片。)
  师:欣赏着这些美丽的图片,同学们能背诵一两句有关西湖的诗句吗?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生:(齐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是啊,同学们,如果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
  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介绍一下作者张岱?
  生:他生于1597年,死于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未曾仕宦。
  生: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
  生:他著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师(补充):明亡以后,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他的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三、自读感知
  师:现在我给大家示范朗读。
  (师读,生听。)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放声读,注意字音。
  (生读。)
  师:谁能告诉我下面这些字词的正确读音?
  (师出示演示文稿,生争相回答。)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口译文句,并把难点、重点圈出来。
  (生开始自读。)
  师:好了,现在四人为一小组,自由组合,把你的问题带到小组中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并酌情指导。)
  师:问题解决了吗?如果没有解决,可以带到班上集体讨论。(停顿,环顾四周,无人发问。)那好,老师有一些字词想请大家来说说它们的意思。
  (师出示演示文稿。)
  ……
  四、品读质疑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好,相信现在大家的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下面请再读一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内容上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
  生:前面说“独往湖心亭”,后面却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矛盾。
  生:前面说“鸟声俱绝”,后面却说“舟子喃喃自语”,也有矛盾。
  生:问其姓氏,却回答“金陵人”,答非所问。
  师:同学们,这难道是作者的笔误吗?
  生:说明了作者的孤独、寂寞。
  生:可以看出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情。
  师:金陵曾是明朝的国都,从作者对“金陵”的敏感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前朝的怀念。这样写,与他的心情和个性有关,也许我们可以因此更好地理解张岱。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说说张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请用一个字概括,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小组讨论后发言。)
  生:“痴”,大雪三日之后的凌晨去西湖看雪,只有他做得出。
  生:“雅”,因为他笔下的雪景非常优美。
  生:“傲”,因为明明有其他人,他却视而不见。
  生:“孤独”,看雪景反映出他的孤独。
  师:说到风景,同学们觉得作者笔下的西湖是一个怎样的西湖?
  生:很美。
  生:天与水与雪茫茫一片。
  师:是的,好像很白,很浑浊。
  生:好像作者自己也融入了画面。
  师:朗读文中写景的句子。
  生:(齐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这里作者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多媒体呈现白描图画一幅。)
  (生再次齐读“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请注意这几个量词:痕、点、芥、粒。
  生:作者感觉自己很渺小。
  师:“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对比,渲染了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师:作者遇到人后是怎样的感情呢?
  生:大喜。
  师:大喜过后又是离别。
  生:会有更深的孤独。
  师: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独往”看雪,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漂泊无依、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酒逢知己千杯少,知己难觅难求,不经意之间遇到了,但紧接着又是无奈的分别,并难有再会之期,这怎不令人惆怅?在写景叙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茫然无奈、沧海一粟、消极遁世的情感。
  五、拓展想象
  师: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自古以来,怀有孤独感的人多的是。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与柳宗元的寒江钓雪有些相似。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江雪》?
  生:(自告奋勇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很好。我想问,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觉得张岱会把他当作知己吗?
  生:我认为会的,因为两人都怀才不遇,清高、孤独又带着一点淡淡的忧伤。
  师:(提示)柳宗元寒江独钓的目的是什么?
  生:(思考片刻)希望能得到有识之士的赏识,在等待机会。
  师:所以我觉得,这存在两种可能。一方面因为两人都是文士,都热爱自然山水,且都怀才不遇,所以有可能结为知己;另一方面柳宗元对于未来还充满期待,他是积极入世的,而张岱则是前朝遗老,十分消极,所以两人也可能成不了知己。至于能不能结为知己,就留待他们自己去解决吧!
