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家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代化社会的结构体系越来越完善,这离不开制度的改革创新和深入的实践,离不开劳动教育的参与,更离不开培养劳动教育的稳定输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重视劳动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从师资队伍建设到社会组织发展,不仅要深刻认识培养人才的劳动教育理念,还要对课程改革与实践加强重视。把劳动意识建立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为人才具有过硬素质、树立爱岗敬业的劳动意识打好基础。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实践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8-0046-02
   一、前言
   在认识劳动教育之前,先要了解劳动教育融入课堂的基本构成、劳动教育培养模式的方针,它不仅是高职院校社会进步的基本源泉,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针。对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和培养模式进行实时改革和实践,是制度管理普遍要认知且充分实现的。本文将结合国家制度体系管理的特点,以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基础为起点,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课堂下的课程改革和实践提出规划建议。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推进和加强劳动教育时,既要看到劳动作为形式所具有的育人价值,还要看到劳动教育作为内容在当代大学生素质能力养成中的重要功能,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专业方向积极开展实习实践、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有效实施高校劳动教育,还需要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完整的保障体系。以下将从实践教学和思维领域以及能力发展的维度,列举劳动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几个阻碍。
   (一)劳动教育教学改革思维理念方向不明确
   在我国的教育思维理念里,一直少不了对知识点的明确掌握,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改革时没有精准的方向定位,在现有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中,已经形成了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刻板印象,认为枯燥无味,海量的高重复率知识点使学生在刚接触理论知识的时候,就对课程和自己丧失了自信,知识点重复率高,学生不愿主动研究,时间一长导致丢失的理念越来越多,难度系数越来越大,就更不愿去研究学习,导致传统教学刻板印象的恶性循环。
   (二)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缺失
   现在各大院校中有许多课程都只是书本上的教学,为了学习而学习,把课堂上的效率比作一个题库,只传授大部分概念理论知识,没有实验课程和结合理论知识的实训操作,没有可利用资源做基础,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学生的能动性大大减弱,降低学生对知识概念的吸收和应用,没有了课堂实验演示,缺少学生的自我动手和思考,创新能力微乎其微。
   (三)课程体系、激励性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未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的组成部分,没有探索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路径,也未构建出劳动思想教育、劳动知识技能与劳动实习实训的劳动教育体系。
   (四)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价值缺失
   当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实训、实习,但并未设置专业性的劳动性课程,课程缺位现象明显,在某种程度上被院校所忽视,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常常喊口号,实际性的行动少,甚至没有,故劳动教育并不完整。这种情况直接制约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等为基础原则的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发挥,难以实现最优化的立德树人任务。劳动中独有的育人价值在某种基础上压根不被人所在意,劳动教育常常被忽视和弱化,此时,需要积极坚持党中央的领导,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引导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劳动观,增强对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情感,积极报效国家和报效社会。
   三、对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建议
   (一)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基于高职院校长期的发展历史和学科专业特色,我们应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各专业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予以落实,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对专业培养目标、企业要求做出精准的定位,以培养目标和企业要求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在学生评教、督导评教、管理人员评教中增加勞动教育评价指标,引导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
   (二)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要求各专业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组织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育元素、专业劳动精神,研究专业劳动伦理、专业劳动素质,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中,探索构建有益于深化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三)劳动教育融入实习实践课程
   实习、实训就是要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习和训练。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大学生逐步掌握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具备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生产实训基地要结合专业课程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高校发挥专业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合作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实践增强科研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使大学生提高创新劳动思维和实践能力。专业服务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在奉献的过程中感受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幸福和快乐,理解劳动的真谛。生产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领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在生产活动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高校的应用型专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与地方和企业的共建过程中能够把所学的专业运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从而体现了培养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高校应与社会各方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创造实践教育的环境和途径。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有规模、有秩序的勤工助学,让学生从日常的劳动做起,培养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对于一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勤工助学还能解决生活费用问题。    (四)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课程
   鼓励学生学习创新理念,将劳动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创造性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专项培训来提升自己的专业创造力,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学习中进步,在竞争中成长,在改造和建設实验资源环境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行设计和改革,提出观点和意见,这样不仅减少了设计规划理念的灵感需求,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程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创造一种自我学习的方式,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更深入地了解知识的真相。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该更有启发性,总结学生思维发挥的效用,使其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考。
   巧妙鼓励学生,建立劳动教育的人格自信,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有自己的自尊心,但每个学生的强度不一样,这需要老师在平常测验和学习状态中观察每一位学生,采用一人一制的方法,分级管理,在减少压力的同时,也增加学生的自信,总而言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运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能力、设计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提升能力。学生素质是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改革课程的需要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成功的作用是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四、结语
   培养劳动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体,创新能力是建立在优秀的基础知识体系之上的。那么,高职院校必须要具有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对学习效率的要求,使学生更稳定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协调才能完成创作,引导新力量教学,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真正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春霞,于波,国海东,等.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探讨[J].中医教育,2021, 40(1):23-26.
   [2]何素淑.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关系初探[J].科技资讯,2020(21):209-210,213.
   [3]敬绍辉.促进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8):16-18.
   [4]朱贤坤,张丽霞.“课程思政”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7):186.
   [5]赵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以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为例[J].下一代,2020(6):1.
   [6]钟俊锋.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教学中融入“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20,3(9):105-106.
  ◎编辑 栗国花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职学校是中国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兴起的网络教学、线上学习模式,潜移默化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对这种发展背景,原来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综合性、全能型人才培育要求。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确保课堂教学获得显著的成效,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且能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交互,创新教与学的关系。  [关 键 词]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主体,对于社会发展与推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旨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素质教育背景下,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数量逐年增加,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职生在就业中产生了不少心理困扰。就农村中职生在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辩证地看待就业中的竞争压力,帮助中职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更好地发展中职教育事业。  [关
[摘 要] 教学评价是一体化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评价一体化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衡量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所学知识的有效评价手段。通过对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进一步提高一体化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關 键 词] 一体化教学;教学评价;评价;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 “互联网+教育”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教育资源,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内外的教育融合,使学生在线上和线下都可以获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分析了互联网优化传统课堂的体现,提出了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两种具体措施。  [关 键 词] 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如果能够与企业之间形成共享实训基地,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同时也是提升服务地区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共建区域共享实训基地,通常情况下是指区域产业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且全面实现校企一体化、区域联盟的协同共建机制,通过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实现对人才更好的培养,在市场化运作的經营管理机制的背景下,实现校企之间的和谐发展,进而在最大限
[摘要] 随着中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部门对中职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等。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参与式教学应运而生。但是由于某些教师对参与式教学了解得不够深刻,导致理论课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课堂教学效率也没有得到提高。因此,从不足、优势特点、途径、启示四个方面入手,对中职学前理论课中能否运用
[摘要] 随着国内职业院校逐步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中高职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需求日益迫切,中职学校的学分银行建设也是指日可待。针对此,论述了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内涵与学分银行的基本概念,概括了职业学校学分银行建设的优势作用,并且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职业学校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策略,旨在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推动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摘 要] 目的:通过校企合作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人才。方法:分析传统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弊端,采用校企合作背景下多种方式的培养模式改革。结果:更好地培养实用型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人才。结论:校企合作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克服了传统培养模式的缺陷,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人才。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