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语文教学出现了“重文轻语”的现象,很多教师和学生知“文”不知“语”,只知道学习一篇文章,背诵一篇文章,却不清楚其中的道理,不能够品味到语文美,语文课堂也就没有了语文味,变成了学死知识的课堂。本文将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三个方面入手,品味语文美。
一、语言美
语言是语文课堂的内核,脱离了语言的课堂就会失去味道。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为学生讲解,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语言,那么,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和思想脱轨。品味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魅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例如,《春》就是一篇韵律优美,语言丰富的散文,非常适合学生去细细品味。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先说一段导入语:“春天,伴隨着桔红色的希冀,驱走了残冬的严寒,展示了美丽和活力,点燃了缤纷的人生。在朱自清的《春》里,春天又有着怎样的美好呢?”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美的语言和深厚的感情,还会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带着学生去赏析文章中的语句,“山朗润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等等,这些句子都抓住了初春的特点,表现了初春内在的神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说出描写春天的句子。最后,教师再进行朗读,用朗读将语言的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想把春的特点体现出来,就需要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节奏、语气、语调等。如,“青草味儿”以及“泥土气”等需要重读,“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中的“红”要稍微提起来。学生在朗读时品味出文章在字里行间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助于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深刻的体会。
二、情感美
文本是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独特体现。阅读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必然的信息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时,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篇文章是歌颂父爱的,为了先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以一首歌曲《父亲》作为开头,好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接近学生内心,从而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人到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问学生,文章中的父亲寡言少语,老实憨厚,文章中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都有什么样的意义?学生通过寻找,可以知道,父亲一共说了五句话。其中有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中,父亲表面上是在安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其实,父亲是把悲痛压在心底,不让儿子看到,体现了父亲的善良和对儿子的爱护。“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则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旅程的担心,可谓“儿行千里父担忧”。
一枝一叶总关情,朴实的语言里无不流露出父爱的伟大。学生通过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对父亲的爱戴之情,也能够逐步养成关爱父母的优良品德。可见,学生只有读出了感情,才能产生共鸣,从而升华自己的情感世界。
三、意境美
很多诗歌都是以诗言志,想要弄清诗歌如何言志,就应该关注、品味意象、意境与诗人感情的关系。所以一首意境美的诗篇十分值得我们去赏析与品味。
例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细细品味诗中的句子,锻炼学生的独自审美能力,只有有了独自审美能力,才能领悟到诗歌的情感。学生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一个个意象映入眼帘:峰峦耸立的孤山寺、西湖畔的贾公亭、争暖树的早莺、啄春泥的新燕、多彩的春花、嫩绿的春草和绿色杨柳。这不由使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出一个美丽的早春游湖的意境。“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了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渐欲”二字写出了春花渐渐绽放,突出春花的娇嫩。“没马蹄”,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欢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读完这首诗,脑海中不由有这种画面和意境: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从这可爱的春景中,学生无不能够感受出这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总之,语文教育应该是与德育、美育相统一的教育,一个没有接受良好审美教育的学生,就不会具有高尚的精神情操和较强的创造力。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重视对学生答题技巧的灌输,更要让学生去发现语文的美,品味语言美,感悟情感美,体验意境美,让语文课堂变成一场文学的盛宴。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袁桥初级中学(226500)
一、语言美
语言是语文课堂的内核,脱离了语言的课堂就会失去味道。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为学生讲解,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语言,那么,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和思想脱轨。品味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魅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例如,《春》就是一篇韵律优美,语言丰富的散文,非常适合学生去细细品味。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先说一段导入语:“春天,伴隨着桔红色的希冀,驱走了残冬的严寒,展示了美丽和活力,点燃了缤纷的人生。在朱自清的《春》里,春天又有着怎样的美好呢?”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美的语言和深厚的感情,还会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带着学生去赏析文章中的语句,“山朗润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等等,这些句子都抓住了初春的特点,表现了初春内在的神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说出描写春天的句子。最后,教师再进行朗读,用朗读将语言的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想把春的特点体现出来,就需要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节奏、语气、语调等。如,“青草味儿”以及“泥土气”等需要重读,“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中的“红”要稍微提起来。学生在朗读时品味出文章在字里行间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助于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深刻的体会。
二、情感美
文本是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独特体现。阅读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必然的信息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时,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篇文章是歌颂父爱的,为了先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以一首歌曲《父亲》作为开头,好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接近学生内心,从而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人到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问学生,文章中的父亲寡言少语,老实憨厚,文章中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都有什么样的意义?学生通过寻找,可以知道,父亲一共说了五句话。其中有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中,父亲表面上是在安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其实,父亲是把悲痛压在心底,不让儿子看到,体现了父亲的善良和对儿子的爱护。“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则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旅程的担心,可谓“儿行千里父担忧”。
一枝一叶总关情,朴实的语言里无不流露出父爱的伟大。学生通过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对父亲的爱戴之情,也能够逐步养成关爱父母的优良品德。可见,学生只有读出了感情,才能产生共鸣,从而升华自己的情感世界。
三、意境美
很多诗歌都是以诗言志,想要弄清诗歌如何言志,就应该关注、品味意象、意境与诗人感情的关系。所以一首意境美的诗篇十分值得我们去赏析与品味。
例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细细品味诗中的句子,锻炼学生的独自审美能力,只有有了独自审美能力,才能领悟到诗歌的情感。学生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一个个意象映入眼帘:峰峦耸立的孤山寺、西湖畔的贾公亭、争暖树的早莺、啄春泥的新燕、多彩的春花、嫩绿的春草和绿色杨柳。这不由使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出一个美丽的早春游湖的意境。“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了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渐欲”二字写出了春花渐渐绽放,突出春花的娇嫩。“没马蹄”,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欢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读完这首诗,脑海中不由有这种画面和意境: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从这可爱的春景中,学生无不能够感受出这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总之,语文教育应该是与德育、美育相统一的教育,一个没有接受良好审美教育的学生,就不会具有高尚的精神情操和较强的创造力。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重视对学生答题技巧的灌输,更要让学生去发现语文的美,品味语言美,感悟情感美,体验意境美,让语文课堂变成一场文学的盛宴。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袁桥初级中学(226500)