  六、朗诵留白,结束教学
  师: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下面请同学们在齐背课文中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其他文献
北京十一学校非常看重戏剧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排练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同时,学校尽量做到资源与学习过程的紧密关联,让每一个教室成为学生碰撞交流、表现创造的天地。另外,戏剧课程对选课的男女生人数的比例是有规定的,我们希望通过戏剧课搭建一个男女生青春花季异性交往的平台,使过去神秘的异性交往变成健康的同伴友谊。同时,在戏剧课上,我们有学生助教,学生在选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某一戏剧课程的不同方面的助教
一本大作的诞生  许多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一方面怕写作,另一方面又看不上“微写作”,导致大块文章拿不下,豆腐干文章看不上眼。江苏南菁中学的寇永升则不然。2015—2016学年度,作为无锡市第十二批支教老师,寇永升老师在延安工作一年。当时他只是觉得在一个崭新的环境里处处新鲜好奇,很想把自己遇见的有趣的人事与感悟分享给自己的朋友们,于是他坚持每天记录下支教时的所见所闻与点滴感受……  延安与无锡地区的
现在是2015年2月5日凌晨。昨夜在睡梦中又见到了敬爱的先生,他十分清晰地坐在我的面前,谈论着他正在从事的古代诸经选择和诠释的工作,似乎对于其中一些内容又有了新的认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梦中先生言谈情状之生动令我恍惚之间怀疑先生仙逝的消息是不是我出差期间学界的一种谬传。待我找到机会插话告诉先生这个谬传时,先生笑而不语,直到梦醒。  窗外,是沉沉的黑夜。  内心,是绵绵的思念。  此刻,先生已经离开
诗是人类的母语。几乎每个民族的祖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诗歌作为最初的母语文学形式。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1]孩子是最接近于诗的,或者说儿童本身就是一首诗。他们的心与诗的心最近,他们的感觉与诗是相通的,他们对诗的节奏韵律的敏感优于成人。  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尽管一生
编者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栏目特别推出“中国教育70年人物篇”,展现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的老一代学科带头人吴式颖先生的70年教育人生。通过对先生的艰苦求学、严谨学术与为师之道的回望,轻掀历史的衣角,向前辈表达敬意,对后学提出鼓励与期待——向大师靠近,为理想献身。吴式颖先生  吴式颖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留学苏联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学成回国后长期投身于我国外国教育
近来读报,发现有这么一句话,其表达形式让笔者十分惊诧。原文是这样写的(下画线为笔者所加):  据说,研发这头人羊怪的目的是灰常灰常善良滴,是为了给渴望延年益寿的人民提供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新京报》2007年3月29日C13版)  使我惊诧的是,原本只出现于网络聊天或某种随意性很强的网络帖子中的“另类”语言形式,竟然堂而皇之地被写进了一篇事关科学伦理的科技话题的文章中,而且还是刊载于一份严肃的、
笔者应《语文建设》之约,撰写了《“非指示性”语文教育:一种教育理念》,发表在《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上。按照编辑体例,我先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后介绍自己的教学实录。一些朋友读后认为,笔者阐述的教育观点与教学实录之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差距,“理论很完美,但具体落实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语文建设》2006年第7期刊登的余养健先生的《“指示”“非指示”之我见》和张怡春、彭芝兰二君的《“非指示性”教
【摘 要】职称制度的初心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在实践中缺乏能上能下的动态调整机制。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通过渐进式改革做了有益探索,稳步解决了职称制度的固有问题,打通了教师职称评聘通道,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伊金霍洛旗教师职称改革也面临着瓶颈和挑战,下一步还将继续深化改革,为整体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深化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职称制度
一、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规则潜藏在人们的头脑当中,每个人都会从社会经验当中习得一定的语言规则。但这仅仅是说这个人具备了一定的评判别人语言准确与否的能力,并不表明他自己的语言表达会如何。  要想把语言从人的头脑中的潜在能力或规则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每一种语言系统
任何一个国家的高考都没有像中国这样牵动着全社会的每一根神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考作文题更是历年媒体炒作的热点话题,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6月8日,高考语文科目结束的第二天,全国各地主流媒体即刊发了一些文化名流写的高考同题作文;6月9日,高考结束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即在电视直播互动节目《我的今日之最》中,以“回顾高考作文题”为话题进行讨论,邀请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作为嘉宾。高考作文已经不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